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最能代表其创作成就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多重叙事角度等现代派的创作技巧,描写了现代生活中人类的精神幻灭及对美好情感的需求和向往,歌颂了人类的美好品质,使《喧哗与骚动》成为世界文坛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现代主义 精神幻灭 意识流 多重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南方文学”的中流砥柱,也是西方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福克纳出生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拉法艾特县。他的祖先曾是密西西比州新阿拉巴马的一个颇有名气和声望的大种植园主,但到福克纳出生时家族已开始没落。福克纳从小对种植园主世家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境遇十分熟悉,因此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写尽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为他的许多小说虚构的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县城,在印第安语中,约克纳帕塔法一词是“崩陷的土地”的意思,福克纳用它来称呼自己作品的背景,除了表达对故土的眷恋,还包念着更深的意义:他以发生在这块土地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作为主要脉络,贯穿于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这些小说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规模宏大的小说总集,文学界称之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福克纳创作世系小说之时,正是美国南方作家空前活跃时期。当时正值二战后,南方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变化,旧日的南方即将被工业化的南方所淹没。知识分子目睹南方社会衰亡的过程,心情爱恨交织,他们难以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找到新的思想归宿;有的知识分子虽然属于已经改变了的新社会,但心灵上时时感到瓦解了的过往社会的余音,充满了不安与骚动。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文化取向对准寻根和怀旧。在这种思潮中,福克纳的世系小说突出表现了南方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似鲜明的地方志,有明确的疆域划分,独特的民族风情。小镇中心是杰弗生小镇,它有典型的南方地貌和特色,小说写出了小镇独特的南方风貌。强烈的南方意识与地域的气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在审美意识中得到呈现,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南方文学是有鲜明的印记精神的。福克纳的这些小说集中反映了美国南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反映了南方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但同时,福克纳也超越了地方的观念和局限,在作品中表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样,他的作品便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最能代表其创作成就的作品,它浸透了南方知识分子被旧的南方文化影响而坐立不安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作家本人最钟爱、最有影响的作品。故事描写了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康普生世家的没落以及各个成员的遭遇和精神状态。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由4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小说的中心线索是女儿凯蒂的经历,前三部分分别是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即白痴班吉、哈佛大学学生昆丁、实利主义者杰生的内心独白,折射出这个家族30年的变故。这个家族曾经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祖上出过一位将军和一位州议员。这个昔日的望族,如今败落到只能靠变卖土地支撑门面的地步。康普生先生整日借酒浇愁,最后死于酒精中毒。康普生太太也精神悒郁。康普生家的长子昆丁多愁善感,他因妹妹凯蒂的放荡和出走而受到沉重打击,投河自尽。次子杰生是金钱势力的畸形儿,他鲸吞了凯蒂靠卖身为女儿小昆丁挣得的生活费,成了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小人。小儿子班吉患有精神疾病,已年满33岁,可是只有3岁小孩的智力。唯一的女儿凯蒂与某男人幽会,怀了身孕不得已另嫁他人。婚后丈夫发现隐情,弃她而去,使她原来想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心力挽家庭危急的愿望付之东流,她也因此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父母家,自己离家出走,成了一个放荡的女人。康普生家还有一位年老的黑人女仆迪尔西,与康普生家一系列堕落形象相对照,她是书中唯一的健康力量,喧哗与骚动中独有的理智者,她的忠心、韧性、毅力和仁爱,反衬出这个家族无可挽回的衰败,也体现了作者“人性复活”的信念。《喧哗与骚动》是现代西方文学中多方面有所创新、享有盛誉的力作。它在艺术技巧上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喧哗与骚动》最充分地表现了福克纳“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人物”的创作特点。小说所写的一切在时序上颠倒混乱,来回跳跃。第一部分是“班吉的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时间是1910年6月3日;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用第三人称描述1928年4月8日发生的故事;小说的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叙述,除此之外,小说的前三部分都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技巧。福克纳运用的意识流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伍尔夫所开创和运用的意识流手法,他更注重用这一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人物的性格依存于整个意识的流程之中,主观色彩非常浓厚。因此,小说这种时间顺序上的错乱是有深刻的意义的,它既是对心理时间这种提法的实践,又具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因为,正是在对待时间观念和反应上,显示了人物的特性。如班吉毫无时间概念,几十年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都被他搅在脑子里,汇成各种混杂的意识之流,这与他智力低下相吻合。昆丁眼看家族的衰败随着时间的延展而加剧,他在时间前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恐惧感,自杀前他将表砸坏,似乎想以死来凝固时间。杰生的时间感倒很强,但却是按照实利主义的编排来支配时间的。由此看来,时序的颠倒错乱既象征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也是康普生家族成员病态心理的真实反映。
