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一 静夜
我们坐在堂屋里聊天时,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为了拒绝蚊子的侵扰,我们早早地关了门。这时,三只燕子在房内盘旋,还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它们低飞时,那剪刀似的尾巴掠过我的头顶,立即便有一小股风吹拂我的面颊。
妈妈说,咦,小燕子会飞了?我当时还没在意。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小燕子真的会飞了。这时,三只燕子齐齐地落在堂屋的座钟上。一只稍小,另外两只在用嘴帮它整理刚飞乱的羽毛。我瞧着不由呆了——原来,趁着天还没黑透,它的爸爸妈妈在教它学飞,过不多久,它就是一只坚强自立的燕子,又要成立自己的家了!父母的心,是多么急切啊!
天渐渐黑下来,一户户农家的灯相继亮了又灭了。这是一个打麻的季节,空气里到处飘着湿麻的气味;还有收完了菜籽后被太阳晒干的菜秆的味道,以及榨完菜油后剩下的油渣饼的香味;一些甲壳虫不断地撞着窗户要往里钻,打得玻璃“啪啪”作响;还有这里的绿得能流出油来的树影,以及一家家串门的女人孩子,都不由得让人跌落到童年里。临睡前,一只硬壳彩蛾撞到我的电脑屏幕前,我捉了要往外丢,海问我,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对这些虫子充满了研究的兴趣,包括那些蜻蜓、螳螂,还有蝈蝈,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捉住,观察,可是,现在为什么对它们毫无感觉?我说,因为童年的好奇已经被我们丢了。是啊,小时候,我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叶子,总会不顾一切地摘下来夹在书里,把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当成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去完成,可是现在我都已经懒得去叫出那些植物的名字了。人在长大,一些东西在悄然改变,一些美好的东西在这种改变中不经意地被我们丢掉。
现在他睡着了,我在静静地看书。夜晚已经完全来临。
这是一个水村的夜晚。十一点不到,四周已一片漆黑。钟表的“嘀嗒”声,远处“汪汪”的犬吠,偶尔起一阵风,树叶“沙沙”地响一阵,又静止下来……空气的湿度适宜,初夏又带来恰到好处的凉意,轻轻地,好像毫不费力地驱散了我心中的浮躁不安。我知道,乡村,是我灵魂最终的归宿,唯有它能抚慰我。
那么,好好看会儿书吧,或者,写点自己想写的字。这个时刻,难道不是我孜孜以求的梦想?
之二 晨雨
清晨六点,乡村里已经很热闹了,有的农人在破晓之前已扯了一大块麻土的麻皮,用板车拖着在大堤上行走。前面是男人,后面是女人,走过坎时要大声地吆喝,满脸是劳动后的满足而又疲惫的神情;有的农人还在扯着,想趁天还没热起来,多扯些浸着,这样有太阳的大白天,就可以只待在家里打湿麻了,湿麻泡开了,刮起来总是比较轻松些。
我被清晨的涼风吹醒,起来对着东方漱口时,圆而红的太阳正在麻叶的缝隙里升起,一点也不刺眼,一点也不张扬,跟我往常看到的太阳有点不一样。草叶上的露水一粒粒的,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我说,今天是一个好天呢。妈妈说,昨天晚上燕子睡得太晚了,飞得又低,早晨该有一阵雨来。我笑了笑,你看这么好的太阳。妈妈又说,升得太早了点。妈妈的话充满着经验,又有点玄乎,叫人将信将疑。
房子的两边还种了几棵橘树,一棵桃树。橘树上已经挂了小小的绿橘子,桃树的叶子绿得漾着水光,却不见半只桃子。妈妈说,桃树还太小,结不出果来。可是妈妈,我曾亲眼目睹比这更小的桃树开花结果呢,这棵树不结果,只是因为生命的开花结果,也是需要姻缘,是吗?妈妈说,对啊,不到结果的年龄却结了果,桃树的命就长不了,它这么憋着一把劲,是给自己攒命呢。心里一凛——万物里果然藏有玄机,只有这些跟桃树一样,与土地亲近,与万物平等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微妙。我转头看了看妈妈,她的银发藏在黑发间,有些倔强地要冒出头来,妈妈的脸上,皮肤的每一个褶皱里,银发丝上,都写着时光,写着落下的灰尘和洗净的光洁。
正想着,鼻尖一凉,抬头看天,是雨丝。稀稀落落的雨洒下来时,再看太阳,居然依旧在东边的天上挂着,宠辱不惊,就像离太阳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筛子,天公不经意地抖了几下,抖落了一些宝贵的珠子,落到凡间,全变成了晶莹的水滴。不一会,地面星星点点密布着水迹,这些水迹慢慢地洇成一大块一大块,又加上新下的,稍密一点的雨,整个地面全湿了。但雨始终没有大起来,只是这样不急不徐,漫不经心地飘着。橘树、桃树、杂草,还有麻,它们形状不一的叶子上全挂上了玲珑剔透的水珠。水塘边的芋头叶上,沾着一粒粒的珠子,有的滚动,有的静止,把嫩绿的芋头叶逗弄得像个调皮的少女。
