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其中对泛读课程的重视不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教师注重精读教学,轻视泛读教学。本文从泛读的概念以及它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角色与作用入手,阐述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地对高职英语专业泛读的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泛读教学 作用 目标
英语泛读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语言实践课,是英语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大组成部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应用和学习英语语言的最重要的手段。承担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二是扩大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泛读课程的教学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实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泛读课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可以起到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发挥的作用。但是在众多的高职院校,泛读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泛读课程只开设二个学期,每周二课时,这么点课时根本无法达到泛读教学的目标。甚至在某些院校出现泛读教学缺位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将泛读课程看作是精读课程的“绿叶”,认为它的作用无足轻重。有些教师认为泛读就是快速阅读,一味地求快而忽略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有些教师则用教精读课程的方法来上泛读课程,把泛读课程与精读课程混为一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解词汇,分析语言点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读而不是大量阅读,可以想象效率之低了,这样一来,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就太匮乏了,到最后依旧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种只重视精读教学,忽略泛读教学,将学生束缚在狭小的语言范围内的做法,会直接造成学生的阅读量极其有限,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因此,明确泛读的概念以及它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彻底扭转这种泛读教学不受重视的现象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泛读的定义
在英语教学界,泛读(extensive reading) 的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 Harold Palmer于1917年提出,以与精读(intensive reading)区别。Harold Palmer认为:泛读(extensive reading)即快速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rapidly” reading “book after book”), 阅读者的注意力应集中在文章的内容而非语言本身( A reader’s attention should be on the meaning ,not the language, of the text),目的是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读大量的书。大量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语言材料接触得越多,对语言的理解就越到位。人类知识的传承大量的是通过阅读活动来实现的,因而阅读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人类这种自身的经验表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大量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扩大和巩固学生的词汇量,进而更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英语学习倘若没有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作为基础,英语水平是不可能有质的提高的。
二、泛读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
1.泛读可以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强调人类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其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输入的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学习者利用情景提示来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直接传授。根据Krashen的论述,泛读能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学习中的一大关键要素, 泛读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是一个基本的、必需的要求,也是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
2. 泛读能有效促进词汇量的增长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英语词汇是一道难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是用背诵这一传统的学习汉语的方式来记忆英语词汇的。但这样做往往只是记住了孤立的单词或词组,并不能灵活运用,而且也忘得快。不难理解,英语词汇在学习者大脑中的记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只是记住一个单词或词组而从来不去用这个单词或词组,那么不用多久这个单词或词组就会被完全遗忘,孤立地背诵单词或词组不利于长久记忆。因为这种记忆方法所产生的记忆表象是苍白的、零碎的,位置不确定,而且持续时间短。实践证明:在没有结合语境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在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言语交际中正确把握语言单位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要做到正确的词汇积累是不可能的。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阅读中习得词汇是二语习得的有效方法。包括Krashen,Mason和Haynes在内的众多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汇是泛读过程中附带习得的。Haynes指出,在泛读中之所以能附带习得词汇是因为阅读语境能提高学习者的猜词能力,使得学习者得以“深水平加工词汇”,加深记忆。即学习者借助于语境对词汇进行加工,提高词汇记忆的完整性,促使其成为高度清晰的记忆表象,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在语境中,我们可以了解词汇出现的目的,词汇选择的客观依据,词语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若只通过单纯的词汇记忆是做不到的。正确的词汇积累依赖于语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了解单词和词组,掌握单词和词组,合理运用单词和词组。泛读正是在语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提供了理解英语词汇的大背景,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灵活的词汇意义,把词汇学习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并同时促进学习者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其他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发展,并平衡之间的关系。
3.泛读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写作是一种“输出”(output)行为。如果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知识的“输入”(input),“输出”就很难。同时写作也涉及到相当多的生活知识,但是个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而泛读除了能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大量地道的语言知识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异国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各色各样的生活与人生,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4.泛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带着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轻松地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主动地汲取知识。泛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涉及到的词汇也多。文章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娱乐、旅游观光、风俗习惯和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会引起学习者极大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而使阅读过程更具成效。学习者阅读量越多,背景知识与词汇量就越丰富,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阅读速度就越快,阅读就越轻松和愉快, 对阅读的渴望就越强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泛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泛读教学 作用 目标
