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ar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藏民族地区是指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南自治州、阿坝自治州、甘孜自治州、迪庆自治州等“两省区四州”。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援藏建设项目的有力支持,藏区不仅出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出现了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的局面。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战略的影响,藏区的人口与经济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发展因素,需要选择更加切合藏区实际的战略和政策,来促进藏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一、藏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评估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度实施,藏区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基本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机制。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反映,中国藏区目前共有国土面积225.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6万人,经济总量是1243亿元,占全国的0.54%,人均生产总值为11334元,折合1620美元。
  1.人口在低位增长,而投资和经济则在高位运行。据统计,从2001年开始藏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过去有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向低位持续转变,一般都在5‰到8‰之间,而在2000年以前,我国藏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都在10‰以上。从经济增长变化来看,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整个藏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7年,我国全部藏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300多亿元,人均达到12000元,折合为1700美元。增长最快的是阿坝和迪庆,分别达到65.7%和27.72%。
  2.人口结构趋于合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称。藏区的人口结构变化逐步趋于合理,2007年,藏区人口的城乡结构为348万:758万,人口性别结构为561.14万:538.25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非常快,2000年以来的平均投资增长速度都在15%-20%之间。在工业比重上青海最高,达到51.6%,甘南和阿坝也都在40%以上。从就业结构来看,藏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仍然是比较集中农村的,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72%、8%和20%。
  3.人口素质普遍比较低下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吻合。到2007年,西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3.05年,青海省比较高,只有7.03年,甘南州只有6.01年,比较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4年。实际上,这个文化素质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协调的,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处在相对比较低的阶段,必然决定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和科学技术等也处在较低的水平。
  4.人口分布进入大变化时期,与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同步。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很快,就业结构随之变化,从而引起了人口分布的大变化。到2007年,在中国藏区的人口分布当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是青海省,达到41.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只低了3.6个百分点,西藏在38.5%,其他地方都在20%左右。2000年以后,藏区的工业发展很快,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青海和甘南高达42%。
  5.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但政府的经济实力仍然比较弱。从对藏区2000年到2007年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分析可以发现,藏区地方财政收入一般与中央财政收入的转移支付比例是1:4。为此,中央财政的各种形式的补贴就逐年增加起来。以青海省为例,从2000年到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由16.58亿元增加到50多亿元,财政总支出由68.26亿元增加到300多亿元,国家财政补贴由64.72亿元增加到25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所占财政支出的15%。
  6.城乡个人收入增加比较快,但是消费水平仍然不高。2000年,藏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西藏,有6448元,最低的是阿坝,是3221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青海,为9800元,最低的是甘南,只有6200元。从消费水平来看,2000年,人均消费最高的是青海省,是1941元,最低的是甘南,只有817元。2007年,人均消费最高的是西藏,有3540元,最低的仍然是甘南,只有1771元。与全国的平均比较,西藏差3000多元,甘南差4000多元。
  
