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让学生进入真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几何时,数学实验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本学期,我校针对规律探究这类数学实验课开展了专门的研究。研究中发现,很多课堂上出现了走过场现象,本文以笔者执教的《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例,试述数学实验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到实验开展、结论得出,都不忘记让学生进入一种真学习的状态中。
  【关键词】数学实验 教学思考
  《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课堂主要通过举例猜想验证,让学生来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听过几节这样的课,很多因为课堂时间短,常常是通过几个例子发现规律,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便得出结论,虽然流畅,但常常给人一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感觉。
  这也是一节数学实验课。因为数学实验不能仅局限于物化的实践操作,像这种内在的数式运算的规律研究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数学实验。这样的课堂上,“怎么样在数学实验中避免匆匆走过场,让学习真正发生,把学生带入深度探究中”成了我在备课时主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准备放慢脚步,将一课时改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探究和的奇偶性,积累数学实验的活动经验;第二课时,由学生自主探究积的奇偶性,并交流分享;同时,蹲下身子,从读懂学生开始,课前用一个作业单对学生的现状做一深入了解,课堂以学生为师,让数学实验伴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展开,把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带向更深处……
  一、课前调查:让经验真唤醒
  片段一:
  师:请判断屏幕上出现的是奇数还是偶数?(12、9、215、30)
  生:12、30是偶数,9、215是奇数。
  师:怎么判断的?
  生:个位是0、2、4、6、8的数是偶数,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
  生:是2的倍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是奇数。
  师:如果n是不为0的自然数,2n呢?
  生:偶数。2的倍数是偶数。
  师:这些学生画的呢?
  生:偶数。
  师:想想他们画出的奇数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都有两种方法,既可以看个位,也可以看是否是2的倍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课前,我用一个作业单,了解了学生对数的奇偶性的已有经验。
  调查中发现,全班学生对于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虽然知道两种方法,但都喜欢看表面,根据个位去判断,而不喜欢想实质,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来判断。因此,开始的热身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判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唤醒了学生对奇数偶数的本质的理解。
  二、课中实验:让学习真发生
  1.实验方案引起学生自己讨论
  片段二:
  师:几个数的和到底是奇数还是偶数,和的奇偶性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可以怎么研究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生:举例子。
  师:举例是个不错的方法。那我们就从举例开始,你们准备先举几个数的和?
  生:两个。
  师:为什么?
  生:最简单。
  师:是,古人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遇上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入手开始研究。
  师:怎么研究呢?出示:任意选两个数,算出他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疑问吗?
  生:有,不是任意选几组,这里选的应该有代表性,奇加奇,奇加偶,偶加偶。
  师:对,学习数学应该严谨,你是说举例子要全面。如果有序看,两个数相加到底有几种呢,好像有四种:奇 奇,奇 偶,偶 偶,偶 奇。
  生:“奇 偶,偶 奇”重复了,算同一种,学习过加法交换律了。
  师:不错,有理有据,能主动把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那我们至少举3个例子。
  学生对举例、猜想、验证的方法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评价,借用一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既给了学生鼓励,同时,也让学生在经历自己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思想;对教材中“任意”二字的质疑,给学生积累了学习数学要严谨、举例既要全面又要有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真学习在学生的真讨论中开始了。
  2.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片段三:
  探究实验活动
  师:拿出探究表格,每人举三个例子,并算出和,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板书:奇 奇=偶,偶 偶=偶,奇 偶=奇
  师:这些只是我们观察几个例子后发现的,只能算是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还需要(生:验证)?怎么验证?(举例)
  师:好的,每人再任意举个例子验证一下,再跟同桌具体说说符合不符合我们的猜想?
  师:有不符合的反例吗?
  生:有。我的奇数加奇数没有等于偶数。
  师:太好了。我们都知道,反例只要找到一个,我们就能下结论。
  师展示3 3=9。
  生:噢,是我算错了。
  这一环节,从让学生填写表格的方式举例,发现猜想,全班交流,到再举例,同桌验证,再到寻找反例,一波三折,初步让学生经历了举例、猜想、验证这一实验过程。特别是寻找反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证伪”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同时,也给了学生举例要细心、严谨的体验。   3.实验结果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片段四:
  师:每个人举得都符合吗?
  生:是。
  师:能下结论了吗?
  生:能。
  师:能了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
  师:虽然我们全班已经举了几百个例子,可是万一出现不符合的呢?再举一个,试试?还想再举吗?
  生:不想,太多了。
  师:怎么办?万一有一个不符合呢?还能有别的方法验证说明吗?
  生:奇数和偶数个位的情况都只有五种,可以分别将个位的每种情况都列举出来。
  师:只关注个位,确实可以大大减少列举的数量。应该是个可行的方法。师:同学们大多喜欢从数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怎么思考呢,看下面一段话对你是否有启发,出示“形无数时难入微,数无形时少直观,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华罗庚”。
  生:噢,数形结合,画图。
  师:前面看了很多同学画的图,能根据我们班孙峰和孔雨老师的提示,画个图表示偶数或奇数吗?
  师:能用画图的方法证明刚才的三个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吗?
  生:能。偶数加偶数,所有的苹果都成双,也就是一定是2的倍数。奇数加奇数也一样。
  师:奇数加偶数呢?
