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维·威利参与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立法,推动创立了著名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他是“人丛中的一座高山,好斗的一头雄狮”。许多美国人说,由于他的努力,自己的餐桌安全多了。
  现在的美国,几乎是世界上对食品、药品监管最严苛的国家。一百多年前,情况可不是这样的。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国内供应的变质牛肉罐头,“成功”地让数千名美国士兵病倒。陆军总司令迈尔斯将军就此向联邦政府提出抗议,声称这些牛肉罐头比敌人的子弹杀死的士兵还多。
  利欲熏心的美国商人把苯甲酸钠注入坏了的西红柿中,防止它继续腐烂,泼洒硫酸铜使蔬菜看起来更鲜嫩;肉类加工企业用硼砂除去烂火腿的臭味;面包商人为了节省面粉,竟然在原料中加入粉笔末、尘土和融水石膏;药剂师给婴儿服用的镇静糖浆加入吗啡……
  药品安全同样让人忧心,一位资深医师说:如果把今天我们使用的药物全部倒入海里,那样会对人类健康更有益,却会把海中的鱼统统害死。
  威利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时,他担任农业部化学局首席科学家。他向食品安全问题开战,发布“食品和食品掺假”报告,揭露普遍存在的掺假问题。
  1902年,威利担任农业部化学局局长。他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将硼砂和苯甲酸钠等注入他们身上,结果发现那些添加剂可能会導致多种疾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威利希望通过严格立法,规定所有食品、药品都要在标签上真实说明所含成分。
  当时的美国,奉自由放任为圭臬,认为宪法中的商业条款不允许联邦政府规制产品生产。1879年到1906年间,美国国会规制食品和药品的动议有190次之多,却屡遭挫败。
  威利深感自己所做的一切犹如登山爬坡,为了获得更大的政治影响,他联合联邦妇女俱乐部的成员,常常举行各种演讲,指出掺假食品的巨大危害。他还向意见领袖们提出建议,控制各州之间药品和食品的商业销售。1905年至1906年间,威利在克林斯周刊上写了12篇文章,揭露药品掺假现象。威利还建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颁布法律,“管制州间贸易中的食品、饮料和药品的掺假和伪造商标行为”。
  威利和“扒粪”记者们的报道造成了巨大舆论压力,罗斯福总统命令劳动部部长和社会工作者对肉类加工业进行彻底调查。美国医学会也以自己的方式向国会施加压力,他们向所有参议员们递交了一份呼吁食品药品立法的陈情书。
  1906年6月30日,威利参与拟定的《纯食品和药品法》,在美国国会以63票对4票的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这部法律奠定了美国现代药品法的雏形与框架,直接催生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同一天,《肉制品检查法》获得通过。《纽约时报》欢呼:“民众可以享受纯净食品和真正药品的时代来临了!”
  威利深知,这只是阶段性胜利,《纯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食品掺假,对药品管理却仅限于标签真实无误。威利麾下的化学局执行法案时,还是遇到了尴尬。他们起诉某一标签含混的药品,但是胜诉之后700美元的罚款,实难与公司从该药品中赚到的200万美元相提并论。
  1912年,威利黯然辞职。人们惋惜“厨房里的保护神没了”,很多妇女哭了。
  威利离开了政府,去了《好管家》杂志。在掌管这份杂志19年间,他和同仁一起独立地对肉、面包、面粉等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公布在杂志上。就在去世前3年,威利还发表了烟草可能致癌的看法,比“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说法早12年拒绝刊登香烟广告。也是这一年,由农业部化学局重组而来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诞生。
  1930年,86岁的威利在华盛顿的家中逝世,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以他头像为图案的邮票,多处建筑以他的名字命名。很多美国人说,提起食品安全,他们就会想起一个伟大的先行者—哈维·威利。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个老实的农民,另外,他还是个标准的文盲。  上過大学之后,生活习惯和观念上我和父亲如同进入了两个世界,我们无法交流。偶尔回家一次,我知道工作上的事情说了他也不懂,干脆就不说,以沉默代替。沉默了好久,父亲总偷偷地抬头慌乱地从他吐出的浓烟中看我一眼,但眼神中充满了对我的怯意。我受不了这种气氛,便立刻走出去,留他一个人在那里咳嗽抽烟。  但一到村里的人群中,父亲立刻像换了一个人,嘴里的话滔滔不绝,
期刊