等太阳升到水杉树的树腰上时,雨就停了。刚沾了雨的土地散发出醉人的气息,一只白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那洁白薄脆的扇形白翅膀一会儿平翔,一会扇动,浑身上下写意着自由与美。几只鸡在桃树下慢腾腾地找虫子,在绿色中加了一些红黄的点缀。水杉树上停了一群鸟,叽叽喳喳地说着情话儿……
妈妈说,好雨呢,园子里的辣椒今天怕要长爆了。
之三 蚂蚁
看《乔治桑传》时,一只小小的蚂蚁爬上我的腿。我有点痒,就拂它在地下。它打了几个滚,居然又不停地往前爬,一直爬到了土里!这时,青草弯下腰,像在向它鞠躬,而它则像一个骄傲的将军,对它谦卑的士兵不屑一顾,自顾自地爬着,尽管有时也会不小心打个趔趄。它打趔趄时我心里一紧:它大概还能活些时候吧,让它死绝不是我的原意。
蚂蚁因为小而被许多的寓言引去当讽刺的对象。比如,那只留在大象脖子上的小蚂蚁,就被赋予了掐死大象的重任;比如,它总是被拿来与辛劳的蜜蜂相比。但我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在这个故事中它被说成了是感恩的动物,并且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传说有一个秀才要去赶考,这时,正好在涨大水,一块木头上的蚂蚁眼看着就要被淹死,这个秀才就用枝条将它们渡到了陆地。它们全部得救了。后来,秀才在考场上由于粗心,写“主”字时忘写了上面一点而写成了“王”,文中的语境是,写王就会有杀头之祸,写“主”就是一篇状元文章。考官刚放下考卷准备给秀才治罪,转头一看,那个字成了一个“主”字,往近了看,原来是一堆蚂蚁聚成了一点。他拂掉它们,可不一会儿再看,它们又聚拢了。这下考官想了想,大概是这个考生做了什么好事吧?他反复试验了几次,终于还是把这份卷子定成了状元卷。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蚂蚁是宣扬仁爱,维护仁爱的灵物!其实,仔细想想,我不禁为人类的自以为是感到羞愧。蚂蚁比人还懂得团结与友爱,比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人的思想呢,难道思想只是为了杀戮与自我满足服务?于是仔细地看了我以前总是不屑去看的那只默默无闻的黄狗,以及那只懒洋洋的灰猫。果然,它们的目光里也透出一种思想,那种目光比任何哲学家都要沉稳,都要清朗。
于是,在这个初夏的乡村,我从一个只会去读植物的人,长成了一个也会试着去读动物的人。妈妈总是说,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灵性,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只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读懂,一生就过去了。是啊,仔细想想,人与自然的万物有什么区别呢?人的一生,与庄稼的一生,有什么区别呢?都是熟透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归于泥土。唯一不同的是,人目睹了庄稼的收获,而无法目睹谁收获了自己。那个孤独的收获者,时刻用乜斜的眼光看着一切,我们在他眼里,与一只蚂蚁,没有太大的差别。
之四 外婆
外婆已经八十四岁。外婆的头发全白了,牙齿掉得只剩一颗,不名一文,因此没有城里的老人那么多的保健措施,连老花镜都没有,住在我们家,总有寄人篱下的敏感,因此说话有时尖酸得让人难堪。但外婆的腰板依然伸得很直,走路也不要拄拐杖,头脑异常清醒。外婆在我的眼里是这个世上难得的智者,她的每一句话都透着慈爱与智慧的光辉。外婆说,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要走了,走到她应该走的地方去。
我看着外婆的脸。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一个美人,因为她的脸形依稀可見当年的秀美,而她的五官也依然精致,加上她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脏迹与异味,生活完全自理,这一切都暗含着她当年的风采。我问外婆,你像我这么年轻时,是一个美人吧?外婆大笑,边笑边佯装打我。然后外婆开始叙述她的当年。她的叙述思路清晰,毫不重复,让人惊异于她的记忆力。人越老,往事就会越清晰。
我喜欢听老人们讲他们的过去,岁月积淀成长长的历史,那里面有无尽的宝藏。可惜我们都太忙碌了,自以为在为生活奔波,也自以为有的是时间在走错路后去更正自己的错误,因此没有给过自己停下脚步的时间,也就只能任由那些宝藏沉落到岁月的河底了。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孤独,人老后这种不被外界需要的廖落,会加深那种孤独感,有人倾听大概是一件幸事,如同落满灰尘的瓷器,忽然有一天被人擦拭,重现光彩。
