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报道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叙事策略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词语、叙事视角层面分析《中国日报》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策略,为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叙事话语建设、促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叙事优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叙事策略;《中国日报》;疫情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32-02
  一、引言
  美國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与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备受重视。主流媒体因具有专业性和广泛传播性,在对外传播国家声音、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通过选取新闻话语、设置叙事框架,对国家形象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面貌。
  新闻叙事是指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它的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类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新闻话语[1]。新闻话语建构常常根据新闻主题和叙事风格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达到叙事效果,完成叙事行为。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词语、叙事视角层面分析《中国日报》对外疫情报道采用的叙事策略。语料从道琼斯新闻数据库选取,以武汉从封闭到解封的这一时间段相关疫情新闻报道为语料,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日报》报道如何选取叙事话语,在文本层面架设桥梁进行叙事交流,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塑造国家形象。
  二、叙事话语策略解读
  (一)以线性序列展现宏观叙事结构
  新闻话语呈现出比较固定的范畴和程式,即按照标题、导语、事件、后果、背景、评论的线性序列进行新闻叙事。《中国日报》疫情报道基本遵循线性结构的叙事程式,遵循倒金字塔原则,按照从概括性的语义的宏观结构到具体的语义的微观结构进行叙事,这样的叙事结构符合受众的认知特点。可以有效帮助读者策略性宏观理解和记忆,便于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有效的认知信息。《中国日报》疫情报道遵循了这一特点,按照疫情的突发性和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报道以简洁的方式概述事件结果,删略对疫情背景信息的叙述,按照标题—导语—事件—评论序列进行叙事,这一按照事件重要性和相关性的序列叙事以叙事断点策略,引发读者对相关及后续事件进展的关注。以“总统支持援助意大利抗击疫情”“总理说中国与欧盟站在一起抗击疫情”等报道为例,叙事者先以简洁的方式阐述了中国积极加强对外援助的结果,然后叙述欧洲疫情蔓延的现状,最后引用专家学者的评论展示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和实效。报道按照线性序列,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以政府领导人的话语为叙述对象,展现了中国高度重视国际合作、积极加强国际援助的国家形象。
  (二)以倾向性词语传达叙事意图
  叙事话语的建构依赖具体语言的使用。新闻话语中的隐含、暗示等意义都可从词汇学的角度进行推断分析。词汇使用频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其语体色彩也映射了新闻报道的态度和看法。分析报道中的高频词汇可以发现,报道中常常使用上位上层范畴类词汇,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武汉”“北京”等表示人物、机构、地点的名词出现频率较高。叙事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利用地点和事件等体现新闻报道准确性的词语进行叙事,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高频词汇呈现积极正面的语体色彩。报道常用“发展”“恢复”“改善”“向好”等表示积极意义的词汇展现中国当前疫情,这些积极语义词汇用以修饰客体时,其所在的句子及篇章也呈现积极的语义倾向。这些词汇不仅语体色彩相同,且语义相近,叙事者采用过度词汇化策略,运用语义相近的词汇对中国积极抗疫的成果进行了密集描述,展现了中国抗疫形势良好、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人民生活回归正轨的情况,凸显了中国的抗疫成效。
  此外,报道运用隐喻叙事表达态度。运用战争隐喻,将疫情称为具有攻击性的敌人,将疫情传播喻为破坏性的行为,将抗疫的过程誉为艰苦的斗争。通过隐喻叙事策略建构新闻话语,展现中国的抗疫实践和努力。
  从叙事策略的角度来看,上层范畴类词汇从宏观语义结构层面更快激活了受众的心理图式,更加便于叙事者传达叙事意图。过度词汇化及隐喻等叙事策略更以间接的劝导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关注,将受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中国积极抗疫的正面形象上。
  (三)从客观全知视角表达叙事倾向
  叙事视角是新闻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2]。新闻叙事者通过选取叙事视角,引导受众形成特定的诠释事实的框架,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新闻话语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3]。虽分类标准不同,但意义上存在交叉之处。《中国日报》最大的特点是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
  叙事者在讲述中国抗疫情况时,多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间接引用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的论述,向民众普及病毒知识及防疫措施。
  一方面,采用权威话语,增强了话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展现了宏观层面的国家抗疫故事;另一方面,以一般大众视角叙事,叙述个人在疫情之下的自我隔离生活。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第三人称叙事,丰富了叙事内容,展现了国内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事实。后期报道视角转向国际疫情,报道采用全知视角客观描述国际疫情状况。同时,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叙事博弈,报道从全知视角陈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污名化言论,并引用专家学者的权威话语对其进行驳斥和反击。通过对全知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建构了中国关注国际疫情、反击西方不实叙事的叙事框架。
  三、叙事框架建构及国家形象塑造
  新闻框架是指在与其他新闻活动主体的互动中,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和新闻文本所持的认知模式[4]。叙事者对新闻内容进行精心编排,建立组织化和系统化的叙事框架,引导受众通过叙事框架解读疫情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武汉封城到解封这一时间段,中国国内疫情呈现出严重、渐缓、平稳的走向,报刊报道的关注点从国内疫情转向全球疫情。叙事者从“我者”的角度出发,将自身形象塑造为积极的抗疫者、援助全球的支援者和呼吁全球合作的倡议者。在国内疫情严重期,报道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疫情下的湖北经济和社会的真实现状,以及国家在人民危难之际调动全国资源、实施防控的故事,着重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实际行动。当视野转向国际社会时,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阴谋论、经济陷阱论和地缘政治论的叙事攻击,报道着重与其进行叙事博弈,从客观视角叙述西方一些国家污名化中国以掩盖其疫情防控失败、妄图世界对华经济“脱钩”、破坏中国与合作伙伴关系的阴谋。而且报道借其他国专家学者的第三人称视角,展现了中国加强国际抗疫合作、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可分享的主张。叙事者通过选用叙事内容,选取叙事策略,讲述了中国国内积极抗疫,国外加强国际援助,受到国际信任的事实,同时引导受众建构了正面积极的叙事框架,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四、结语