爱情或者婚姻里遇到的麻烦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这一阵在看女性频道的一档《百年婚恋》的台庆大戏,与其说这是戏,不如说这是一樁又一桩的轶事。每个故事都有一对男女,每一对男女都拥有着显赫的声名。我总是建议大家多看传记书,如果没有时间,看看这种传记纪录片也是好的——你们会发现,你的困苦也曾是他人的困苦,而他人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目前的阴霾——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他们
期刊
一  母亲来电话,说姐姐病了。我一听就急了,印象中姐姐是铁打一样的人,怎么会生病呢?母亲说:“你姐姐肝上长了个东西,恐怕不好,你想办法凑点儿钱吧。”  妻在旁边说:“咱可刚买的房子,北京的房子这么贵,贷款不知何年何月能还清……”我打断她:“你别说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得给姐姐治病。”  坐上了火车,脑海里不停浮现姐姐的形象。  姐姐虽只大我3岁,却从小处处迁就我。父母的偏心让我在父亲出车祸以后,理所
期刊
不知是因为相交已久的声音,还是那似曾相识的面容,就在那个午夜,周双玉坐进了陆家宝的车——虽然那一刻,她对这个男人还一无所知,却决定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实际上,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无论何时何地,她始终都无条件信任着陆家宝,如她弯身坐进他车里的那一瞬间。  多少故事在周末的午夜上演  第一次遇见陆家宝的时候,周双玉19岁,那时她正在电台兼职主持一档午夜普通话节目。其实,她一年前从内地考上香港城市大学经济
期刊
那年圣诞前夕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做完早礼拜之后,一位有两个十几岁女儿的妈妈问我晚上是否可以开车带她的女儿去教堂参加聚会。她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需要帮助,我当即答应了下来。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开车去教堂,两个女孩子就坐在我的旁边。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当我的车爬上一个高坡的时候,坡下的立交桥上面,刚好发生了一起多辆汽车相撞的事故。当时,路面结着厚厚的冰,非常光滑,虽然我竭尽全力地猛踩刹车,但仍旧无法阻止
期刊
小时我曾读到过徐志摩的一句话,“天才是一份压得死人的负担。”一直不懂,以为是这位大才子的矫情——谁不希望自己是天才呢,那多出众啊!  张爱玲仙逝,媒体爆出其晚年的苍凉凄楚:她年老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她拒绝与人接触。她死后一周,邻居闻到了异味,打电话报警后才发现她已经离世。她从一个汽车旅馆搬到另一个汽车旅馆,除去一张行军床,几乎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地纸袋子。  她身后,尊重和崇拜她的朋友不无心疼地
期刊
“十一”的夜晚在新德里的中餐馆度过。选择这家饭店是因为它与朋友的英文名相重,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位朋友的英文名)的中国”。于是我这位IT 业的朋友一定拉着我去“他的中国”。飞机要到凌晨3点才起飞,等待的时间本来注定要百无聊赖,但朋友闲聊中无意的一句话,却惊起了我的全部神经。他说,对印度成功的经验,看了一圈回来,总的感想是“见识优于聪明”。我不禁拍案叫绝。   记得刚下飞机时,铺天盖地迎面而来
期刊
高中毕业,我独自到S市闯天下。很快,我在一家废品收购公司找到工作。公司老板姓张,我叫他“师傅”,师傅每个月都要到一个驼背老太太那里收废纸箱。路很远,刨掉油钱,几乎没什么利润,可师傅一直坚持去收。我不解地问:“这样的生意为什么不推掉?”师傅摇摇头,慢吞吞地说:“这老太太信任我,尽管没钱可赚,可我赚到信任。”   星期天,一个陌生人打来电话,说他那儿有两百多公斤废品铝,要我们过去拉。我们开着车,在泥路
期刊
很多人批评英国人民族性冷淡,我倒是喜欢这种“冷淡”,他们真正可以做到各人自扫门前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不表示好奇。  香港的女人太联群结党,太太小姐们何尝不是好的时候两肋插刀,不好的时候你死我活,三四十岁中年妇女,尚有“我唔受你玩”这一套。  鬼妹不是这样,我与她们同学4年,发觉她们真正洒脱,谈得拢,便多谈几句;谈不拢便点点头,没有“面左左”这种行为。她们心智成熟得早,因此行为举止都叫人看得顺
期刊
位于纽约曼哈顿岛上的华尔街,长不足500米,却由于汇聚了各类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大公司总部及商品交易所,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它的发展,充满传奇。  1653年至19世纪末,是华尔街的草创期。纽约最初名叫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殖民地。当时,荷兰已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股票、保险等,他们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带到了这里。  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国人攻占,改名新约克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