有一天外婆拿出了她的绣品和织品。外婆年轻时,眼睛很好,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裁剪,自己一针一线地缝合。布上的花草虫鱼,又全用自己的手绣上;冬天里戴的帽子和穿的毛衣,也全用双手织成。针脚匀称,透着手工的温暖,也透着外婆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外婆也为我绣过一双鞋垫,全都是各色的几何图案,像毕加索的画,外婆是藏于民间没被发现的大画家呀,我一直都当宝贝藏着。外婆说,这有什么好收藏的,这太粗糙了,因为是我的眼睛不太看见了做的。我看了外婆当年的那些藏品,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依旧颜色鲜嫩,栩栩如生,回想外婆给我说的那些人生的故事,关于吃苦,受难,以及快乐的短暂,再看看眼前这些东西,我仿佛听到了过去岁月渐渐沉入水底的声音。
外婆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有钱的不要仗钱势,有儿的不要仗儿势,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也不要沮丧;外婆说,人世的起起落落我看得太多了,好过歹过都是一生,只不过,死了后还是得留点东西给后人,一点物质也好,一点家传也好。当然,最好是家传,因为那才是人与这个世界重要的关联。其实,外婆读的书不多,但她的话朴素得胜过任何用词语堆积的华丽深奥的哲理。
外婆还能做全家的饭菜。她喜欢看我们吃她做的菜,喜欢看我竖起大拇指说她的菜好吃——我是这个家里唯一给予她充分的尊重与理解的人,所以我一回家她就会做最好吃的菜来慰劳我。以前我们在乡中学时,外婆的家就在学校后面不远,我与海经常去她那里睡,她的床褥每次都会发出阳光的香味,而她那间小小的用茅草与芦苇盖成的房子里,床后放着一具棺材。棺材黑漆漆的,一声不响地等待外婆躺进去,但外婆不怕,我们也不怕,活着与死去,那只是时间的问题,何况死了后说不定反而得到永生,外婆说这样的话让我们无所畏惧。现在那个小屋已经拆了,我们还时常想起它,那是我们的“别墅”。
写这些时,外婆坐在旁边看着,她只能认出很少的字,她的眼睛实在不行了。我说,外婆,我写你你开心吗?她对着我笑,牙齿只剩下一颗,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看——女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美。
之五 石磨
为了让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糯米浆做的饼,爸爸一清早就赤着脚从湿漉漉的田埂上挑回了一副石磨。石磨的沿上有一些白粉的痕迹,是哪家磨完后留下的,木手柄上还透着那家主人的气息。
爸爸拿把刷子,用清水把它洗干净,两块磨一合,就开始磨米了。
石磨很小,架在一个大盆上就可以磨米。但这并不妨碍它展示在岁月中苍老的容颜——它四周细小的不平处,填了些浅黄色的米灰,任你怎么洗也洗不净,它们已经渗透到了石磨的骨子里,成了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浅青淡白相间的石块,一上一下天衣无缝地配合,几乎就囊括了整个天地阴阳。爸爸一边喂米一边磨,看上去一点也不费力,洁白的米浆顺着磨壁源源不断地流到盆里,就像一个小型的米浆瀑布。而爸爸推磨的动作,极像在打一套太极拳,阴柔里透着阳刚,用画圆的形式,组成每一次动作的完满。这种靠石磨而产生的动作,养活着世世代代的人。南方人对石磨的感情或许并不很深,毕竟用得上石磨的日子不多,而且随着现代机械的发明,石磨就像一个老人,走完了它的历史使命,要渐渐退出舞台了;但北方的驴一定对它有极深的情感,毕竟,以前,驴靠着它,有劳作的埋怨,更多的却是在人面前有价值有地位的骄傲。驴如果不是因为石磨而一辈子在一个院落里打着圈,就只能悠闲地长大,然后成为人们桌上的佳肴。相比之下,驴更愿意做什么呢?
当然,那是驴的事。驴的事人永远不会懂,人还没来得及弄懂自己的事呢,更何况,因为驴只知道石磨,人无数次地嘲笑它的浅见,哪里会去想它想怎么活呢?想到这里时,我忽然想自己也来当一只驴,磨一磨石磨。我说,爸爸,让我来磨一下,好不好? 爸爸说,你磨不好的,磨子对人有感情,你与它生疏了,它不愿意为你工作。我笑着说不信。爸爸就把木手柄交给了我。我也想轻松地磨出浆来,可是,我居然连推动它一下也觉得万分困难。我尝试了几次,慢慢地,两合磨在我的手下配合好了,我喂米进去,它吐出来的,显然没有爸爸喂后吐出来的那么细腻,但也一样洁白。我不觉有点骄傲,像驴一样。驴能磨出那么好的米,养活那么多人,驴该是多么开心啊!
