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政学作为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遵循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依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家政学人才。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摸索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为家政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家政学;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241
1 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对现代化家庭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同时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转变,使得家庭事务的社会化开始普及,家庭服务业发展成为目前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的家庭服务业从有形的生活服务到提供无形的咨询指导,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产业链,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高等院校中开设家政学专业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家庭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家庭服务的总体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家庭服务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建立专业基础,拓展职业前景,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把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而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人才也是作为急需人才要求加快培养的。因此,研究高等院校如何普及家政教育,如何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明确就业方向,继而为家庭服务业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家庭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家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家政学作为一门学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社会发展作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虽然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革,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始终围绕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展开。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家政学,在众多女子学院中家政学以“改良中国家庭和社会,促进劳作的精神、创造以社会作前提的观念”,训练女性成为新时期家庭管理者,生活科学知识推广者和教育者、家政产业的领导者。[1]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院校的家政学教育仍以培养儿童教育者、医院营养知识指导员、家政教育推广等知识女性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女性从过去人们对家政的“贤妻良母”认知开始转变为新社会的知识分子。经过“文革”时期家政学的中断,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家政学以其对生活的科学指导再次走入高职高专等院校,从专科到2003年吉林农业大学率先成立本科教育,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家政学面临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吉林农业大学的家政学专业从最初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到现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规律。家政学是以人們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提供人们科学的知识,指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善家庭生活,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家政教育管理及应用营养学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与服务、营养调配、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居装饰、服饰美学等专业技能,从事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家政学人才。作为高等院校中的家政学专业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家政学基本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成为家政行业中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平台+模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家政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遵循“特色+应用”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主要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完成。由于家政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生理、心理、伦理、管理、经济、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容易出现广而不精的状况,让学生感觉学得很杂,但都没有系统。每个具有家政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可以依托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家政学人才培养方向,在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设置特色专业方向。
如吉林农业大学的家政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厚基础、分模块”的多方向培养。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大胆创新,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结合办学特色和资源,确立了以“家政教育”“家政管理”和“家庭营养学”“家庭养老护理”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平台+模块”的形式,理顺专业模块化培养与专业方向的关系问题,以“两个方向,四个模块”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两个方向是家政管理与家庭健康科学两个方向,其中,家政管理方向可以开设家政教育与家政职业经理人两个模块,家庭健康科学方向可以开展家庭营养应用与家庭老年护理两个模块化教学,四个模块覆盖在两个方向中。
课程体系是由多种不同课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逻辑而组织起来的一个系统整体,是大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也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3]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平台,力求课程设置多元化、系统化。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家政学概论》《家政学应用研究方法》等基础课让学生对家政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掌握,在大二阶段围绕两个研究方向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为家庭服务业的管理、运行、培训等相关方面培养专门人才,其中《家庭服务行业管理》《家庭服务技能与应用》《家庭营养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均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性,强化人才培养的服务社会功能;大三阶段则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分类教学,分流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入大四阶段,全面进入学生的生产实践与毕业实习阶段,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 4 教学方式“理论+实践”,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家政学专业以家庭生活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专业的主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围绕家庭生活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运用“理论+实践”的途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形成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由于家政学专业是新兴专业,没有成型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很多课程的设置既要捍卫家政学自身的理论阵地,同时要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家政学应用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结合家政学的研究领域,在人们生活方式、产业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科学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家庭营养学》等课程中,运用“理论+实践”的方式,除了讲解营养学的理论知识,侧重学生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等方面进行营养配餐,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既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更懂得家政学专业知识对服务社会和他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教學改革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侧重对实践教学比重的加大,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提倡师生互动,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吉林农业大学自2003年第一届家政学本科招生以来,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家政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契合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依据社会对高级家政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家政管理、家政教育、家庭营养学应用等相关方向的高级家政人才。通过家政学专业目前已经毕业的学生,发现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数对比缺口很大,日益规范发展的家政产业需要应用型的高级家政人才。因此,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以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最大限度上能够在企业尽快适应职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家政学专业要与家政服务企业密切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展开以家政学专业教学实践和提升家庭服务品质为主要内容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相关课程讲授和实习指导中,聘请家政行业领军人物作为特聘讲师,为学生进行行业的指导和培训,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使企业获得人才利益和发展源泉,也能够为高校在促进人才就业、专业招生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方式,为家政服务产业输送大批具备家政学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与高端家政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从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家政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多领域的特点。在家庭服务产业、家政教育等领域,学生都体现较强的能力和素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荣敏.高等院校家政专业培养目标之研究[C].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发展论坛论文集,2014.