  主流报刊在对外讲述中国抗疫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日报》疫情报道以线性序列展现宏观叙事结构,运用语词倾向性策略传达叙事意图,从客观全知视角表达叙事倾向,进而构建叙事框架,塑造了中国国内积极抗疫、国外加强国际援助的国家形象。
  但是也要认识到对外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疫情话语叙事的不足:新闻话语叙事着眼于政府层面,叙事结构和内容宏大,微观层面叙事不足;叙事文本和语词的选用以展现“我者”正面形象的积极语体色彩内容为主,内容失衡,反面叙事内容欠缺;叙事视角多选用全知和客观视角,个体层面叙事略显不足,缺乏与受众的信息互动。因此,在对外传播话语建设的过程中,要优化叙事方式,根据叙事主题和风格,灵活变换叙事时序,展现曲折多变的叙事结构,引导受众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创造,强化信息传播效果;丰富疫情词汇的表达,勇于展现我国抗疫正反两面的信息,丰富报道主题;灵活切换叙事视角,以多元视角展现事件全貌,将国家层面叙事与个体内视角叙事相结合,在叙述话语中讲明细节,使叙事接地气、传得开;运用贴合受众心理的叙事策略,优化对外传播的叙事方式。
  《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当前西方媒体仍然掌握着国际传播话语权的事实,在加强自身叙事建设,秉持“以我为主”的传播方略的同时,也要改变一贯偏重传者的上帝視角叙事方式,以海外受众这一传播对象为中心,加强体认式叙事。要全面加强自身叙事话语建设,逐渐掌握外宣话语的主导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4):142-144.
  [2]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3-114.
  [3]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9.
  [4] 肖伟.新闻框架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
  作者简介:孙子媛(1996—),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英语新闻。
  郭爱萍(1967—),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英语新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县级融媒体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和舆论主阵地,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是其关键职责所在。本文结合盐城市大丰区融媒体中心的实践经验,从融合报道路径、技术保障路径、民生服务路径、人才培养路径四个方面,对当前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发展路径;融媒体中心  中圖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
期刊
摘要:在出版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当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分析书法出版现状,正视突出问题,对传统的书法出版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建构了贴合语文部编版教材的“首师优字”硬笔、软笔、粉笔线上优质课程体系,研发出一套服务于中小学师生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汉字识写教学方案,通过“首师优字”APP大数据平台,服务全国中小学师生。  关键词:书法出版;数字化转型;常态课堂;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3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应用的崛起,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发声平台,女性的声音,更具主体性,女性意识逐渐从压抑、模糊到清晰,全球刮起了“她时代”的风潮。为适应市场新的消费特点,各种女性文化作品呈现井喷式发展。寻找女性觉醒和女性话题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为例,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分析《听见她说》如何破圈而出,为女性发声,进而引导社会及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未来“她
期刊
摘要:《奇葩说》是一档拥有超高人气的娱乐性质的辩论节目,其借助网络平台,创造了一个狂欢的广场。文章结合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狂欢理论的角度探讨《奇葩说》作为一档辩论类型综艺节目的成功之处并提出反思建议,同时挖掘其背后的“狂欢”特征,并分析这种“狂欢”对综艺节目本身以及对受众的影响和意义,进一步思考《奇葩说》这一网络综艺节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狂欢理论;《奇葩说》;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特效技术的提高,国内影视行业尤其是国产动画领域发展迅猛,但动画电影低幼化、制作粗糙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尽管国内已拍出《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故事内容相对饱满、制作相对精良的动画电影,但国产动画电影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市场需求、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政策支持、国外优秀案例,都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结合国产动画现状,对国产动画发展的有利条件
期刊
摘要:如何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封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运营维护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积极探索“新聞+政务”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合作共赢,在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地方党报;政府网站;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249-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
期刊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教与学的形式,也推动着传统出版业不断革新、转型,向越来越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发展。本文分析纸质图书数字化融合的必要性、优势及数字化教材的呈现形式,并提出推进“纸”“数”融合、打造精品数字化教材的几点思考,证明“纸”“数”融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二维码;“纸”“数”融合;教材出版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地方广电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成为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方向,各类媒体账号以新闻资讯类账号为主。其中,“四川观察”在抖音走红,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案例。本文从地方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现状入手,分析“四川观察”短视频账号的成功经验,总结地方新闻资讯类账号的发展策略,旨在为今后其他同类型账号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四川观察”;地方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校报的编辑理念指引着校报编辑的实践活动,对高校的形象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师大报》为例,分析其编辑理念,探究其在重庆师范大学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报;编辑理念;高校形象;《重庆师大报》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227-03  校报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引导舆论、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职能,对疫情防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公开透明地向人民群众发布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营造了积极的疫情防控氛围,充分发挥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府;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