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作为首批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的河北省南宫市职教中心,坚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努力寻求多元化、开放式综合办学的新突破。
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抓手,逐步探索出专业、实业、产业、行业、企业、就业“六业贯通”“一网两工程”等办学经验,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强化专业建设,增强办学活力
为切实突出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南宫职教中心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实训基地、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改革,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实践中,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专业发展实际,把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的现代农业、建筑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上设施、强师资、不断加大教改力度、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等方式,着力打造骨干特色专业。例如,建筑技术专业以申报邢台市建筑建材职教集团为契机,加大专业改造力度,延伸专业链条,使该专业向建筑施工预算、建筑装饰、建筑施工管理等方向发展。
近年来,除了定期招聘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应届大学生以外,学校还公开从社会上招聘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到实训一线。同时,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并鼓励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磨炼技能,以真正实现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打造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建筑技术专业投资320万元购置了建筑测量、建筑材料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等300余台套;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先后自筹资金150余万元,建立了畜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科研中心,已为当地及周边县市畜禽品种改良和优种繁育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学校还投资300余万元购置了汽修、网络搭建、办公自动化等实训设备300余台套,进一步装备完善了汽修、电工电子、计算机、幼师等专业实训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水平。
硬件改善了,软件更不能放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本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技术”的原则,根据岗位定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和技能标准培养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实现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为1: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工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尝试并推广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上,实行“三围绕”,即文化课围绕理论课转,专业理论课围绕专业实训课转,专业实训课围绕就业转。在考核方式上,推行“思想品德+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操作”的模块化考核方式,并推行“双证书”制度,各专业学生取证率达90%以上。
以服务为宗旨,直接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始终把“传播实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己任,坚持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不动摇,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些服务工作。
为了直接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学校依托现代农业专业,创办了“一个研究所”(畜禽良种繁育研究所)“两个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三个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开发服务中心、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六个示范推广养殖场”(种猪场、养鸡场、牛场、羊场、种鸽场、特种动物养殖场)“八个涉农服务场所”(农资公司、动物医院、兽医门市、科技中心等)。如今,这些服务型实体通过基地示范、龙头带动、协会推进等措施,个个都成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柱。
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意识到:要想从整体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快速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建立一支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拉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学校面向全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在邢台市率先开展了“送教下乡”工程,积极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学校今年秋季共计招生1665人,共分17个教学点、48个教学班。为了做好这项工程,该校专门购置了“送教下乡”直通车,创建了“农民教育培训流动课堂”,每辆车上配有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教学设备,载着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蔬菜大棚、养殖基地,解疑释惑,宣讲技术知识。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邢台市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学校把开发富余劳动力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之一。以长三角、珠三角、滨海新区等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等方式,先后设置了焊接、车工、电工、钳工、汽车维修等10多个“适销对路”的工种和专业,异地转移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今,学校已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欢迎。
“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着力提升职教吸引力
多年来,凭借良好的市场对接、过硬的动手技能,南宫职教中心的毕业生长期处于被企业“抢走”的状态。与此同时,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就业形势也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慕名前来学校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形成了“进出两旺”的良好局面。
在招生工作中,学校大胆创新招生方式,探索建立了全员立体式招生网络,即通过品牌效应,进行春、秋两季招生;利用教师籍贯区域优势,实施面对面招生;采取“212”的办学模式,职普联手扩大招生;实施“一网两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以村为单位设立招生信息员进行招生;通过扩层次、延年龄,招收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进行短期培训等。
在2009年的外省市招生工作中,学校派出了三个招生小组,奔赴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100多个市县,吸引了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学生来校就读。通过创新招生疗式,学校每年都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
为进一步稳定学校就业工作,学校不断创新就业模式,开设了专门的招生就业办公室,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寻求知名企业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先后与天津新港船厂、南京金陵造船厂、北京国土资源遥感公司、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1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订单培养”关系。
目前,学校正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从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扩展,并积极开拓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内地就业市场。同时,继续实行“四包”“一保”“一免”的保险制模式,学生一入学即签订就业安置协议,并为已安置的毕业生提供就业追踪服务,协调解决就业学员在安全、劳动、医疗保险、工资发放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学校发展的步伐并未因此放慢。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竞争实力和吸引力,在南宫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学校制订了建设占地3322亩的职教园区发展宏图,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实施、招商式开发”的原则进行建设,融教学培训、实验实训、科研生产、技能鉴定于一体。目前,学校总投资750万元、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今后,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争创全国重点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抓手,逐步探索出专业、实业、产业、行业、企业、就业“六业贯通”“一网两工程”等办学经验,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强化专业建设,增强办学活力
