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探索21世纪问题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21世纪问题”理论研讨会是修远基金会与《文化纵横》杂志社今年5月主办的研讨会。召开这样一场议题宽泛的会议,是因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人们对世界滑向动荡与发展乏力的忧虑,正在取代原来有关21世纪的确定信念与乐观想象——“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21世纪的认识和想象,大多来源于对西方思想和知识资源的翻译、学习和转化。到了今天,当各种现成的发展路径都正在遭遇全球变局的普遍挑战时,此种变局和不确定性,正迫使中国“被迫创新”。
  为此,我们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以及政界、商界同仁,于今年5月在北京共同讨论有关21世纪的理论问题。在这次会议中,我们发现,在有关21世纪种种的不确定性中,有几个命题逐渐浮现出来:
  首先,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都必须认真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并对此作出分析和理解。在当今世界,中国的经济总量、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还没有出现过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超过十亿的巨型国家的全面崛起,也没有如此异质于西方文明的独特文明形态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工业化的历史经验。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家的崛起,这样一个覆盖较大人类社会范围的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化,正在溢出欧美地区18 世纪以来的工业化经验,并挑战着建立在过往工业化经验基础上的西方经济、政治、社会理论和话语的普遍性意义。如果中国崛起的事实在世界历史的继续发展中得到印证,如果中国真的以不同于过去500年对外武力扩张的方式在世界确立领先地位——这样的经验,意味着什么?
  其次,互联网技术究竟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中,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如铁器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开启,除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之外,还会引发原有社会、政治形态的解体和动荡,因为与技術发展的速率相比,人类适应技术、运用技术、引导技术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和社会再组织存在一个相对的滞后过程。到了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正在引发信息与制造的结合、智能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全面改造着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显然,这一技术在激活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往效率,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我们能否既能避免技术恐慌的保守主义,也避免对技术优势和效能的盲目乐观情绪,以新的知识体系、组织形态来引导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来改善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最后,经济金融化到底怎样改变了经济的运行生态?当前,一方面,经济金融化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金融的高速流动性与信息技术、大数据的超强计算能力相结合,将每一个经济主体、每一个个人都编织入金融的网络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概念,如价格、货币、利率、债务,在经济金融化的冲击下,其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另一方面,面对金融如洪水一般的流动性给民族国家带来的冲击,世界上不同区域的政权都在力图制约金融资本的危害。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发达经济体在高端产业方面的技术封锁,也已经触摸到“无人区创新”的边界——亟需引金融资本入实体经济。在高速流动的互联网时代,认识金融、引导金融都将是全新的经济命题。
  这次会议有许多精彩言论。此次,我们先发表三位嘉宾的文章,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曹锦清先生指出,中国崛起与文明复兴,意味着要对自身崛起的经验进行重新解释;而如何重新解释,则需要我们深入自身的历史——尤其是制度的演变过程之中,在近现代的重大变局中,理解文明演变的轨迹;阿里研究院的梁春晓先生,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革命对生产形态、分配形态、消费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颠覆;著名经济学家王建先生,则就中国未来发展的经济潜力,以及实现这种潜力所需克服的资源瓶颈进行了分析。
  “21世纪”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宏大思想命题。我们的讨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其他文献
2006年甘阳在评论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时,认为汪晖是在回应西方汉学近来的后现代范式转向对“中国”的解构,因为它造成“中国本身存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而在西方后现代学界看来,“中国”只是人们建构的一个“名词”,“很容易被消解掉”。[1]  这是中国学界误读西方汉学中的China和中文概念“中國”之关系的典范。甘阳在这里说的“中国”,都可以用英文China来置换;他在西方汉学中读出这样的意思
期刊
本文聚焦于中药新药,讨论两个相关课题。首先从政策与法律角度掌握现代中药的海外处境。其次,法律有科学根据,但不完全是科学。因此,建立符合实际状况与未来发展的法律体系与规范,有助于中药全球化的发展。中药全球化:不一样的文化课题  近年许多为病所扰,但不满于生物医学(bio-medicine)的人视植物药为出路,这一现象也为长久以来停留在文化宣传层次的“中药全球化”命题增添了更多想象。不可讳言,上世纪针
期刊
近年来,成为国家政策重点的“精准扶贫”,实际成为了后税费时代中国政府重塑乡村社会的重要抓手。税费改革带来了一个没有预料的政策后果,即国家权力在村级社会的逐渐淡出,某些乡村地区的治理出现了倒退现象。而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实际带来了改善这一治理缺失,重塑地方政府政治生态的机会。但是,正如本文所指出的,目前主要由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推动的扶贫进程,如何能够在资源传递的过程中,真正对接当地农村和农户的实际需
期刊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大国治理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建设寻求制度上的普遍性,不允许地方性制度挑战中央权威;另一方面,大国覆盖面积之大、人口之多,有效的治理术需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灵活性,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地方性问题。那么,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帝国,其是如何处理这种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矛盾呢?丹尼尔·科斯(Daniel Koss)最近发表了《帝国的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
期刊
尽管人们应该是出于情感上的相互吸引而喜结良缘,但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似乎很难是完全基于个人爱慕的选择。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某市相亲角的故事,总结出“门当户对”的思想在当下的婚姻选择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选择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资本、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指示器,因而对于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就吸引了众多学者对这些婚姻现象进行研究。最近的《中国社会学评论》(Chinese Socio
期刊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商业和知识精英阶层的重新形成,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主要通过编织与政治精英的私人网络、通过人大政协获得政治地位,但是一直相对为大家所忽视的是,他们通过游说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政府施政的影响。Jane Liang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追溯了中国精英大学游说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九校联盟(C9)的游说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影响。  C9联盟兴起与中国政府追求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密切
期刊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词典编撰在欧洲成为证成其合法性重要之一环,通过对诸多名词的重新界定,形成现代知识共享的基础。而在现代中国,词典编撰一方面有其重塑现代知识的意涵,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特殊的一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Jennifer Altehenger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借助上海档案馆的档案和公开文献,着力探讨了毛泽东时代的名词词典编撰中词义之变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与权力的交互关系,进而展现了中国政治生
期刊
作为地理概念的“印太”(Indo-pacific)一般指涉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内部”区域,其核心区域从印度次大陆向东延伸直至大洋洲和东北亚地区,其最大范围包括东非、阿拉伯半岛及拉美沿岸地区。它的战略要冲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政府间组织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印太地区经济增长份额超过全球的60%,疫情下经济产出仍接近世界的一半。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期刊
近期,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再次掀起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人们似乎共同意识到,人工智能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从科技研发走向行业应用,进而开始重塑人类社会。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已有60多年,哪些因素促使其在近年来实现爆炸式的发展?刘锋指出,今天人工智能的热潮依然是互联网进化,属于“互联网云脑”的一次阶段性发展浪潮,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它们都
期刊
近年来,中国与日本在地缘政治关系上的紧张态势,加上近年来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罪责的弱化乃至逃避,令两国在思想和情感上距离越来越远,民众间的民族主义情绪愈演愈烈。正因如此,重新梳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交往的思想史意义,应当成为我们思考和展望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一项迫切课题。回顾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展开的现代化历程,思想家福泽谕吉刊行于明治八年(1875年)的《文明论概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本。通过重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