这会儿,村子的上空响起了鞭炮声。爸爸往冒烟的方向一看,说,是郭家的四爷死了,九十岁,也该要死了,要不,留在这个世上活受罪。在无数个这样的村子,死亡与出生一样的平常,该来的来了,该走的走了,喜悦也只是一两天,叹息也只是一两天。没有人能经历所有的来去,唯有这石磨平静地见证一切,像一个历经风霜,沉默睿智的老者。
之六 游客
我们称所有来到村子为我们服务的人为“游客”。
前天,我看书时,妈妈在看电视,电视突然停了,大概是烧坏了什么东西。可是连下了两天雨,路太烂,“游客”来不了。今天天晴了,“游客”如约骑着一辆屁股上冒青煙的摩托,从远远的镇上来到我们家里,给电视看病。他来我们家时,上家的杨奶奶,下家的邓叔,还有远一点的朱家,不知怎么嗅到了气息,全拥来我家。他们先是看他拆开电视,检查毛病,换配件,等他修好后,他们就开始说自家的电器。杨奶奶家的洗衣机不转了,邓叔家的影碟机老是卡碟,还有朱家的音箱像破砂锅响。他们一家家地轮着接他去。这个“游客”一下子成了抢手货,看来今天这一趟还真来对了。大家不仅对他修理的事情有兴趣,对他现在要找的女人也有兴趣。男人们围在一起说些粗话,开心时哈哈大笑,这个游客好像对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熟悉,当然,大家更熟悉他。
电视很快修好了,他要收八十块,主要是换了一个价值七十几块的高压包。妈妈说,你这太贵了,他就说,那还少五块吧,当我帮你们的忙。然后,他抽了一根烟,开着他震天响的摩托去别家了。
于是想起了以前来到我们村里的剃头匠,缝纫师,以及货郎与赤脚医生。这些已经成为了“过去”的“游客”,是生命里挥之不去的印痕。他们高声吆喝,走家串户,为人们解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的问题,他们成为村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是游动的根,哪里都是他们生长的土地。
剃头匠的趟刀布被刀片磨得光亮,每次给人剃发前,那夹在大拇指与小指间的剃刀总要先在这块布上刮几下。他们选择在春天和秋天来到村里,把剃头担子往村里最大的那棵老树下一放,打几声铃,大人孩子便飞跑着来了,排着队等。趟刀布就挂在树枝上,风一吹来回地晃荡,像一面骄傲的旗帜。他剃一个头只要几毛钱,但做得一丝不苟,虽然剃出来的永远是一个样式,人们仍然夸他的手艺,我爷爷就在死前念叨一定要他来给自己剃最后一个头。
缝纫师是过年时请过来的,一家一家地蹲点。那时我们因为贫穷,只有过年时才穿得上新衣。所以对于孩子而言,缝纫师傅就是天使,他带来的总是新布和画粉的气味,这让人无比沉醉。几乎所有的缝纫师都是斯斯文文干干净净的,我们说城里人时,脑子里出现的就是缝纫师的样子。缝纫师最喜欢问女孩愿不愿做他的女儿,几乎所有的女孩都有做一回缝纫师女儿的梦想,所以回答时总有一丝儿掩饰不住的兴奋。
至于货郎,是我老早就想写了的。我小时候做得最多的梦,就是把货郎担子里所有吃的玩的全据为己有。货郎担子上的铃铛一响,整个村里的孩子就像风一样朝一个方向吹去,全吹到了他的身边,围着问这问那,然后赤着脚跑回家,缠着妈妈要钱。女孩子买向往已久的水晶头花,男孩子买水枪,有时也买点吃的。所以很多孩子早年的理想是做一个货郎。
还有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永远是背着一个暗红药箱的赤脚医生。至今我也不明白他并不赤脚,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能治一些小病,也能打点滴。所以很多时候会不顾白天黑夜风雨兼程地赶到农户家里,在农人们的眼中,他就是救命的神。他跑家串户是不收路程费的,他知道农人们出不起价钱。农人们对他的恭敬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哪天哪家的孩子出息了,托他办个事儿什么的,一呼百应,这心里也就亮堂了。
他们收的钱很少。应该说,他们靠这个行业发了财的几乎没有,但是,他们过得是那样的幸福满足。我总是想,生活到底给了他们什么呢?生活又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在村子里待的时间久了,我渐渐有点明白了。
责任编辑 夏 群
我们坐在堂屋里聊天时,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为了拒绝蚊子的侵扰,我们早早地关了门。这时,三只燕子在房内盘旋,还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它们低飞时,那剪刀似的尾巴掠过我的头顶,立即便有一小股风吹拂我的面颊。
妈妈说,咦,小燕子会飞了?我当时还没在意。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小燕子真的会飞了。这时,三只燕子齐齐地落在堂屋的座钟上。一只稍小,另外两只在用嘴帮它整理刚飞乱的羽毛。我瞧着不由呆了——原来,趁着天还没黑透,它的爸爸妈妈在教它学飞,过不多久,它就是一只坚强自立的燕子,又要成立自己的家了!父母的心,是多么急切啊!
