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6切记等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964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新郎家安床后到新婚夜前,切记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空铺是个不吉的凶兆。
  2结婚成亲之日,切记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帚星的扫字同音,不吉利。
  3出嫁之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切记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为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若是不哭的话,反而犯了禁忌。
  4新娘的衣服切记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5由于鲜花容易凋谢,故婚事避讳,只有连招花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后者则意多子多孙。
  6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品相偕同至女方家,即所谓的归宁,但切记必须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中撞了娘家人。
  
  丧礼奇观
  
  火葬和土葬也许人们并不感到新奇,然而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还保留着一些特别而又传统的葬礼仪式。以下介绍几种特别葬礼:
  第一种:天葬——将尸体喂洒飞禽。
  流行于藏族的一般平民。死后请喇嘛念经,由专司天葬的“惹甲巴”将尸体搬到一定的地方,再用斧剁碎,伴以酥油、(米咎)粑面,洒喂飞禽。食尽则谓之“升天”。如果多日未食尽,则再请喇嘛诵经超渡。今日仍有流行。
  第二种:柜葬——不设灵床,不着丧服,坐尸于柜中。
  流行于蒙古族地区。葬式简单,不设灵床,不着丧服,无棺椁衣裳,亦不祭奠,富裕人家仅制一木板柜,下方上尖,死者着常服,缠以白布,坐尸于中。然后以浮土掩之,富贵者则择地作坟,柜葬其中,外则砌之以砖。贫穷者无力制柜,以柳编筐,裸体或略蔽布,置于筐中葬之。
  第三种:荒葬——随牛马车载之于荒野。
  古时流行于蒙古族。一般为贫穷之家,将死者尸体以牛马车载之,疾驰荒野,不择路,等到尸体颠扑至地,即为安尸之所,三日后往视,如为鸟兽攫食,则以为生前无罪慝,不然,即以为天不见纳,子孙同感忧伤。
  第四种:殉葬——残酷的古代葬俗。
  是古时流行的葬俗。即以活人或器物从葬。古礼殉葬,用涂车柩灵等明器埋于家中,亦有用人殉者。《诗秦风黄鸟序》载:秦穆公死,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葬。孔子谓:“始作俑者,其无后手!”自周代以后,以木刻人殉葬。亦有以纸糊院宇楼阁焚之以为葬礼。
  第五种:树葬——与大自然融成一体。
  又称风葬。用棺木盛死者尸体,或用柳条、树皮裹死者尸体,然后架棺或尸体于树上作日晒雨打,使尸体腐烂。
  第六种:悬棺葬——将棺材置于岩面或岩洞、岩缝内。
  古时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山区居民。死者入殓后,将棺材置于岩面或岩洞、岩缝内,或在峭徒的岩壁上凿洞插椿,将棺材置于其上,以示尊敬祖先。
  第七种:裸葬——肉体已死,无须穿衣。
  流行于高山族。即将死者衣服脱去,裹以鹿皮,然后由亲戚四人抬至山上,展开鹿皮,再将衣服覆在身上。意为肉体已死,不须穿衣,所以奉衣于灵魂,使灵魂穿着。
其他文献
锦鲤是观赏鱼(金鱼、锦鲤、热带鱼)三大支柱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鱼的市场越来越大,锦鲤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锦鲤的起源、发展如何,其品种有多少,是如何选育呢,本人将生产经验写成文,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锦鲤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大约有以下几种:有人认为锦鲤的起源就是鲤鱼的起源;有人认为是江西兴国的红鲤、浙江杭州的金鲤传入日本后因突变后由日本人民选育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鲤鱼突变后由
期刊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全县10镇,4乡,187个行政村,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到了92%。无疑,旬邑是个农业大县。几年来,旬邑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耕模式,因地制宜,把苹果发展成指导产业,拉动了全县的经济,并为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让苹果当老大    过去的旬邑县,是贫困县,经济落后,人们的思想闭塞,农民基本靠天吃饭。八十年代末,为了改变这种面貌
期刊
从宁阳县城出发,汽车行驶在省级干道蒙馆公路上,进入东疏镇地界不久便是郑庄村。远远望去,红白相间的民宅错落有致,走近村头,宽阔笔直的入村大道格外醒目,穿过民宅区,大片的玉米和桑林一望无垠,沿大道行到尽头,便是郑庄村的名片——山东省合作经济组织百强之一的“郑庄奶牛养殖合作社”。  郑庄奶牛养殖合作社是依托于郑庄奶牛园区而兴办。三年前,当郑庄村村支书郑汝敏在全村提出三年后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小区”的规划时
期刊
在古老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白鹿塬下,坐落着一个拥有近四千人的大村——三殿村。这里的百姓日出而作,年复一年,虽辛勤劳作却仍未摆脱贫困。几年来,村主任刘剑军带领三殿人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富裕了百姓。短短几年,使得古朴的三殿村交通便捷,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旧貌换新颜。把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城郊村,发展成为“区级文明村”。    发展经济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期刊
一、打借条时故意写错名    案例:主某父子向朋友张宗祥借款20万元,并打下借条。约定一年后归还欠款及利息。想不到王某父子在借条署名时玩了个花招,故意将“张宗祥”写成“张宗样”。张宗祥当时也没有注意。到还款期后,张宗祥找到二人催要借款,谁知二人却以借条名字不是张宗祥为由不愿归还。无奈之下,张宗祥将王氏父子告到法院。尽管法院支持了张的主张,但张也因在接借条时的不注意付出了很大代价。    二、是己借
期刊
广州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奇特风俗,即若老夫妻结婚满60年时,再举行一次婚礼,俗称“重行花烛”,又称“再行金婚”。但该习俗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有资格“重行”,如除结婚满60年这个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妻子原配;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须齐全;老夫妻身体硬朗;家庭经济宽裕。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实在不多,所以显得特别珍贵,其礼仪办得比初婚还要隆重。  重行婚礼前,老太太先回娘家小住数日。到重
期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沸腾了近一年的时间,各地均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那么,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是如何理解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的,又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带着问题专门走访了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同志。  王金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新农村是“小康村”,是“文明村”,是“生态村”,是“和谐村”,安徽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
期刊
“一村一品”的发展路线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已被多数地区所采用,实践证明,它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一些地方脱贫致富步伐,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我们发现,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村,无不是建立在当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的。  发展特色产业,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产基础,因此要具备很多条件。一般来说,发展特色产业的专业村,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并且有相应
期刊
改革开放20余年,农村的巨大变化无可置疑。  如果我们辩证地看待已有的发展,居安思危,便会思考新的问题:温饱问题解决了,人均收入提高了,垃圾废物怎么处理?有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吗?每户住房质量提高了,与其不可分离的公用设施状况如何,例如供水排水系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吗?消防设施跟上了吗?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产生的发展中的问题,也必然首先在城市的外围——乡村暴露出来。  因此。研究解决乡村规划问题,是
期刊
11月15日,随着几声汽车喇叭嘹亮的啼鸣,四车黄粉虫告别了它们的“故乡”——江苏沛县魏庙镇“徐州鑫源昆虫开发养殖基地”,分赴青岛、深圳两大外贸口岸,远涉英伦三岛和美国夏威夷,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征程。与此同时,一批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份海外订单又提前两个月将鑫源公司2006年的产品预订一空,合同金额达107,87美元,黄粉虫养殖业也由此成为该镇发展“一村一品”、建设新农村的一大亮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