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造屋(一)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老爸”,這是六个儿女对他的昵称。有时候儿女也会响亮地叫他“老太爷”。每当此刻,老爸总会把银白而上翘的老君眉动上几动,用他依旧炯炯有神的眼睛,循声望去,满脸幸福地应答道:“哎……”
  这两个迥然相异的称谓里,有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和。称父亲叫老爸,那是大家都熟悉的称呼,是主流的华夏文化。地道的黄沙人有自己的文化,他们管父亲叫“嗲嗲”,而管自己的祖父为“爹爹”。若自己已有孙子孙女,那就得称父亲为“老太爷”。因此黄沙人有个口口相传的“规矩”——“养个孙子小三代”。如此称谓虽然有点乱,但乱得幸福,把对方辈份叫长叫尊,听者高兴,而叫者更是窃喜,一声“老太爷”的背后,底气十足,是令多少人羡慕的四世同堂。

2


  黄沙村,属地在盐城市射阳县海河镇,但与阜宁、建湖特别近。
  每每收种季节,黄沙村的庄稼人特别关注天气,听到阜宁或建湖广播里的天气预告,说广播里的小妹“不辣谎”。这可是相当高的评价,顺嘴说出三个字,心里想的是:这是个“靠谱”的人。
  黄沙最出名的是“穷”。“学大寨”的岁月里,“一个工”只能分到几分钱。满10分的农活,才计算为“一个工”。一个强劳力,卖力地干一天,才可能得到10分工;很多人卖力一天也只能得5分或6分工。人们辛苦一天,能挣几分工,都由记工员记录。
  分红,是年终的一件盛事,生产队里根据记工员和保管员提供的工分和实物领取明细,队会计便汇总计算出各家各户收支的结果,公布账目。多少能够余点钱的,就可以有“分红”。
  印象中最深的是,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加上爸妈的劳动,全家三个强劳动力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地流汗,才有过一次分红喜事。那次分红,我家分到的是两盒火柴,那时火柴2分钱一盒。
  虽然穷,但故土依旧难离,祖祖辈辈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的黄沙人在这片土地上动脑筋,“排除万难”,“抓革命,促生产”,改变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

