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76例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加替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药物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收集76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分类、联合用药情况、处理方法与转归,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结果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主要在给药后的1d内发生,占90.79%.76例不良反应患者共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83例次,构成比最大的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34例次,占40.96%;其次是皮肤不良反应15例次,占18.07%;全身性不良反应8例次,占9.64%.加替沙星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有59例,占77.63%.45例联用了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磷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唑肟、阿莫西林舒巴坦等.76例不良反应中,肯定有关13例,占17.11%;很可能有关45例,占59.21%;可能有关17例,占22.37%;待评价1例,占1.32%;无法评价0例.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进行前瞻性再评价,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估算新公式(AC-eGF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99mTc-DTPA清除率准确测定117例不同疾病住院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c-GFR),并用生化仪测定血清胱抑素C、肌酐及尿素氮,同时以AC-eGFR、CKD-EPI等11条公式计算GFR,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 11条公式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而以AC-eGFR、CK
目的 观察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诱导化疗前后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影像学表现,并预测转移淋巴结在序贯放疗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40例经病理和CT证实为鼻咽癌初治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65枚,运用超声观测其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并记录其内部血流分级,分别在化疗前、后及序贯放疗后1~2个月行超声检查,比较转移淋巴结各测值及疗效的差异.结果 根据诱导化疗前后颈部转移淋巴
目的 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 56例口腔正畸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采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27例)采用常用的非种植体强支抗.结果 观察组1例种植体脱落,成功率96.6%.观察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唇倾角及凸距的减少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磨牙位移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9.714、4.491、17.172,均P<0.05).结论 微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163例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35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有详细临床资料记录,且均在发病后第30天和第90天进行临床随访,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住院后最重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第30天和第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SAP)相关性肾损害(AKI)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4例SAP并发AKI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CRRT(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行机械通气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x2=4.464,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心脏病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除动脉鞘管时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报道不少,而拔除静脉鞘管时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极为罕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目的 分析癌胚抗原(CEA)、癌相关糖类抗原19-9 (CA19-9)、CA72-4在不同病理分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方法 93例胃癌患者按病理类型及TNM分期进行分组,测定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中分化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低分化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显著高于中分化组(P<0.05);高分化组、中分化
目的 观察乙哌立松联合普罗喹宗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285例紧张性头痛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95例患者单纯使用乙哌立松治疗,B组95例患者单纯采用普罗喹宗治疗,C组95例患者联合使用乙哌立松和普罗喹宗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头痛发作的频率、发作平均时间,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从而评价患者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 C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
目的 探讨小儿肠道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BT)及肠道屏障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61例接受肠道手术的儿童进行手术前后血浆D-乳酸、内毒素(LPS)水平的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中细菌DNA判断是否存在BT.结果 61例患儿手术前经细菌培养后提示均无细菌生长,再次检测发现有3例患儿血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大肠杆菌感染,血培养阳性率为4.91%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