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来没有一座建筑,像济南老火车站一样,从建到拆再到重建,将我们拷问得这样血肉模糊、灵魂不安。
这是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照片。
在100多年前的济南,相隔仅300米,却建有两座大型火车站,且互不通车。
南部的火车站属于胶济线,由德方建控。北部的火车站属于“津浦铁路”,由华资经营。“双雄对峙”背后隐含着两个国家或明或暗的较量。
在1904年胶济线全线贯通时,津镇(浦)铁路还在酝酿之中。当时,德方有一个如意算盘:今后与津镇铁路并轨。按照德国人的估计,津浦铁路若建一座独立的车站,即使铺设较轻的轨道,至少也要花费30万—40万马克。如果使用现有的胶济铁路济南西站,清政府的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可以预见,这种安排会由于乘客从一站换乘至另一站,以及由于困难麻烦的货物转运,对公共交通和两个铁路管理机构而言都是最不利和最麻烦的,绝不符合目的。”但中方为有效控制这条中国国有铁路,宁愿多花这笔钱。所以铁路济南站的修建,政治因素远远大于经济因素,军事考虑亦隐在其中。
中方拒绝了一个德管火车站,却请来了一个德籍设计师。
1908年,年仅24岁的赫尔曼·菲舍尔来到济南,他刚从德国希尔德堡豪森大学毕业,在德国还没有名气。
在济南,他结识了妻子,迎接了长子出生,他们在齐鲁大学的网球场打球,在大布政司街温太芳照相馆合影,在冬日的大明湖上滑冰。 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浪漫最甜蜜最意气风发的岁月,他作为设计师的才华与灵感如趵突泉一样汩汩而来。
设计济南站时,他吸取了日耳曼民族优秀建筑的传统特色,参照了芬兰设计师伊力尔·萨里宁的赫尔辛基火车站。整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呈不对称布局,立面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富于变化。伸向蓝天的高大钟楼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但设计者又把与他们信仰中的上帝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墙面东西南北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
1912年12月,这座车站甫一落成,就赢得了业内外、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作为济南商埠建筑的制高点,它被誉为“德国人在远东地区所建造的最漂亮的火车站”。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其尖肋拱形、尖形拱门等典雅特征,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沉淀在济南的文化血脉里。
1992年7月1日上午8点5分,守望济南80个春秋后,老火车站死于所谓的“民族自信”。
拆前,舆情汹汹,高层、民间以及专家学者们几乎赤膊相见。但当政者却以钟楼令人想起德军钢盔为名拍板。说什么老火车站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会回想起中国人民那段受欺压的岁月。
拆除前,济南市民纷纷与老站惜别合影。1995年,新站落成。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启用的站台票还印着老站的照片。
重建老站的呼声一直不断。
2008年6月,原大钟在济南铁路局一仓库内发现。钟表盘落寞地靠在墙上,表针、齿轮和上弦的摇柄等关键部件都还完整,但镶有金属猫头鹰的木质摆杆下落不明。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1992年来济南维修老火车站,但看到火车站正在拆除,伤心地离开了。”这个故事最终被证伪。还有一个故事:在济南拍过《大浪淘沙》的于洋,在济南站而拒绝下车,因为没见到漂亮的钟楼。这个故事无法证实。但流传本身,是一种情绪的传播。
2012年,老站落成100年。12月,设计师的孙女西维亚来济,她特意从德国慕尼黑档案馆找来了当年老车站的珍贵影像和生活照片。当得知老火车站的复建工程启动时, 西维亚落泪,她用左手掐了一下右臂:“我不是在梦里吧,这是真的吗?”