第二,叙事角度的多重变化。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还充分运用了多角度递进式的表现手法。福克纳就这部小说的结构曾经说过:
“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人说出来,可以更加动人。可是写完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把故事讲清楚,我于是又写了一遍,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来讲,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还是不能满意。我就再写第三遍,从第三个兄弟的角度来写,还是不理想。我就把这三个部分串在一起,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来加以补充。其实,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是精心设计的。”
读者了解善良、弱智的班吉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了解敏感、压抑的昆丁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了解阴险、自私的杰生仍然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他就是如此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入手,从不同人物的理解着眼讲述同一个故事,把故事先划为相互递进的三个不同人物(班吉、昆丁、杰生)的意识流程,再在结尾加进“正常人”的叙述,从而使小说的结构基于四个意识中心,从模糊不清的领域到清晰可辨的领域,使读者的认识随着意识位置的变化而递增,逐渐了解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这四个部分像四个交响乐章交相辉映,缺一不可,突出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喧哗与骚动》用四个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败,从不同的侧面来探索和表现这个家族衰败的根源。他们虽然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但他们讲述的部分之间却没有情节上的连续性。他们相互补充,但也常常相互矛盾,相互对立。作者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或一體性,小说中的行为规律和主题模式经过读者的仔细寻找才能获得。
第三,采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实现人物的意识活动个性化的特点。如班吉的内心独白十分晦涩难懂,人物的语言及各个人物的特性的对位造成了语言突破常规的运用及读者欣赏方式习惯的错位,这是形式主义文学家常提到的“陌生化”问题。班吉的智力活动是清晰的,他被痛苦所纠缠,昏迷中的呓语仿佛是用特殊仪器刻录下来的,没有标点符号,全是大写字母,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流程。福克纳的这种反常规的语言形式反映了他对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解,即叙述语言要超出仅仅依赖故事情节,一般叙述中就能获得相对独立的象征意义。福克纳正是通过非有序性的结构语言,实现了对特定意识活动的有序的表现。伊格尔顿曾经说过:
“文学语言的疏离战斗,异化普通言语却使我们能更充分地、深入地占有经验。平常呼吸于空气中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如果空气变浓、释少、或受污染,就迫使我们警惕自己的呼吸,结果极有可能是我们生命的体验或加强。”
第四,隐喻和象征的运用。这部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有寓意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一段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这是麦克白得知夫人死去的消息时发出的感叹,它道出了一个拥有辉煌过去的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和对人生的厌倦。福克纳恰当地借用这个故事来表现曾经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方望族在面临灭亡时的失落和绝望。此外,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福克纳也使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不仅用得巧妙,而且象征意义丰富。比如,小说中有一系列象征时间的意象,如表、钟声、太阳等。在昆丁部分出现了无数次钟表报时的描写,钟表是和耶稣相对的象征,基督象征共时的神话和永恒,鐘表则象征历史。昆丁砸烂表的举动正是企图逃避历史,可是不断传来的报时声仍提醒他无时无刻不处在历史之中。耶稣是孤独的,因为他超越了历史,而人是无法超越历史的,历史只能是人唯一的存在方式。福克纳清醒地、不无悲哀地认识到南方失去的东西已无可挽回,南方社会的分崩离析必然伴随传统价值世界的毁灭。最后,这部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或场景。小说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时间分别是4月7日,6月2日,4月6日和4月8日。而4月6日到4月8日这三天是基督受难日到基督复活日;而6月2日,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由此可见,小说的四个部分的时间分别与基督受难的几个重要的日子相吻合。而康普生家的孩子们彼此缺乏友爱之情,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仇恨和嫉妒。尤其是杰生这个不肖子,他嫉妒父母变卖土地供哥哥昆丁上大学,还贪心地侵吞了凯蒂给小昆丁的生活费,后来又为了使自己成为康普生家族唯一后代和继承人而不惜给白痴兄弟班吉施行阉割,这与基督留给门徒的箴言“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小说的第四部分(复活节的当天),仆人们来到小昆丁的卧室,发现除了一些杂乱的衣物之外,卧室空空如也,这一情景也使读者联想起《路加福音》中关于基督的尸体突然消失、墓穴里“只见细麻布在那里”的情景。而作者把迪尔西为主人公的这一章安排在复活节,显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福克纳在向读者表明,人类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及他的其他大部分作品所表现的都是美国南方的社会生活和主要矛盾,他也因此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南方文学传统的奠基人。但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迅速地在美国及全世界流传开来,这主要是由于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意识流、多重叙事角度等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使得许多读者对他的作品望而生畏。但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当今世界文坛上,没有人能否认福克纳的独特地位。他描写人类的精神世界,歌颂人类的美好品质,揭示人类的美好情感,并通过成功地运用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使《喧哗与骚动》成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使之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的经典作品而独步文坛。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李尚信:《欧美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王宁:《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军:《美国文学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武英杰,女,1961—,吉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