天渐渐黑下来,一户户农家的灯相继亮了又灭了。这是一个打麻的季节,空气里到处飘着湿麻的气味;还有收完了菜籽后被太阳晒干的菜秆的味道,以及榨完菜油后剩下的油渣饼的香味;一些甲壳虫不断地撞着窗户要往里钻,打得玻璃“啪啪”作响;还有这里的绿得能流出油来的树影,以及一家家串门的女人孩子,都不由得让人跌落到童年里。临睡前,一只硬壳彩蛾撞到我的电脑屏幕前,我捉了要往外丢,海问我,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对这些虫子充满了研究的兴趣,包括那些蜻蜓、螳螂,还有蝈蝈,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捉住,观察,可是,现在为什么对它们毫无感觉?我说,因为童年的好奇已经被我们丢了。是啊,小时候,我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叶子,总会不顾一切地摘下来夹在书里,把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当成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去完成,可是现在我都已经懒得去叫出那些植物的名字了。人在长大,一些东西在悄然改变,一些美好的东西在这种改变中不经意地被我们丢掉。
现在他睡着了,我在静静地看书。夜晚已经完全来临。
这是一个水村的夜晚。十一点不到,四周已一片漆黑。钟表的“嘀嗒”声,远处“汪汪”的犬吠,偶尔起一阵风,树叶“沙沙”地响一阵,又静止下来……空气的湿度适宜,初夏又带来恰到好处的凉意,轻轻地,好像毫不费力地驱散了我心中的浮躁不安。我知道,乡村,是我灵魂最终的归宿,唯有它能抚慰我。
那么,好好看会儿书吧,或者,写点自己想写的字。这个时刻,难道不是我孜孜以求的梦想?
之二 晨雨
清晨六点,乡村里已经很热闹了,有的农人在破晓之前已扯了一大块麻土的麻皮,用板车拖着在大堤上行走。前面是男人,后面是女人,走过坎时要大声地吆喝,满脸是劳动后的满足而又疲惫的神情;有的农人还在扯着,想趁天还没热起来,多扯些浸着,这样有太阳的大白天,就可以只待在家里打湿麻了,湿麻泡开了,刮起来总是比较轻松些。
我被清晨的涼风吹醒,起来对着东方漱口时,圆而红的太阳正在麻叶的缝隙里升起,一点也不刺眼,一点也不张扬,跟我往常看到的太阳有点不一样。草叶上的露水一粒粒的,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我说,今天是一个好天呢。妈妈说,昨天晚上燕子睡得太晚了,飞得又低,早晨该有一阵雨来。我笑了笑,你看这么好的太阳。妈妈又说,升得太早了点。妈妈的话充满着经验,又有点玄乎,叫人将信将疑。
房子的两边还种了几棵橘树,一棵桃树。橘树上已经挂了小小的绿橘子,桃树的叶子绿得漾着水光,却不见半只桃子。妈妈说,桃树还太小,结不出果来。可是妈妈,我曾亲眼目睹比这更小的桃树开花结果呢,这棵树不结果,只是因为生命的开花结果,也是需要姻缘,是吗?妈妈说,对啊,不到结果的年龄却结了果,桃树的命就长不了,它这么憋着一把劲,是给自己攒命呢。心里一凛——万物里果然藏有玄机,只有这些跟桃树一样,与土地亲近,与万物平等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微妙。我转头看了看妈妈,她的银发藏在黑发间,有些倔强地要冒出头来,妈妈的脸上,皮肤的每一个褶皱里,银发丝上,都写着时光,写着落下的灰尘和洗净的光洁。
正想着,鼻尖一凉,抬头看天,是雨丝。稀稀落落的雨洒下来时,再看太阳,居然依旧在东边的天上挂着,宠辱不惊,就像离太阳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筛子,天公不经意地抖了几下,抖落了一些宝贵的珠子,落到凡间,全变成了晶莹的水滴。不一会,地面星星点点密布着水迹,这些水迹慢慢地洇成一大块一大块,又加上新下的,稍密一点的雨,整个地面全湿了。但雨始终没有大起来,只是这样不急不徐,漫不经心地飘着。橘树、桃树、杂草,还有麻,它们形状不一的叶子上全挂上了玲珑剔透的水珠。水塘边的芋头叶上,沾着一粒粒的珠子,有的滚动,有的静止,把嫩绿的芋头叶逗弄得像个调皮的少女。
等太阳升到水杉树的树腰上时,雨就停了。刚沾了雨的土地散发出醉人的气息,一只白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那洁白薄脆的扇形白翅膀一会儿平翔,一会扇动,浑身上下写意着自由与美。几只鸡在桃树下慢腾腾地找虫子,在绿色中加了一些红黄的点缀。水杉树上停了一群鸟,叽叽喳喳地说着情话儿……
妈妈说,好雨呢,园子里的辣椒今天怕要长爆了。
