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维生素D3与银屑病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是角朊细胞增生异常和分化障碍性皮肤病,在体外研究中发现,活性维生素D3能够抑制角朊细胞增殖,并能诱导其向终末期分化,局部和系统给药的临床试验性治疗也表明,活性维生素D3能使银屑病皮疹明显改善,本文主要论述银屑病与维生素D的关系、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等。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20例经PUVA或PUVB或台并苯壬四烯酯与PUVA或PUVB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严重银屑病病例,系统应用环孢菌素A(CyA)治疗的效果.其中斑块型18例,脓疱型1例,关节炎型1例,病期5~25年,平均13.9年,CyA治疗前至少4周未接受任何抗银屑病治疗.
高温用于治疗增生性疾病如肿瘤和银屑病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直接杀细胞作用和改变细胞动力学及免疫功能。超声引起的高热又可能有声能引起的非热性细胞毒作用。虽然超声引起的高热只限于作用局部,但对应用常规疗法无效的顽固性掌跖银屑病是可行的。
为了评估麻风特异性T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与麻风发展的关系,作者采用麻风菌素试验及麻风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A-ABS)对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瓜达拉哈拉城区附近的79名麻风家庭接触者进行了为期6年的前瞻性研究。按所发病人是少菌型还是多菌型,把家庭接触者分为两组,即低危组――由2例结核样型麻风(TT)和5例未定类麻风(I)的19名家庭接触者组成,高危组――由18例活动性瘤型麻风(LL)的60名家庭接触者组成
期刊
干燥综合征(SjS)是一种较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常有各器官CD4+淋巴细胞浸润的特点,而浆细胞浸润的意义尚未完全了解。故本研究对唇部活检作为SjS的诊断和治疗的指针作出了评价。共研究了52例SjS病人,其中原发性SjS 27例,继发性SjS 25例(SLE 9例,PSS 7例,MCTD4例,RA4例,DM1例)。
1989年美国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的淋球菌耐药菌株引起的淋病总数达56616例(PPNG约占96%),其中洛杉矶市占6595例,约每10万人群中有77.1例.PPNG对青霉素不敏感,已用第三代先锋霉素如头孢三嗪、头孢唑肟(ceftizoxime)为主要治疗药物.
患者男,35岁,因胸、背部大疱、糜烂3个月,结合组织病理及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给予硫唑嘌呤100mg/d和丙酸氯倍他索外擦治疗,7天后出现发热(最高39.5℃)并伴广泛性关节痛、肌痛和头痛。停用硫唑嘌呤后48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10天后再给予25mg硫唑嘌呤,24小时后又出现上述症状。硫唑嘌呤的上述副作用是十分罕见的。这种过敏类型似与原发病无关。虽然在治疗节段性回肠炎,肾小球
期刊
氯痤疮是一种由于多卤化芳香化合物全身中毒所引起的伴有严重症状的少见病。由于职业性的接触――通常为工业事故造成。氯痤疮的主要皮损表现为黑头粉刺,有时伴有炎症性皮损。这种损害大多数能准确地反映全身中毒的程度。肝毒、神经病变、血脂异常也可发生。皮损对多数常规的痤疮治疗方法抵抗。外用全反式维甲酸对黑头粉刺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光烧灼对黑头粉刺的治疗是成功的。有限的经验表明口服13-顺维甲酸对氯痤疮并非很有效。
免疫复合物被认为在麻风反应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补体系统能溶解和释放沉淀的免疫复合物使之失去致病作用。
期刊
葡萄状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疾病,临床及组织病理常易误诊为真菌感染.病原菌为细菌,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培养出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芽胞杆菌等.典型的组织病理改变是由病原菌组成的成簇"颗粒".本病常发生在四肢,亦见于躯干、面部和肛周,可累及内脏,尤其是肺,此外亦可发生在口腔粘膜,舌、脑、肠和眶部.本文报道4例皮肤葡萄状菌病,临床表现呈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样过程,组织学检查可见
期刊
肿瘤坏死因子近年来做了广泛的研究,它对维持体内平衡及很多病理状态,包括皮皮疾病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具浓度依赖性,即不同的浓度其作用不同。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基础研究、感染、恶性肿瘤特别是和某些皮肤疾病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