英语泛读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语言实践课,是英语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大组成部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应用和学习英语语言的最重要的手段。承担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二是扩大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泛读课程的教学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实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泛读课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可以起到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发挥的作用。但是在众多的高职院校,泛读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泛读课程只开设二个学期,每周二课时,这么点课时根本无法达到泛读教学的目标。甚至在某些院校出现泛读教学缺位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将泛读课程看作是精读课程的“绿叶”,认为它的作用无足轻重。有些教师认为泛读就是快速阅读,一味地求快而忽略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有些教师则用教精读课程的方法来上泛读课程,把泛读课程与精读课程混为一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解词汇,分析语言点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读而不是大量阅读,可以想象效率之低了,这样一来,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就太匮乏了,到最后依旧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种只重视精读教学,忽略泛读教学,将学生束缚在狭小的语言范围内的做法,会直接造成学生的阅读量极其有限,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因此,明确泛读的概念以及它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彻底扭转这种泛读教学不受重视的现象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泛读的定义
在英语教学界,泛读(extensive reading) 的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 Harold Palmer于1917年提出,以与精读(intensive reading)区别。Harold Palmer认为:泛读(extensive reading)即快速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rapidly” reading “book after book”), 阅读者的注意力应集中在文章的内容而非语言本身( A reader’s attention should be on the meaning ,not the language, of the text),目的是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读大量的书。大量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语言材料接触得越多,对语言的理解就越到位。人类知识的传承大量的是通过阅读活动来实现的,因而阅读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人类这种自身的经验表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大量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扩大和巩固学生的词汇量,进而更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英语学习倘若没有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作为基础,英语水平是不可能有质的提高的。
二、泛读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
1.泛读可以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强调人类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其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输入的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学习者利用情景提示来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直接传授。根据Krashen的论述,泛读能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学习中的一大关键要素, 泛读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是一个基本的、必需的要求,也是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
2. 泛读能有效促进词汇量的增长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英语词汇是一道难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是用背诵这一传统的学习汉语的方式来记忆英语词汇的。但这样做往往只是记住了孤立的单词或词组,并不能灵活运用,而且也忘得快。不难理解,英语词汇在学习者大脑中的记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只是记住一个单词或词组而从来不去用这个单词或词组,那么不用多久这个单词或词组就会被完全遗忘,孤立地背诵单词或词组不利于长久记忆。因为这种记忆方法所产生的记忆表象是苍白的、零碎的,位置不确定,而且持续时间短。实践证明:在没有结合语境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在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言语交际中正确把握语言单位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要做到正确的词汇积累是不可能的。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阅读中习得词汇是二语习得的有效方法。包括Krashen,Mason和Haynes在内的众多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汇是泛读过程中附带习得的。Haynes指出,在泛读中之所以能附带习得词汇是因为阅读语境能提高学习者的猜词能力,使得学习者得以“深水平加工词汇”,加深记忆。即学习者借助于语境对词汇进行加工,提高词汇记忆的完整性,促使其成为高度清晰的记忆表象,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在语境中,我们可以了解词汇出现的目的,词汇选择的客观依据,词语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若只通过单纯的词汇记忆是做不到的。正确的词汇积累依赖于语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了解单词和词组,掌握单词和词组,合理运用单词和词组。泛读正是在语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提供了理解英语词汇的大背景,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灵活的词汇意义,把词汇学习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并同时促进学习者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其他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发展,并平衡之间的关系。
3.泛读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写作是一种“输出”(output)行为。如果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知识的“输入”(input),“输出”就很难。同时写作也涉及到相当多的生活知识,但是个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而泛读除了能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大量地道的语言知识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异国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各色各样的生活与人生,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4.泛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带着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轻松地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主动地汲取知识。泛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涉及到的词汇也多。文章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娱乐、旅游观光、风俗习惯和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会引起学习者极大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而使阅读过程更具成效。学习者阅读量越多,背景知识与词汇量就越丰富,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阅读速度就越快,阅读就越轻松和愉快, 对阅读的渴望就越强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泛读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