生态贵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提出“知行合一”的伟大哲学思想。如今,在黔中大地,贵州人坚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用实际行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加快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贵州颜色
  贵州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每一个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多绿也意味着多山,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支离破碎且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勤劳的贵州人民常年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对抗着贫困与落后。
  要发展还是要青山绿水,曾经是摆在贵州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在这方贫瘠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人民同步小康的载体?这些,都是贵州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从此,绿色不但是贵州大地的颜色,也是贵州奋进的底色,更是贵州发展的原色!

  绿色保障
  “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2016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之前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贵州,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今天的贵州,向世界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2235平方公里……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贵州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贵州以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用凉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赢得更多人气和财气,“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越来越彰显其魅力,2016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入选,这个有着公园省美誉的地方,正在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用以下数字来描述贵州的独特: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2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茂兰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遵义、镇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000个少数民族文化古村寨等——这些数字,折射着贵州的神奇与厚重,也证明了“公园省”绝非浪得虚名。
  贵州是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散布贵州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朴的原始风貌,又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贵州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最大种群分布地;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梵净山冷杉、秃杉、珙桐等被国家列入抢救性保护目录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贵州,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是一张明信片,国家公园省名副其实。
  生态文明新旅游
  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又保护好生态,贵州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
  “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一直在变,在变大,在变美,在变绿。如今,漫山的绿色与白色瀑布融为一体,飞流直下气势更显磅礴。   为了还原黄果树的美,安顺市政府贯彻“人搬走,绿回来”的政策,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理念的执行。经过改造后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仅可以正面感受大瀑布的气势,更可以 “慢游”品味黄果树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三湾一水几分田,十里河溪鹭跃鸣。”这是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愿景。现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今年5月1日,黄果树国家公园一期正式运营。观景平台、步行栈道初具规模,穿行期间,可俯瞰河谷,亲近花海。整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黄果树各大景点将串联起来,游客可在内徒步、露营等。

  梵净山有99条溪泉,经年不绝穿行在莽莽群山间,颇具“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无穷活力,溪泉水清冽甜美,均可直接饮用。
  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只黔金丝猴,惬意地生活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与珙桐树、红豆杉等2600多种生物一起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尽情述说着“生态王国”千古传奇。
  “中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情万种。饮一口苗岭的神泉,流淌在苗岭山中,呼吸着浓浓的雷公山的仙气,细细品味菜香、松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想醒来。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这种美梦般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千户苗寨唾手可得。

  生态红利
  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跌破“金饭碗讨饭吃”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黔南国家农业科技园依托生态茶叶种植、特色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生态茶叶产业园、特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及大鲵养殖示范基地“三园一基地”。到2017年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4.04亿元,年接待游客3万~5万人次,解决2万人就业。依托科技,这里将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轻污染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示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能源物资消耗,改善土壤质地,缓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低效高耗高污染的模式,走向绿色崛起的未来。

  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畅销全国。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贵州正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努力践行“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观,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编辑/夏冬)
其他文献
走出“应试教育”、渗透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以人为本”构建有效课堂,值得大家不断探讨。从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注重交际化教学、提高交际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年跑10次地球到月球的往返旅程是什么体验?”  地球与月球之间相距36万至40万千米,进行一次地月往返旅程最远需要行驶80万千米。看似遥不可及,但对于健安农牧来说,这还不到一年运输里程的1/10。  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农牧物流企业和最大的农牧运力管理公司,健安农牧每年车辆总运输里程为854.1万千米,业务范围辐射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116个项目点,拥有国内最大的农牧运力池,平台车辆100
期刊
本文分析了高职公共英语现行考核办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
【摘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懂得创新的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新。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结合,辅教结合,结合教学实例,引导学生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推知一般规律,学会创新。  【关键词】创新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
【摘 要】作为一个中学班主任,在对祖国人才进行基础性教育和管理时,应当注重对本职工作的钻研和探索,合理对工作进行定位,研究出一套合理的工作路线,以便更好地完成中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 工作定位 方法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设置的项目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工作任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农业,拓展市场经营空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
期刊
国际教育援助能够帮助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改善教育,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发达国家在国际教育援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具体实施援助过程中存在问题.本章聚焦英国国际发展部门的
摘 要  在整个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核心力量作为一种实际效果非常明显的训练方法,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竞技运动员中运用的非常普遍。现今许多高校也在采用此种训练方法,将核心力量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其使用的经验不足,在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强化对问题的分析,促进核心力量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存在问
【摘 要】伴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逐渐来到,我国一直都在构建学习型社会,高中学生学习也逐渐从消极的被动学习型逐渐向积极的主动型转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也由过去传统传授知识型逐渐转向了现在的现实知识能力型转变,这也就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明确,特别是在知识领域里面对教学能力进行拓展和增强一直都是一个十分严峻挑战。本文中,笔者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分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系生归因方式与转系动机对适应情况的影响,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某高校102名转系生进行调查。本研究结果对于将来希望进行转专业的同学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也对已转系的同学进行心理调适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转系生 适应 归因方式 动机  引言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学生们往往由于对所学专业不了解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容易出现了与个人兴趣不符,对志向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