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健康成本: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关于制造业集聚的隐性成本——健康成本的研究较为鲜见.基于20092018年各省级层面相关数据,在内在机理阐释的基础上,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型角度,考察了制造业集聚对健康成本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其影响路径.结果 显示:首先,制造业集聚对健康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但在不同要素密集型以及地区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次,中介效应分析表示制造业集聚通过加剧环境污染、提高教育水平、集中医疗资源和改变劳动力收入等路径作用于健康成本.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在制造业集聚背景下降低健康成本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契合的内在特性,以及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共同构成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基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抓好以教师为主体的分工与协作这一核心动力,夯实党委领导下分工协作的战略
周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他的思想言论主要记录在《周书》诸诰中.他对儒家、道家都产生影响.他被尊为“元圣”,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宗师产生重大的影响.周公一生平乱、封建、制礼作乐,他在政治论(修身说、君臣关系说、理想政治说、革命说、民本说)、礼意比礼仪重要说、家庭伦理说、天命观、人性观等方面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大学》及《中庸》等在不同面向、不同层次产生影响,对塑造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边疆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需要把边疆治理、边疆安全、边疆稳定、边疆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其他各项治理目标任务的完成.陆地边疆治理是国家安全治理极为重要的内容,边疆安全治理改变了国家疆域边缘和治理末梢的传统观念,边疆治理蓝图彰显了边疆治理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是我国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弱项和短板,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重大战略安全实施.陆地边疆安全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合力治边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略,跨域治理是陆地边疆安全治理的新模式.在
唯物史观目前主要用于定性地解释某些宏观政治问题,而其解释人类日常生活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解释力缺失已经成为新时代该理论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瓶颈”.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审视,生产方式在整个唯物史观体系中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核心地位,故应以生产方式为核心构建新的解释应用话语体系,这样做既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忠实捍卫,又能对传统理论解释体系中存在的疏漏加以完善,同时较好地弥补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缺憾.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开展和验证,使青年学生不但亲身体会到创新体系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而且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其社
随着社会治理中心下移,如何促进社区善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为丰富我国社区建设理论,本文借鉴社会物理学范式从自然科学撷取三个基本定理用于社区问题的研究:首先,借鉴里格斯行政生态学方法用衍射效应看待我国社区行动主体的多元化,阐述我国社区从原来相对单一的模式是如何走向公共组织、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共建共治共享”的;其次,用分形理论探讨微观社区治理与宏观国家治理体系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社区建设所受到的规范性因素;最后,用惯性定理探讨已有的社区秩序与新兴力量间的关系,特别提出对社区业主组织力量须在党建引领的方针下予以适
反思机器替代人类体能与人类智能引起的工人阶级传统社会地位深刻变革的主体性困境,必须超越“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或“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的“技术威胁论”的非历史性价值立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关系的三重基本向度出发,自然科学技术分别推动建构并异化反噬了三种不同的现代性主体:认知主体、权利主体和欲望主体.首先,作为工人理性认识进而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资料,机器在信息时代的“去技能化”加速催生模糊生产同生活之间界限的“非物质劳动”新型协作形态.资本则越来越成为自主吸纳智力资源来全面筹划
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政策落实功能,诉讼本身反而成了辅助性的程序.检察院在诉前程序中获得了主导性的地位,以诉前建议的方式监督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通过对实践中典型案例的梳理不难发现,检察院大量使用国家和地方政策细化立法文本中的原则性规定,对行政机关的环境政策执行进行全面监督,甚至对环境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法院成了这一法律监督功能实施的后盾,树立典型、示范教育取代了纠纷解决,成为了法院的主要功能.立法所赋予的规范制定权一方面让行政机关可以通过政策实施治理,另一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这些并不具
环保行政机关常因无自力强制执行权,在面对行为人不履行行政决定且持续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时陷入困境,环境保护非诉行政执行禁止令可在该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为生态环境提供暂时性之保护.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环保行政机关执法行为存在的“空窗期”,更在于通过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相互衔接配合,丰富生态环境损害预防性救济的手段.在性质上,该禁止令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方式,也不是行为保全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又一拓展,而是以实现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 行政行为的司法保障措施,属于程序法上一种新的、独立的非诉行政执行程序的准备程序.对
非法采矿越禁越呈高发态势,主要是非法采矿罪的刑法设置失当而导致惩罚乏力,必须重构非法采矿罪.在刑法增设并修正非法采矿罪之后,便将更多应罪行为排除在刑事惩罚之外:凡未取得采矿权而采矿的属“非法”,“非法”致使构罪的入口广泛而构罪的出口狭窄;同是侵犯公私财产权,而非法采矿的价值超过盗窃罪的100倍才构成犯罪.应将非法采矿罪重构为非法“采”与“矿”的系列犯罪,为此特构建采矿权状态“二元结构”理论模型.刑法保护的法益依采矿权“二元结构”理论分设为“盗采矿产罪”与“擅自开采罪”.分设的两罪并列,在于两者分别具有并不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妥善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谨防僵尸企业的形成尤为重要.本文以清洁生产标准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评估了前端污染治理对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展开的实证研究发现:前端污染治理显著抑制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其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前端污染治理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创新的途径抑制了僵尸企业形成.扩展性检验表明,前端污染治理有效地“治愈”僵尸企业,并在行业层面降低了僵尸企业比重.因此,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