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对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同时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否会影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

方法

以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Rotarix作为研究对象,将接种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均在第0天、第1个月口服接种两剂Rotarix,并根据国家规划接种计划在第0天、第1个月和第2个月口服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Rotarix和OPV在不同天接种为间隔接种组,Rotarix和OPV在同一天接种为同时接种组。分别在第0天、第2个月、第12个月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RV-IgA。通过统计分析两组的RV-IgA血清阳转率和水平分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间隔接种和同时接种组的第2个月血清RV-IgA阳转率分别为73.84%和6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免疫后RV-IgA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97 EU/ml和90 E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接种组相比,间隔接种组第12个月的血清RV-IgA阳转率和GMC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时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会影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应答,尤其是RV-IgA抗体水平的维持。

其他文献
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及预后差为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由于其遗传异质性显著,不同患者之间在疾病进展、临床疗效、放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等方面差异巨大,深入探讨胰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发相应的靶向药物,是胰腺癌从传统形态学分型转变到分子分型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从"异病同治"到"同病异治"精准治疗模式转变的前提。在分子靶向时代,胰腺癌的治
目的探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感染后对宿主细胞中过氧化物(ROS)的产生及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使用MT2-HeLa细胞共培养体系建立HTLV-1病毒感染模型,采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细胞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总量;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病毒蛋白Tax和p19以及线粒体蛋白TIM23和TOM20;使用逆转录抑制剂(ZDV)处理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leukadherin-1(LA1)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肠道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硫酸葡聚糖钠盐(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检测小鼠体重变化,死亡情况和结肠长度,用HE染色评估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采用TUNEL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比例,采用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检测结肠IL-1β和TNF-α水平,并且采用免
目的降低H5N1甲型流感病毒中宿主细胞残留蛋白质和DNA含量。方法首先使用Core 700分子筛去除宿主残留蛋白质,再使用Capto Q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去除宿主残留DNA,对多批次MDCK细胞培养的H5N1病毒液进行纯化。纯化后的病毒液经荧光定量PCR、血凝试验、单扩试验等结果综合评价纯化效果。除层析外,本实验还设置了广谱核酸酶对照组。结果在不使用广谱核酸酶的条件下,宿主DNA去除率为99.62%
目的以肺炎多糖与乙肝表面蛋白的偶联物为抗原,同时制备分别抗多糖和乙肝表面蛋白的单抗隆抗体。方法通过将33F型肺炎多糖与乙肝表面蛋白的偶联物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不同免疫剂量、不同免疫程序和不同免疫部位的免疫。选取免疫后抗体水平较高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再通过肺炎多糖和乙肝表面蛋白抗原进行特异性筛选,以获得杂交瘤细胞,从而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结果偶联物免疫小鼠后,诱导小鼠产生了针对3
目的对2018年云南省6个地州(市)510份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粪便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并对柯萨奇病毒A6型(Coxsackievirus A6, CV-A6)完整VP1区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用病毒RNA提取试剂盒从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病毒RNA,用MD91/OL68-1引物对病毒VP4区基因进行RT-PCR和测序,确定病毒型别,再用相关引物
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通常引起口唇疱疹,但近年来其引发的生殖道疱疹亦越来越多,且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SV-1和HSV-2已经成为全球感染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并显著增加罹患艾滋病及其他生殖道疾病的风险,这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改变了过去对HSV的忽视,促使各个国家迫切开始重视针对HSV感染情况的数据收集和开发新的疫苗设计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ADSC)是一种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创伤小以及伦理问题少等特点,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ADSC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能力,对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均具有调节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ADSC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特
目的研究干扰素(interferon,IFN)刺激基因Schlafen(SLFN)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首先用不同剂量的IFN-α处理肝癌细胞HepG2 48 h,或在同一剂量下处理不同时间,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SLFN家族基因转录的表达水平;接着在TCGA数据库采用t检验分析HBV感染的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LFN基因家族
目的研究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其在慢性丙型肝炎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样本血清中sPD-1的水平,对比在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之间的差异,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PD-1与外周血HCV RNA、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肝纤维化程度(APR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PD-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