之三 蚂蚁
看《乔治桑传》时,一只小小的蚂蚁爬上我的腿。我有点痒,就拂它在地下。它打了几个滚,居然又不停地往前爬,一直爬到了土里!这时,青草弯下腰,像在向它鞠躬,而它则像一个骄傲的将军,对它谦卑的士兵不屑一顾,自顾自地爬着,尽管有时也会不小心打个趔趄。它打趔趄时我心里一紧:它大概还能活些时候吧,让它死绝不是我的原意。
蚂蚁因为小而被许多的寓言引去当讽刺的对象。比如,那只留在大象脖子上的小蚂蚁,就被赋予了掐死大象的重任;比如,它总是被拿来与辛劳的蜜蜂相比。但我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在这个故事中它被说成了是感恩的动物,并且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传说有一个秀才要去赶考,这时,正好在涨大水,一块木头上的蚂蚁眼看着就要被淹死,这个秀才就用枝条将它们渡到了陆地。它们全部得救了。后来,秀才在考场上由于粗心,写“主”字时忘写了上面一点而写成了“王”,文中的语境是,写王就会有杀头之祸,写“主”就是一篇状元文章。考官刚放下考卷准备给秀才治罪,转头一看,那个字成了一个“主”字,往近了看,原来是一堆蚂蚁聚成了一点。他拂掉它们,可不一会儿再看,它们又聚拢了。这下考官想了想,大概是这个考生做了什么好事吧?他反复试验了几次,终于还是把这份卷子定成了状元卷。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蚂蚁是宣扬仁爱,维护仁爱的灵物!其实,仔细想想,我不禁为人类的自以为是感到羞愧。蚂蚁比人还懂得团结与友爱,比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人的思想呢,难道思想只是为了杀戮与自我满足服务?于是仔细地看了我以前总是不屑去看的那只默默无闻的黄狗,以及那只懒洋洋的灰猫。果然,它们的目光里也透出一种思想,那种目光比任何哲学家都要沉稳,都要清朗。
于是,在这个初夏的乡村,我从一个只会去读植物的人,长成了一个也会试着去读动物的人。妈妈总是说,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灵性,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只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读懂,一生就过去了。是啊,仔细想想,人与自然的万物有什么区别呢?人的一生,与庄稼的一生,有什么区别呢?都是熟透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归于泥土。唯一不同的是,人目睹了庄稼的收获,而无法目睹谁收获了自己。那个孤独的收获者,时刻用乜斜的眼光看着一切,我们在他眼里,与一只蚂蚁,没有太大的差别。
之四 外婆
外婆已经八十四岁。外婆的头发全白了,牙齿掉得只剩一颗,不名一文,因此没有城里的老人那么多的保健措施,连老花镜都没有,住在我们家,总有寄人篱下的敏感,因此说话有时尖酸得让人难堪。但外婆的腰板依然伸得很直,走路也不要拄拐杖,头脑异常清醒。外婆在我的眼里是这个世上难得的智者,她的每一句话都透着慈爱与智慧的光辉。外婆说,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要走了,走到她应该走的地方去。
我看着外婆的脸。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一个美人,因为她的脸形依稀可見当年的秀美,而她的五官也依然精致,加上她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脏迹与异味,生活完全自理,这一切都暗含着她当年的风采。我问外婆,你像我这么年轻时,是一个美人吧?外婆大笑,边笑边佯装打我。然后外婆开始叙述她的当年。她的叙述思路清晰,毫不重复,让人惊异于她的记忆力。人越老,往事就会越清晰。
我喜欢听老人们讲他们的过去,岁月积淀成长长的历史,那里面有无尽的宝藏。可惜我们都太忙碌了,自以为在为生活奔波,也自以为有的是时间在走错路后去更正自己的错误,因此没有给过自己停下脚步的时间,也就只能任由那些宝藏沉落到岁月的河底了。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孤独,人老后这种不被外界需要的廖落,会加深那种孤独感,有人倾听大概是一件幸事,如同落满灰尘的瓷器,忽然有一天被人擦拭,重现光彩。