  生:一定是奇数。因为还会有一个苹果落单,也就不是2的倍数。
  师:有了图,现在我们能下结论了吗?
  生:能。
  郞建胜老师说,追求本质,不厌其深。这里,老师首先让学生一再举例验证,学生最后都不想再举,可是,一个“万一”将学生带入知道要跳出举例,可又不知怎么办的“不愤不悱”状态,在眼看要得出结论的时候,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又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此时,抛出的华罗庚的数形结合思想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两个来自同伴中的小老师的话,给学生打开了又一扇窗。图形的出现,既形象直观,又让学生的猜想验证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从关注现象到关注本质,用另一种形式说明,刚才举不完的例子不用再举,结论一定正确。更让学生体验到,严谨的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
  三、课尾拓展:让研究真开展
  片段五:
  师:接下来,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三个数、四个数和的奇偶性。
  师:“奇 奇 … 奇 偶 偶 … 偶”这道式子的奇偶性你能研究吗?
  生:用图就可以说明。偶数无论多少个出现都是成双成对的,奇数的个数也成双时,和就是偶数,奇数的个数落单时,和就是奇数。
  师:厉害,你继续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证明,虽然没画出来,根据你的回答,我们仿佛看到了你头脑中的图。
  生:跟偶数的个数没关系,刚才已经证明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无论再加多少个偶数,都得偶数。只要看算式中奇数的个数就可以了,奇数个奇数,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和为偶数。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复杂的问题被你们变简单了,照这样说,几个数的和,只要数出其中奇数的个数就可以了。
  师出示所编顺口溜:和的奇偶篇,只要一招鲜,奇数成了对,和是偶数吃遍天。
  师:回顾今天的研究过程,我们从举例发现开始,猜想、举例、画图验证,最后得出了几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结论。你还可以研究什么?
  生:几个数的积的奇偶性。
  师:带上这节课的研究经验,独立去研究,下节课分享。
  ……
  生1:我从举例开始,从所举例子中,初步猜想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
  画图后发现,奇×奇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一定落单,积一定是奇数。同样,奇×偶和偶×偶都是偶数个数相加,积一定是偶数。
  生2:我没有用画图,2n可以表示偶数,奇×偶,偶×偶,两个式子中都与2n相乘,一定是2的倍数。反之,奇×奇,结果不是2的倍数,一定是奇数。
  课尾,简单的回顾,将本节数学实验课的活动经验留到了学生脑海中,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做复杂想简单的数学思想,又一次给学生带来了数学的简洁美。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种子种到了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在独立研究积的奇偶性时, 像模像样,不仅能根据举例、猜想、验证、再猜想、再证明的思路去展开研究,还自觉地用上了已知的结论或画图等多种方法来证明,让研究不再是走过场。
其他文献
2012年秋,新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开始使用。就其体系而言,各单元基本由Story time,Fun time,Rhyme time,Cartoon time,Letter time,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等板块组成。各个板块之间紧密联系,围绕一个话题由浅入深逐步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得到发展。每单元各板块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一教
【摘要】随文练笔是锻炼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它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又锻炼了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依托文本,适度拓展,按照“寻找一个训练点,精准练笔…铺就一条辅助路,有序练笔”“拟好一篇下水文,引导练笔”的方式来开展一定形式的练笔训练活动,能较好地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随文练笔 训练点 辅助路 下水文  随文练笔是锻炼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它灵活机动地融于阅读教学
【摘要】面对新课程众多的先进理念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并收到实际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着眼于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不断的教学研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探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本色课堂。   【关键词】探索 教学研磨 本色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从生活背景中提炼出数学信息
课堂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讲授得到位、学生训练得扎实,而在于它能在儿童生命里留痕,让学生智慧地生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科学地把握教材、得体地处理教材,以此让教学更精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认为就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
【摘要】解放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成全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从创设“真情境”、鼓励“真质疑”、经历“真活动”、分享“真故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教师的“退”,成就学生的“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学生思维 活动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有效的数学
【摘要】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生命、个人智慧呈现的舞台,离不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就缺不了话题。在小班化的课堂,为创建一种合作、分享、对话的课堂生态,话题设置成为必要之举。本文主要从生成性话题、思辨性话题、举一反三的话题这三个方面阐述,做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班化 课堂 生成性话题 思辨性话题 举一反三的话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话题”解释为谈话的中心。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蒋军晶 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浙江省2014年度教育影响力人物”,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各地执教研究课、讲座400余节次。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出版专著《打磨课堂》《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和孩子聊书吧》,编著《小学生老舍读本》《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语文
苏教版教材修订后首次出现的“用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这一教学内容,为准确了解学情,笔者编写了一道类似例题的和差问题,在任教的两个班分别做了课前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两个班级均为笔者任教班级,班级整体水平相当。通过调查、对比表(一)和表(二)中的统计数据,四(2)班学生解答正确率明显高于四(1)班,仅题目呈现方式的不同,正确率相差就如此之大,不难看出图示直观对厘清数量关系及支
赵国防,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南长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著有《
【摘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大课型之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对复习课的教学必须要把握好知识梳理与能力提升两个维度。复习不仅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复习,也可以是相同知识点的整体复习。本文通过对三年级下册中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与面积单元的深入分析与思考,认为两个单元可以借助于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沟通与联系,实现整合性复习,以提高復习效率与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关键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