[2]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3]林杰,刘国瑞.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关键词]家政学;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241
1 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对现代化家庭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同时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转变,使得家庭事务的社会化开始普及,家庭服务业发展成为目前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的家庭服务业从有形的生活服务到提供无形的咨询指导,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产业链,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高等院校中开设家政学专业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家庭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家庭服务的总体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家庭服务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建立专业基础,拓展职业前景,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把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而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人才也是作为急需人才要求加快培养的。因此,研究高等院校如何普及家政教育,如何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明确就业方向,继而为家庭服务业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家庭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家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家政学作为一门学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社会发展作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虽然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革,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始终围绕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展开。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家政学,在众多女子学院中家政学以“改良中国家庭和社会,促进劳作的精神、创造以社会作前提的观念”,训练女性成为新时期家庭管理者,生活科学知识推广者和教育者、家政产业的领导者。[1]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院校的家政学教育仍以培养儿童教育者、医院营养知识指导员、家政教育推广等知识女性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女性从过去人们对家政的“贤妻良母”认知开始转变为新社会的知识分子。经过“文革”时期家政学的中断,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家政学以其对生活的科学指导再次走入高职高专等院校,从专科到2003年吉林农业大学率先成立本科教育,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家政学面临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吉林农业大学的家政学专业从最初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到现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规律。家政学是以人們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提供人们科学的知识,指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善家庭生活,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家政教育管理及应用营养学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与服务、营养调配、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居装饰、服饰美学等专业技能,从事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家政学人才。作为高等院校中的家政学专业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家政学基本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成为家政行业中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平台+模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家政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遵循“特色+应用”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主要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完成。由于家政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生理、心理、伦理、管理、经济、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容易出现广而不精的状况,让学生感觉学得很杂,但都没有系统。每个具有家政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可以依托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家政学人才培养方向,在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设置特色专业方向。
如吉林农业大学的家政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厚基础、分模块”的多方向培养。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大胆创新,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结合办学特色和资源,确立了以“家政教育”“家政管理”和“家庭营养学”“家庭养老护理”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平台+模块”的形式,理顺专业模块化培养与专业方向的关系问题,以“两个方向,四个模块”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两个方向是家政管理与家庭健康科学两个方向,其中,家政管理方向可以开设家政教育与家政职业经理人两个模块,家庭健康科学方向可以开展家庭营养应用与家庭老年护理两个模块化教学,四个模块覆盖在两个方向中。
课程体系是由多种不同课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逻辑而组织起来的一个系统整体,是大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也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3]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平台,力求课程设置多元化、系统化。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家政学概论》《家政学应用研究方法》等基础课让学生对家政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掌握,在大二阶段围绕两个研究方向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为家庭服务业的管理、运行、培训等相关方面培养专门人才,其中《家庭服务行业管理》《家庭服务技能与应用》《家庭营养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均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性,强化人才培养的服务社会功能;大三阶段则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分类教学,分流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入大四阶段,全面进入学生的生产实践与毕业实习阶段,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 4 教学方式“理论+实践”,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家政学专业以家庭生活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专业的主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围绕家庭生活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运用“理论+实践”的途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形成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由于家政学专业是新兴专业,没有成型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很多课程的设置既要捍卫家政学自身的理论阵地,同时要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家政学应用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结合家政学的研究领域,在人们生活方式、产业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科学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家庭营养学》等课程中,运用“理论+实践”的方式,除了讲解营养学的理论知识,侧重学生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等方面进行营养配餐,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既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更懂得家政学专业知识对服务社会和他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教學改革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侧重对实践教学比重的加大,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提倡师生互动,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吉林农业大学自2003年第一届家政学本科招生以来,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家政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契合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依据社会对高级家政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家政管理、家政教育、家庭营养学应用等相关方向的高级家政人才。通过家政学专业目前已经毕业的学生,发现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数对比缺口很大,日益规范发展的家政产业需要应用型的高级家政人才。因此,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以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最大限度上能够在企业尽快适应职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家政学专业要与家政服务企业密切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展开以家政学专业教学实践和提升家庭服务品质为主要内容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相关课程讲授和实习指导中,聘请家政行业领军人物作为特聘讲师,为学生进行行业的指导和培训,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使企业获得人才利益和发展源泉,也能够为高校在促进人才就业、专业招生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方式,为家政服务产业输送大批具备家政学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与高端家政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从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家政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多领域的特点。在家庭服务产业、家政教育等领域,学生都体现较强的能力和素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荣敏.高等院校家政专业培养目标之研究[C].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发展论坛论文集,2014.
[2]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3]林杰,刘国瑞.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