有一天外婆拿出了她的绣品和织品。外婆年轻时,眼睛很好,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裁剪,自己一针一线地缝合。布上的花草虫鱼,又全用自己的手绣上;冬天里戴的帽子和穿的毛衣,也全用双手织成。针脚匀称,透着手工的温暖,也透着外婆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外婆也为我绣过一双鞋垫,全都是各色的几何图案,像毕加索的画,外婆是藏于民间没被发现的大画家呀,我一直都当宝贝藏着。外婆说,这有什么好收藏的,这太粗糙了,因为是我的眼睛不太看见了做的。我看了外婆当年的那些藏品,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依旧颜色鲜嫩,栩栩如生,回想外婆给我说的那些人生的故事,关于吃苦,受难,以及快乐的短暂,再看看眼前这些东西,我仿佛听到了过去岁月渐渐沉入水底的声音。
外婆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有钱的不要仗钱势,有儿的不要仗儿势,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也不要沮丧;外婆说,人世的起起落落我看得太多了,好过歹过都是一生,只不过,死了后还是得留点东西给后人,一点物质也好,一点家传也好。当然,最好是家传,因为那才是人与这个世界重要的关联。其实,外婆读的书不多,但她的话朴素得胜过任何用词语堆积的华丽深奥的哲理。
外婆还能做全家的饭菜。她喜欢看我们吃她做的菜,喜欢看我竖起大拇指说她的菜好吃——我是这个家里唯一给予她充分的尊重与理解的人,所以我一回家她就会做最好吃的菜来慰劳我。以前我们在乡中学时,外婆的家就在学校后面不远,我与海经常去她那里睡,她的床褥每次都会发出阳光的香味,而她那间小小的用茅草与芦苇盖成的房子里,床后放着一具棺材。棺材黑漆漆的,一声不响地等待外婆躺进去,但外婆不怕,我们也不怕,活着与死去,那只是时间的问题,何况死了后说不定反而得到永生,外婆说这样的话让我们无所畏惧。现在那个小屋已经拆了,我们还时常想起它,那是我们的“别墅”。
写这些时,外婆坐在旁边看着,她只能认出很少的字,她的眼睛实在不行了。我说,外婆,我写你你开心吗?她对着我笑,牙齿只剩下一颗,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看——女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美。
之五 石磨
为了让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糯米浆做的饼,爸爸一清早就赤着脚从湿漉漉的田埂上挑回了一副石磨。石磨的沿上有一些白粉的痕迹,是哪家磨完后留下的,木手柄上还透着那家主人的气息。
爸爸拿把刷子,用清水把它洗干净,两块磨一合,就开始磨米了。
石磨很小,架在一个大盆上就可以磨米。但这并不妨碍它展示在岁月中苍老的容颜——它四周细小的不平处,填了些浅黄色的米灰,任你怎么洗也洗不净,它们已经渗透到了石磨的骨子里,成了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浅青淡白相间的石块,一上一下天衣无缝地配合,几乎就囊括了整个天地阴阳。爸爸一边喂米一边磨,看上去一点也不费力,洁白的米浆顺着磨壁源源不断地流到盆里,就像一个小型的米浆瀑布。而爸爸推磨的动作,极像在打一套太极拳,阴柔里透着阳刚,用画圆的形式,组成每一次动作的完满。这种靠石磨而产生的动作,养活着世世代代的人。南方人对石磨的感情或许并不很深,毕竟用得上石磨的日子不多,而且随着现代机械的发明,石磨就像一个老人,走完了它的历史使命,要渐渐退出舞台了;但北方的驴一定对它有极深的情感,毕竟,以前,驴靠着它,有劳作的埋怨,更多的却是在人面前有价值有地位的骄傲。驴如果不是因为石磨而一辈子在一个院落里打着圈,就只能悠闲地长大,然后成为人们桌上的佳肴。相比之下,驴更愿意做什么呢?
当然,那是驴的事。驴的事人永远不会懂,人还没来得及弄懂自己的事呢,更何况,因为驴只知道石磨,人无数次地嘲笑它的浅见,哪里会去想它想怎么活呢?想到这里时,我忽然想自己也来当一只驴,磨一磨石磨。我说,爸爸,让我来磨一下,好不好? 爸爸说,你磨不好的,磨子对人有感情,你与它生疏了,它不愿意为你工作。我笑着说不信。爸爸就把木手柄交给了我。我也想轻松地磨出浆来,可是,我居然连推动它一下也觉得万分困难。我尝试了几次,慢慢地,两合磨在我的手下配合好了,我喂米进去,它吐出来的,显然没有爸爸喂后吐出来的那么细腻,但也一样洁白。我不觉有点骄傲,像驴一样。驴能磨出那么好的米,养活那么多人,驴该是多么开心啊!