2013年8月1日,济南市旧城开发投资集团对外公布,将投资15亿元修建济南火车站北广场,其中包括复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车站以及行包房。济南官方称复建后的济南老火车站将“原汁原味”展现在市民面前。即将动工建设的火车站北广场位于天桥区官扎营片区。济南老火车站复建的规划设计工作将由德国建筑师担纲。
在一片欢腾中,有人质疑:原汁原味可能吗,图纸在哪,工艺如何还原?拆是一种蠢,重建是不是另一种蠢?也有人以为,和二战后欧洲原汁原味重建一样,这是一种修复,一种寻根,也是一种提示:对这个城市,且行且珍惜。
这是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照片。
在100多年前的济南,相隔仅300米,却建有两座大型火车站,且互不通车。
南部的火车站属于胶济线,由德方建控。北部的火车站属于“津浦铁路”,由华资经营。“双雄对峙”背后隐含着两个国家或明或暗的较量。
在1904年胶济线全线贯通时,津镇(浦)铁路还在酝酿之中。当时,德方有一个如意算盘:今后与津镇铁路并轨。按照德国人的估计,津浦铁路若建一座独立的车站,即使铺设较轻的轨道,至少也要花费30万—40万马克。如果使用现有的胶济铁路济南西站,清政府的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可以预见,这种安排会由于乘客从一站换乘至另一站,以及由于困难麻烦的货物转运,对公共交通和两个铁路管理机构而言都是最不利和最麻烦的,绝不符合目的。”但中方为有效控制这条中国国有铁路,宁愿多花这笔钱。所以铁路济南站的修建,政治因素远远大于经济因素,军事考虑亦隐在其中。
中方拒绝了一个德管火车站,却请来了一个德籍设计师。
1908年,年仅24岁的赫尔曼·菲舍尔来到济南,他刚从德国希尔德堡豪森大学毕业,在德国还没有名气。
在济南,他结识了妻子,迎接了长子出生,他们在齐鲁大学的网球场打球,在大布政司街温太芳照相馆合影,在冬日的大明湖上滑冰。 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浪漫最甜蜜最意气风发的岁月,他作为设计师的才华与灵感如趵突泉一样汩汩而来。
设计济南站时,他吸取了日耳曼民族优秀建筑的传统特色,参照了芬兰设计师伊力尔·萨里宁的赫尔辛基火车站。整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呈不对称布局,立面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富于变化。伸向蓝天的高大钟楼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但设计者又把与他们信仰中的上帝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墙面东西南北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
1912年12月,这座车站甫一落成,就赢得了业内外、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作为济南商埠建筑的制高点,它被誉为“德国人在远东地区所建造的最漂亮的火车站”。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其尖肋拱形、尖形拱门等典雅特征,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沉淀在济南的文化血脉里。
1992年7月1日上午8点5分,守望济南80个春秋后,老火车站死于所谓的“民族自信”。
拆前,舆情汹汹,高层、民间以及专家学者们几乎赤膊相见。但当政者却以钟楼令人想起德军钢盔为名拍板。说什么老火车站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会回想起中国人民那段受欺压的岁月。
拆除前,济南市民纷纷与老站惜别合影。1995年,新站落成。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启用的站台票还印着老站的照片。
重建老站的呼声一直不断。
2008年6月,原大钟在济南铁路局一仓库内发现。钟表盘落寞地靠在墙上,表针、齿轮和上弦的摇柄等关键部件都还完整,但镶有金属猫头鹰的木质摆杆下落不明。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1992年来济南维修老火车站,但看到火车站正在拆除,伤心地离开了。”这个故事最终被证伪。还有一个故事:在济南拍过《大浪淘沙》的于洋,在济南站而拒绝下车,因为没见到漂亮的钟楼。这个故事无法证实。但流传本身,是一种情绪的传播。
2012年,老站落成100年。12月,设计师的孙女西维亚来济,她特意从德国慕尼黑档案馆找来了当年老车站的珍贵影像和生活照片。当得知老火车站的复建工程启动时, 西维亚落泪,她用左手掐了一下右臂:“我不是在梦里吧,这是真的吗?”
2013年8月1日,济南市旧城开发投资集团对外公布,将投资15亿元修建济南火车站北广场,其中包括复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车站以及行包房。济南官方称复建后的济南老火车站将“原汁原味”展现在市民面前。即将动工建设的火车站北广场位于天桥区官扎营片区。济南老火车站复建的规划设计工作将由德国建筑师担纲。
在一片欢腾中,有人质疑:原汁原味可能吗,图纸在哪,工艺如何还原?拆是一种蠢,重建是不是另一种蠢?也有人以为,和二战后欧洲原汁原味重建一样,这是一种修复,一种寻根,也是一种提示:对这个城市,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