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重任。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相对低下,因此,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以飨读者。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
作家冯冀才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但在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主流,教师过分注重考试和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我国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普遍缺乏、文明修养程度较低的尴尬现状。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理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加强人文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当平等地交流,教师不应居高临下,不能片面灌输,而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对问题的实际看法。
第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时,我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采用个别提问、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给学生“说话”的权利,给予他们精神的自由。在对话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唤醒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第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因此,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并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途径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但是应试教育却片面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及其人性的和谐发展,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与社会现象脱节。关注学生发展,倡导教学生活化,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这造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起引领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其次,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怀特海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既然生活和政治课是不可分的,我们就要使原本枯燥的、单调的课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魅力一些。为此,作为教师就要活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并利用课外生活素材,做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可以通过案例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还原它的本来面貌。
再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大舞台,当代学生不能只读书、读死书,更应学会读社会这部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真知。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了解社会和锻炼自己。
三、教学艺术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长期以来,课堂乏味、学生无趣甚至厌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低下的主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因此,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各种时事新闻或者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每天展开时事新闻评选活动、就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等等。
其次,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条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教学不能简单灌输,而应走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路子,把知识的获得和掌握学习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学艺术还根植于教师对学生深厚的爱。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师生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沟通。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四、教学反思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保障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的自知会赋予教师较大的创造性,并减少对教育现实的歪曲认识。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现实的状况与人们的理想要求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反思性实践的过程正是一个有效的动机激发的过程。因而,教学反思能激励教师不断认识自己、改进自己。
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反思成功之处。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在讲授《师德常识》时,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了人民教师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用生命保护学生的感人一幕,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反思不足之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各种原因,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应看作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可为今后积累教学经验。
第三,反思创新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人类活动,教学中任何一点创新,比如教师如何机智地解决了一个教学难题、如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可作为经验加以总结和吸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以飨读者。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
作家冯冀才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但在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主流,教师过分注重考试和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我国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普遍缺乏、文明修养程度较低的尴尬现状。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理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加强人文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当平等地交流,教师不应居高临下,不能片面灌输,而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对问题的实际看法。
第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时,我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采用个别提问、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给学生“说话”的权利,给予他们精神的自由。在对话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唤醒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第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因此,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并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途径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但是应试教育却片面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及其人性的和谐发展,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与社会现象脱节。关注学生发展,倡导教学生活化,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这造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失,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起引领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其次,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怀特海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既然生活和政治课是不可分的,我们就要使原本枯燥的、单调的课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魅力一些。为此,作为教师就要活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并利用课外生活素材,做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可以通过案例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还原它的本来面貌。
再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大舞台,当代学生不能只读书、读死书,更应学会读社会这部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真知。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了解社会和锻炼自己。
三、教学艺术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长期以来,课堂乏味、学生无趣甚至厌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低下的主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因此,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各种时事新闻或者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每天展开时事新闻评选活动、就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等等。
其次,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条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教学不能简单灌输,而应走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路子,把知识的获得和掌握学习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学艺术还根植于教师对学生深厚的爱。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师生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沟通。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四、教学反思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保障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的自知会赋予教师较大的创造性,并减少对教育现实的歪曲认识。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现实的状况与人们的理想要求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反思性实践的过程正是一个有效的动机激发的过程。因而,教学反思能激励教师不断认识自己、改进自己。
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反思成功之处。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在讲授《师德常识》时,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了人民教师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用生命保护学生的感人一幕,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反思不足之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各种原因,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应看作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可为今后积累教学经验。
第三,反思创新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人类活动,教学中任何一点创新,比如教师如何机智地解决了一个教学难题、如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可作为经验加以总结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