关键词:现代主义 精神幻灭 意识流 多重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南方文学”的中流砥柱,也是西方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福克纳出生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拉法艾特县。他的祖先曾是密西西比州新阿拉巴马的一个颇有名气和声望的大种植园主,但到福克纳出生时家族已开始没落。福克纳从小对种植园主世家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境遇十分熟悉,因此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写尽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为他的许多小说虚构的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县城,在印第安语中,约克纳帕塔法一词是“崩陷的土地”的意思,福克纳用它来称呼自己作品的背景,除了表达对故土的眷恋,还包念着更深的意义:他以发生在这块土地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作为主要脉络,贯穿于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这些小说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规模宏大的小说总集,文学界称之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福克纳创作世系小说之时,正是美国南方作家空前活跃时期。当时正值二战后,南方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变化,旧日的南方即将被工业化的南方所淹没。知识分子目睹南方社会衰亡的过程,心情爱恨交织,他们难以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找到新的思想归宿;有的知识分子虽然属于已经改变了的新社会,但心灵上时时感到瓦解了的过往社会的余音,充满了不安与骚动。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文化取向对准寻根和怀旧。在这种思潮中,福克纳的世系小说突出表现了南方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似鲜明的地方志,有明确的疆域划分,独特的民族风情。小镇中心是杰弗生小镇,它有典型的南方地貌和特色,小说写出了小镇独特的南方风貌。强烈的南方意识与地域的气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在审美意识中得到呈现,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南方文学是有鲜明的印记精神的。福克纳的这些小说集中反映了美国南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反映了南方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但同时,福克纳也超越了地方的观念和局限,在作品中表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样,他的作品便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最能代表其创作成就的作品,它浸透了南方知识分子被旧的南方文化影响而坐立不安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作家本人最钟爱、最有影响的作品。故事描写了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康普生世家的没落以及各个成员的遭遇和精神状态。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由4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小说的中心线索是女儿凯蒂的经历,前三部分分别是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即白痴班吉、哈佛大学学生昆丁、实利主义者杰生的内心独白,折射出这个家族30年的变故。这个家族曾经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祖上出过一位将军和一位州议员。这个昔日的望族,如今败落到只能靠变卖土地支撑门面的地步。康普生先生整日借酒浇愁,最后死于酒精中毒。康普生太太也精神悒郁。康普生家的长子昆丁多愁善感,他因妹妹凯蒂的放荡和出走而受到沉重打击,投河自尽。次子杰生是金钱势力的畸形儿,他鲸吞了凯蒂靠卖身为女儿小昆丁挣得的生活费,成了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小人。小儿子班吉患有精神疾病,已年满33岁,可是只有3岁小孩的智力。唯一的女儿凯蒂与某男人幽会,怀了身孕不得已另嫁他人。婚后丈夫发现隐情,弃她而去,使她原来想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心力挽家庭危急的愿望付之东流,她也因此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父母家,自己离家出走,成了一个放荡的女人。康普生家还有一位年老的黑人女仆迪尔西,与康普生家一系列堕落形象相对照,她是书中唯一的健康力量,喧哗与骚动中独有的理智者,她的忠心、韧性、毅力和仁爱,反衬出这个家族无可挽回的衰败,也体现了作者“人性复活”的信念。《喧哗与骚动》是现代西方文学中多方面有所创新、享有盛誉的力作。它在艺术技巧上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喧哗与骚动》最充分地表现了福克纳“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人物”的创作特点。小说所写的一切在时序上颠倒混乱,来回跳跃。第一部分是“班吉的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时间是1910年6月3日;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用第三人称描述1928年4月8日发生的故事;小说的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叙述,除此之外,小说的前三部分都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技巧。福克纳运用的意识流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伍尔夫所开创和运用的意识流手法,他更注重用这一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人物的性格依存于整个意识的流程之中,主观色彩非常浓厚。因此,小说这种时间顺序上的错乱是有深刻的意义的,它既是对心理时间这种提法的实践,又具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因为,正是在对待时间观念和反应上,显示了人物的特性。如班吉毫无时间概念,几十年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都被他搅在脑子里,汇成各种混杂的意识之流,这与他智力低下相吻合。昆丁眼看家族的衰败随着时间的延展而加剧,他在时间前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恐惧感,自杀前他将表砸坏,似乎想以死来凝固时间。杰生的时间感倒很强,但却是按照实利主义的编排来支配时间的。由此看来,时序的颠倒错乱既象征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也是康普生家族成员病态心理的真实反映。
第二,叙事角度的多重变化。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还充分运用了多角度递进式的表现手法。福克纳就这部小说的结构曾经说过:
“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人说出来,可以更加动人。可是写完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把故事讲清楚,我于是又写了一遍,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来讲,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还是不能满意。我就再写第三遍,从第三个兄弟的角度来写,还是不理想。我就把这三个部分串在一起,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来加以补充。其实,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是精心设计的。”
读者了解善良、弱智的班吉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了解敏感、压抑的昆丁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了解阴险、自私的杰生仍然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他就是如此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入手,从不同人物的理解着眼讲述同一个故事,把故事先划为相互递进的三个不同人物(班吉、昆丁、杰生)的意识流程,再在结尾加进“正常人”的叙述,从而使小说的结构基于四个意识中心,从模糊不清的领域到清晰可辨的领域,使读者的认识随着意识位置的变化而递增,逐渐了解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这四个部分像四个交响乐章交相辉映,缺一不可,突出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喧哗与骚动》用四个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败,从不同的侧面来探索和表现这个家族衰败的根源。他们虽然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但他们讲述的部分之间却没有情节上的连续性。他们相互补充,但也常常相互矛盾,相互对立。作者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或一體性,小说中的行为规律和主题模式经过读者的仔细寻找才能获得。
第三,采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实现人物的意识活动个性化的特点。如班吉的内心独白十分晦涩难懂,人物的语言及各个人物的特性的对位造成了语言突破常规的运用及读者欣赏方式习惯的错位,这是形式主义文学家常提到的“陌生化”问题。班吉的智力活动是清晰的,他被痛苦所纠缠,昏迷中的呓语仿佛是用特殊仪器刻录下来的,没有标点符号,全是大写字母,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流程。福克纳的这种反常规的语言形式反映了他对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解,即叙述语言要超出仅仅依赖故事情节,一般叙述中就能获得相对独立的象征意义。福克纳正是通过非有序性的结构语言,实现了对特定意识活动的有序的表现。伊格尔顿曾经说过:
“文学语言的疏离战斗,异化普通言语却使我们能更充分地、深入地占有经验。平常呼吸于空气中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如果空气变浓、释少、或受污染,就迫使我们警惕自己的呼吸,结果极有可能是我们生命的体验或加强。”
第四,隐喻和象征的运用。这部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有寓意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一段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这是麦克白得知夫人死去的消息时发出的感叹,它道出了一个拥有辉煌过去的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和对人生的厌倦。福克纳恰当地借用这个故事来表现曾经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方望族在面临灭亡时的失落和绝望。此外,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福克纳也使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不仅用得巧妙,而且象征意义丰富。比如,小说中有一系列象征时间的意象,如表、钟声、太阳等。在昆丁部分出现了无数次钟表报时的描写,钟表是和耶稣相对的象征,基督象征共时的神话和永恒,鐘表则象征历史。昆丁砸烂表的举动正是企图逃避历史,可是不断传来的报时声仍提醒他无时无刻不处在历史之中。耶稣是孤独的,因为他超越了历史,而人是无法超越历史的,历史只能是人唯一的存在方式。福克纳清醒地、不无悲哀地认识到南方失去的东西已无可挽回,南方社会的分崩离析必然伴随传统价值世界的毁灭。最后,这部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或场景。小说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时间分别是4月7日,6月2日,4月6日和4月8日。而4月6日到4月8日这三天是基督受难日到基督复活日;而6月2日,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由此可见,小说的四个部分的时间分别与基督受难的几个重要的日子相吻合。而康普生家的孩子们彼此缺乏友爱之情,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仇恨和嫉妒。尤其是杰生这个不肖子,他嫉妒父母变卖土地供哥哥昆丁上大学,还贪心地侵吞了凯蒂给小昆丁的生活费,后来又为了使自己成为康普生家族唯一后代和继承人而不惜给白痴兄弟班吉施行阉割,这与基督留给门徒的箴言“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小说的第四部分(复活节的当天),仆人们来到小昆丁的卧室,发现除了一些杂乱的衣物之外,卧室空空如也,这一情景也使读者联想起《路加福音》中关于基督的尸体突然消失、墓穴里“只见细麻布在那里”的情景。而作者把迪尔西为主人公的这一章安排在复活节,显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福克纳在向读者表明,人类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及他的其他大部分作品所表现的都是美国南方的社会生活和主要矛盾,他也因此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南方文学传统的奠基人。但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迅速地在美国及全世界流传开来,这主要是由于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意识流、多重叙事角度等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使得许多读者对他的作品望而生畏。但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当今世界文坛上,没有人能否认福克纳的独特地位。他描写人类的精神世界,歌颂人类的美好品质,揭示人类的美好情感,并通过成功地运用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使《喧哗与骚动》成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使之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的经典作品而独步文坛。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李尚信:《欧美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王宁:《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军:《美国文学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武英杰,女,1961—,吉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