这会儿,村子的上空响起了鞭炮声。爸爸往冒烟的方向一看,说,是郭家的四爷死了,九十岁,也该要死了,要不,留在这个世上活受罪。在无数个这样的村子,死亡与出生一样的平常,该来的来了,该走的走了,喜悦也只是一两天,叹息也只是一两天。没有人能经历所有的来去,唯有这石磨平静地见证一切,像一个历经风霜,沉默睿智的老者。
之六 游客
我们称所有来到村子为我们服务的人为“游客”。
前天,我看书时,妈妈在看电视,电视突然停了,大概是烧坏了什么东西。可是连下了两天雨,路太烂,“游客”来不了。今天天晴了,“游客”如约骑着一辆屁股上冒青煙的摩托,从远远的镇上来到我们家里,给电视看病。他来我们家时,上家的杨奶奶,下家的邓叔,还有远一点的朱家,不知怎么嗅到了气息,全拥来我家。他们先是看他拆开电视,检查毛病,换配件,等他修好后,他们就开始说自家的电器。杨奶奶家的洗衣机不转了,邓叔家的影碟机老是卡碟,还有朱家的音箱像破砂锅响。他们一家家地轮着接他去。这个“游客”一下子成了抢手货,看来今天这一趟还真来对了。大家不仅对他修理的事情有兴趣,对他现在要找的女人也有兴趣。男人们围在一起说些粗话,开心时哈哈大笑,这个游客好像对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熟悉,当然,大家更熟悉他。
电视很快修好了,他要收八十块,主要是换了一个价值七十几块的高压包。妈妈说,你这太贵了,他就说,那还少五块吧,当我帮你们的忙。然后,他抽了一根烟,开着他震天响的摩托去别家了。
于是想起了以前来到我们村里的剃头匠,缝纫师,以及货郎与赤脚医生。这些已经成为了“过去”的“游客”,是生命里挥之不去的印痕。他们高声吆喝,走家串户,为人们解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的问题,他们成为村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是游动的根,哪里都是他们生长的土地。
剃头匠的趟刀布被刀片磨得光亮,每次给人剃发前,那夹在大拇指与小指间的剃刀总要先在这块布上刮几下。他们选择在春天和秋天来到村里,把剃头担子往村里最大的那棵老树下一放,打几声铃,大人孩子便飞跑着来了,排着队等。趟刀布就挂在树枝上,风一吹来回地晃荡,像一面骄傲的旗帜。他剃一个头只要几毛钱,但做得一丝不苟,虽然剃出来的永远是一个样式,人们仍然夸他的手艺,我爷爷就在死前念叨一定要他来给自己剃最后一个头。
缝纫师是过年时请过来的,一家一家地蹲点。那时我们因为贫穷,只有过年时才穿得上新衣。所以对于孩子而言,缝纫师傅就是天使,他带来的总是新布和画粉的气味,这让人无比沉醉。几乎所有的缝纫师都是斯斯文文干干净净的,我们说城里人时,脑子里出现的就是缝纫师的样子。缝纫师最喜欢问女孩愿不愿做他的女儿,几乎所有的女孩都有做一回缝纫师女儿的梦想,所以回答时总有一丝儿掩饰不住的兴奋。
至于货郎,是我老早就想写了的。我小时候做得最多的梦,就是把货郎担子里所有吃的玩的全据为己有。货郎担子上的铃铛一响,整个村里的孩子就像风一样朝一个方向吹去,全吹到了他的身边,围着问这问那,然后赤着脚跑回家,缠着妈妈要钱。女孩子买向往已久的水晶头花,男孩子买水枪,有时也买点吃的。所以很多孩子早年的理想是做一个货郎。
还有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永远是背着一个暗红药箱的赤脚医生。至今我也不明白他并不赤脚,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能治一些小病,也能打点滴。所以很多时候会不顾白天黑夜风雨兼程地赶到农户家里,在农人们的眼中,他就是救命的神。他跑家串户是不收路程费的,他知道农人们出不起价钱。农人们对他的恭敬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哪天哪家的孩子出息了,托他办个事儿什么的,一呼百应,这心里也就亮堂了。
他们收的钱很少。应该说,他们靠这个行业发了财的几乎没有,但是,他们过得是那样的幸福满足。我总是想,生活到底给了他们什么呢?生活又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在村子里待的时间久了,我渐渐有点明白了。
责任编辑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