3


  农耕社会,土地就是农人的命根子。而黄沙这块地,又特不争气,地势低洼,土质如沙,黏合性特别差。
  在老爸的记忆里,这里是“逢雨到处大水涝,骄阳三天冒盐硝”。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外婆家的东边,就是一大片地势低洼的盐碱地,除了盐硝,就只有东一棵西一棵瘦得让人揪心的盐蒿菜和一座孤零零的土坟。再东边就是一大片同样潮湿低洼的大草滩,南北有几十亩,但这不是黄沙村的地盘,是复兴村的领地。而在这两者之间偏东北一点的一块高地,又是塘洼村所有。
  小时候总感觉奇怪,怎么在黄沙人的地盘里,夹着复兴村的草滩和塘洼村的高地。特别不理解的是,塘洼怎么不洼,复兴虽洼但茅草芦苇特别茂盛,而轮到黄沙的地就只有低洼和盐硝,连野草儿都不肯长。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黄沙村为什么到处是沟和塘,一块高地周围不是沟就是塘,一个庄子的前后,必有大沟和大塘。这一切,正是一代代黄沙人“改天换地”的壮举,我想,每一条沟,每一汪塘,都承载着黄沙人与命运抗争的平凡而神秘的故事。
  因为,他们要养家糊口活下去;因为,高地上长庄稼才不容易被洪水淹掉;因为,只有不断地挖沟挖塘垒高田,才能有收成。这就是伟大的“脱贫工程”。
  为了脱贫,黄沙人干活的劲头决不比邻村人差。“上工上到年三十,正月初一开门红”,一年360天,风雨无阻;“头顶星,脚踩冰”从早到晚,从春到冬,难得休息。
  为了脱贫,黄沙人把贯通南北的一条河叫做“增产大沟”,把横架大沟之上的桥命名为“致富桥”。
  为了脱贫,黄沙人都相信,要把屋子建在高地上,越高越好。为了建屋,第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垒一方可以建屋子的高地,那叫屋基地,这就要从附近的洼地里挖更多的沟和更深更大的塘来取土,这种劳动,黄沙人管叫“堽墩子”。
  老爸也不例外,为了脱贫,养活一家儿女,一生造了八次屋。他说,第一次造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外婆家的东边,一片贫瘠的洼地上挖塘取土堽墩子。而这一伟大的工程,全是老爸一人在一个冬季里干成的。
  (未完,待续)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喜欢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我因为喜欢语文而当了语文老师。我的学生们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又因为喜欢语文而喜欢阅读,喜欢摘抄,喜欢写作。  在作文指导方面,我觉得自己只是做好了一件事情,就是好好聊天。  我很少讲授作文技法。对于素材的积累途径,我个人认为是多元的。一个是对生活的感悟,这是孩子们自己回望记录的;一个是阅读积累,这是我们一起选择书目,积累摘抄的。还有一个,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带给他们的
期刊
皮亚杰说:“語言是儿童具备的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3-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是其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但还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宽松的语言环境  为了培养亮亮的语言表达能力,妈妈每天回家路上都问亮亮:“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说给妈妈听听。”亮亮不回答;妈妈又买了许多绘本让亮亮看:“给妈妈讲讲里面说什么故事?”亮亮不愿意;妈妈让亮亮念念学过的儿歌,亮
期刊
自由自在的放鹅时光  我是在乡下出生的孩子,从小放鹅长大。看过格林童话《牧鹅姑娘》吗?关于牧鹅姑娘有很多插图,其中一张我特别喜欢:一个长长金发的姑娘,拿着一支青青竹竿,在田野间牧鹅,鹅们围在她四周,歪着脑袋,睁着圆圆的黑眼睛,有的看天,有的看她……这跟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简直一模一样。  我虚九岁时才上小学,没有经历过学前班或者幼儿园。  田野就是我的学前班或幼儿园,那一群跟着我一起长大的鹅就是我的
期刊
夏天来了。夏天是色彩斑斓的季节,伴着麦香,伴着蝉鸣。本期我们走进南京市栖霞区金地明悦幼儿园,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  吕可馨:我想穿漂亮的裙子,吃甜甜的冷饮,去大海里游泳。  翟天骏:夏天可真热,外面有大大的太阳,我只想躲在家里吹空调。  陈雨诺:夏天有西瓜和水蜜桃,还有很多其他好吃的水果。我最喜欢夏天了。  董思奕:夏天好热呀!你要穿短袖,吹电风扇或者开空调。如果你要出门,你就躲
期刊
孩子第一次真切体会课本的有趣,是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学到《春到梅花山》,他回家大声朗读,眉飞色舞,似乎置身盛放的梅林,闻著清冷的梅香,甚至赏花的人潮也仿佛近在眼前。  这缘于我们每年早春会去梅花山赏梅,对他来说,经历过的时光,重现在课文中,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帧帧生动的画面。  这对于孩子是多么有趣的事,特别是不喜欢背诵的小男生,更是帮他们记课文、体会文意的法宝。  我
期刊
老家在陕西,每每带孩子回家,都会去一些古意盎然的地方。平常的风景,哪怕是一面土坡,一处断崖,为其加上历史的维度,立马呈现出不一般的景致。如果再加上古诗的浸润,更会领略到一种别样情怀。蓝田的玉,秦岭的云  那年夏天,我带女儿先造访了关中平原上的蓝田。  作为地名,“蓝田”二字天生带着色彩感,专属于江河湖海的“蓝”与丰盈青翠的“田”组合在一起,在意象中糅合交汇,带出了一种独有的清新气息。事实上,蓝田也
期刊
1  一年前,我在家乡的报纸上看到一篇亲子教育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家长带孩子外出游历的做法,我十分认同。于是这一年来,我开始带着儿子去看世界。我并不带他去旅游景点,而是游极具地方特色的地铁,从中收获很多。  生活在“人间天堂”苏州,自然不能放过苏州美景了。苏州地铁通车后,带儿子乘坐地铁游玩苏州便成了我生活的主要节目。  苏州目前开通了三条地铁,我跟儿子几乎乘坐过三分之二的站点。地铁文化是一个地方风土
期刊
1  女儿现在上幼儿园大班,很多人问我:你有没有给孩子认字,你有没有教孩子拼音,你有没有教孩子学数学。这些我都很想去做,因为这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但是眼下,我正在做着一件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跟她一起玩,让她感知万事万物,对这个世界建立初始的认知。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学前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和这个世界的连接,玩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
期刊
1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许许多多的品质,但我认为自信非常重要,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关于自信,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30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9岁的小女孩趴在窗台上写字。对于大多数9岁孩子来说,“羊”“桥”这两个字绝对不是最难的,那个小女孩却怎么也写不好。  刚开始是大姐教她,不会;接着二姐教,还是不会;最后三姐教,仍然不会写。两个简单的字,对女孩来说像是两座
期刊
高考的关注度高,高考作文的关注度更高,新出炉的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就被舆论热议。我以为,这是好事。随着议论的持久与深入,生态教育的理念会被更多的家庭和家长所了解和接受。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江苏高考作文材料)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共存相生”正是这则作文的核心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