为切实突出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南宫职教中心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实训基地、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改革,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实践中,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专业发展实际,把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的现代农业、建筑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上设施、强师资、不断加大教改力度、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等方式,着力打造骨干特色专业。例如,建筑技术专业以申报邢台市建筑建材职教集团为契机,加大专业改造力度,延伸专业链条,使该专业向建筑施工预算、建筑装饰、建筑施工管理等方向发展。
近年来,除了定期招聘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应届大学生以外,学校还公开从社会上招聘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到实训一线。同时,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并鼓励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磨炼技能,以真正实现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打造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建筑技术专业投资320万元购置了建筑测量、建筑材料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等300余台套;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先后自筹资金150余万元,建立了畜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科研中心,已为当地及周边县市畜禽品种改良和优种繁育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学校还投资300余万元购置了汽修、网络搭建、办公自动化等实训设备300余台套,进一步装备完善了汽修、电工电子、计算机、幼师等专业实训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水平。
硬件改善了,软件更不能放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本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技术”的原则,根据岗位定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和技能标准培养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实现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为1: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工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尝试并推广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上,实行“三围绕”,即文化课围绕理论课转,专业理论课围绕专业实训课转,专业实训课围绕就业转。在考核方式上,推行“思想品德+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操作”的模块化考核方式,并推行“双证书”制度,各专业学生取证率达90%以上。
以服务为宗旨,直接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始终把“传播实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己任,坚持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不动摇,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些服务工作。
为了直接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学校依托现代农业专业,创办了“一个研究所”(畜禽良种繁育研究所)“两个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三个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开发服务中心、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六个示范推广养殖场”(种猪场、养鸡场、牛场、羊场、种鸽场、特种动物养殖场)“八个涉农服务场所”(农资公司、动物医院、兽医门市、科技中心等)。如今,这些服务型实体通过基地示范、龙头带动、协会推进等措施,个个都成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柱。
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意识到:要想从整体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快速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建立一支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拉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学校面向全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在邢台市率先开展了“送教下乡”工程,积极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学校今年秋季共计招生1665人,共分17个教学点、48个教学班。为了做好这项工程,该校专门购置了“送教下乡”直通车,创建了“农民教育培训流动课堂”,每辆车上配有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教学设备,载着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蔬菜大棚、养殖基地,解疑释惑,宣讲技术知识。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邢台市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学校把开发富余劳动力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之一。以长三角、珠三角、滨海新区等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等方式,先后设置了焊接、车工、电工、钳工、汽车维修等10多个“适销对路”的工种和专业,异地转移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今,学校已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欢迎。
“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着力提升职教吸引力
多年来,凭借良好的市场对接、过硬的动手技能,南宫职教中心的毕业生长期处于被企业“抢走”的状态。与此同时,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就业形势也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慕名前来学校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形成了“进出两旺”的良好局面。
在招生工作中,学校大胆创新招生方式,探索建立了全员立体式招生网络,即通过品牌效应,进行春、秋两季招生;利用教师籍贯区域优势,实施面对面招生;采取“212”的办学模式,职普联手扩大招生;实施“一网两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以村为单位设立招生信息员进行招生;通过扩层次、延年龄,招收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进行短期培训等。
在2009年的外省市招生工作中,学校派出了三个招生小组,奔赴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100多个市县,吸引了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学生来校就读。通过创新招生疗式,学校每年都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
为进一步稳定学校就业工作,学校不断创新就业模式,开设了专门的招生就业办公室,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寻求知名企业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先后与天津新港船厂、南京金陵造船厂、北京国土资源遥感公司、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1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订单培养”关系。
目前,学校正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从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扩展,并积极开拓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内地就业市场。同时,继续实行“四包”“一保”“一免”的保险制模式,学生一入学即签订就业安置协议,并为已安置的毕业生提供就业追踪服务,协调解决就业学员在安全、劳动、医疗保险、工资发放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学校发展的步伐并未因此放慢。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竞争实力和吸引力,在南宫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学校制订了建设占地3322亩的职教园区发展宏图,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实施、招商式开发”的原则进行建设,融教学培训、实验实训、科研生产、技能鉴定于一体。目前,学校总投资750万元、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今后,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争创全国重点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