  二、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调查发现,由于自然条件和国家战略的关系,藏区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业资源开发方式创新比较滞后,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现行的地方工业以小工业为主,没有集聚发展,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水电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电力产业没有形成;铁路和高速公路已经开通,但是工业等经济技术开发区没有形成;人口向城镇大量聚集,但是城镇发展速度比较慢;基础教育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还明显跟不上经济、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为此,建议藏区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选择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战略。
  1.集聚发展战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藏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短期内是不充分的,要同时实现各个地方的投资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按照发展极理论,集中投资要素,尽快促进条件和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的经济起飞。当前,对于集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发展极的选择。发展极既可以是某一个发展比较快的产业,也可以是发展条件和环境比较好的区域。根据我们的调查,我国目前藏区比较接近发展极的有城市经济,象西宁市、拉萨市、日喀则市等,可以优先发展城市经济;旅游经济,这在西藏、青海、阿坝、甘孜、甘南、迪庆等地都是重点发展产业,有了很好的基础;水电开发,水资源是中国藏区的资源优势之一,但是目前的开发严重不足;优势资源开发,象青海的钾盐、甘南的黄金、西藏的矿产等。
  二是发展极的操作。建议藏区地方政府,在决策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侧重于中长期发展战略,采取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发展要素、集中发展布局的战略做法。建议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即部分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转移性就业和定居;农业和牧业向条件好的地带集中,集聚农业发展要素,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主要向河谷地带和低海拔地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工业企业按照产业类别分别建立产业特色比较明显的开发区,逐步建立藏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发展极的培育。投资规模决定发展速度,不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要向优势产业或者主导产业倾斜;政府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调整手段,来促进和激励全社会的投资倾向,要灵活运用金融、财政、税收、管理等方式;由于藏区的实际条件的限制,在选择主导产业和发展极的时候,不能太多太烂,要少而精;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可以采取开采在西藏,加工在内地的途径和模式来进行,建立藏区与内地的工业链条。
  2.生态能战略。生态能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指利用自然的资源开发经济产业,但是同时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产业。藏区发展生态能产业的条件非常好。一是水电产业。西部藏民族地区的总的水资源量是8153亿立方米,有5亿多万千瓦的开发潜力,但是目前只有不到10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能力,已经开发的能力是资源能量的1/50。存量与能量严重不对称。要加快培育生态能产业,全力推进在建电站建设,力争新增水电装机容量。按照加快东部、开发南部、启动北部和协调运作的思路,力争使藏区的水电能力到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认真进行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二是生态农业。西部是我国的生态环境屏障,藏民族地区又是这个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区的水资源丰富,河谷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几十条河谷地带有数亿亩可开发土地资源。所以,藏区的农业发展战略要围绕生态农业来展开。建议采取的战略对策是:建设藏区河谷平原地带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农业、大棚农业、灌溉农业;50%以上的牧区要实行禁牧、轮牧,部分耕地要用来种植牧草,搞青储饲料基地;转变牧区的生产方式,草山放牧要与舍饲养殖结合起来,逐步转变到用舍饲养殖为主;大量种植高效益的农产品,特别是藏药。三是藏药产业。藏药是我国中草药的精华,国内外市场非常大,但是,目前开发很不够,种植面积只有500多万亩。要把藏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开发,迅速扩大藏药的种植面积,到2010年,使藏区的藏药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集中种植和发展特色藏药品种,迅速扩大产量;通过引进投资和企业的方法,大力发展藏药加工产业,创造出大量的藏药品牌;开发藏药的销售渠道,建立国内外市场销售体系,培养经营人才。
  3.大旅游战略。目前,我国藏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提升产业档次的阶段。基础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发展思路和战略已经成熟,但是,发展的总体状态仍然不是很理想。今后的发展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要按照国际标准设计旅游项目。在西藏、青海、阿坝等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色非常明显。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设计开发方案,建设许多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的旅游项目。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设计开发方案,按照一流要求进行建设。二是要通过企业运作解决投资来源。旅游业的投资非常大,主要要通过企业来运行投资问题,政府可以作为向导来开展服务工作。重点旅游景点可以采取拍卖经营权的方式来进行,经营权可以达到50至100年。三是要建立现代旅游管理机制。旅游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新形式,但是,目前的藏区旅游管理不是很统一,很规范。要建立现代旅游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快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还要根据旅游产业的特点,设计管理的模型,实施管理监督。四是要大力开发藏文化资源。我国藏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非常有特色和感染力。要在大旅游战略的框架内开发文化资源,将文化优势与旅游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
  4.人力资源战略。相对于内地而言,藏区的人力资源不是很丰富。但是,也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特别是在大量的内地人才向藏区流动的情况下,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一是继续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中央政府要继续重视和增加对藏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争取对藏民族地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政策;藏区的“两基”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和工作,在稳定目前水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提升发展层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作为今后藏区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增加学校数量,调整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为藏区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内地的藏族学校也要扩大招生规模。二是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事业。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按照“整合内外资源、强化普及应用、把握重点支撑、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农牧业、工业、社会事业三大领域,重点抓好“四大科技”、“五大科技专项”,实施“四大科技工程”,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围绕产业培育和资源开发,狠抓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自主创新,抓好应用型重点科研课题攻关。加强科技培训,开展科普工作,提高科技素质,实施专利战略,保护知识产权。三是努力增加就业总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重视和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城镇新增加的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零就业”家庭等的就业问题,要特别地关照。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解决好内地人才与藏区人才的融合问题。近年来内地劳动力和人才到藏区去的很多,目前在西藏自治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当中,内地的人才占多数。除人才外,一般劳动力向藏区的流动也很多,速度在加快。所以,要重视藏区人力资源与内地人力资源的协调、和睦、共处问题,既要用优惠政策吸引内地人才和人员,又要加快培养自己的人才。在工作条件和待遇方面尽量做到两方面比较接近。
  5.公共经济战略。一是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农牧区急需的公路、饮水、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水利设施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争取农牧区安全饮水工程项目,逐步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广实用方便的农机具,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二是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农牧民增产增收,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抓好州、县新农村试点工作,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建设。抓好农业普查、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工作,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增收示范工程”,稳定播面,优化品质,提高单产。抓好各项备耕工作,安排好种子、农药等农资的调剂调运,做好防灾抗灾的各种技术和物资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深化和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加大牲畜出栏力度,狠抓动物防疫、草原建设、畜禽改良。三是继续狠抓扶贫开发。坚持抓好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开发与生活救助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劳务扶贫、村道扶贫工程,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施新村扶贫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建设。抓好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力争使项目实施区的农牧民增收比较快,改善生活比较快。抓好特困农牧民生活救济和特困农牧民住房改造,坚持对口联系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制度,加快农牧民越温脱贫的步伐。对于地方病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该采取整体搬迁移民的方式解决。
  
  三、统筹解决好藏区的经济、人口和生态安全
  
  1.保证藏区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而且要稳定持续。二是保证粮食安全,自产粮食要有一定的比例保证,内地向藏区的粮食通道要顺畅,农业要素布局要做大的调整。三是工业资源开发要突出区域联合的战略导向,国家计划开采的矿产资源,原则上开采在藏区,冶炼和加工争取放在内地。四是提升贸易和口岸经济水平,我国藏区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地带,口岸贸易、口岸产业、口岸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成为主导战略。五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向国家申报项目,解决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认真做好援藏项目的衔接工作,用好援藏资金。
  2.保证藏区人口安全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一是树立科技人口观念。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建立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实施星火科技行动,继续推进光明工程,充分利用区内外科技资源,提高科研联合攻关能力。二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把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放到农牧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体系建设,加大卫生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确实加强妇幼卫生与保健工作。三是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高度重视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调整就业结构,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双下岗、双失业、单亲家庭等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五是促进人口流动。实施“非均衡”人口流动发展战略,人口集中布局,河谷地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引导农牧民新建住房向交通线集中,向城镇、农民新村和牧民定居点集中,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大量农牧区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六是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
  3.保证藏区协调发展环境安全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一是生态保护和恢复。继续抓好“天保”工程,完成规划的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任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环境影响、容量总量控制。二是生态功能区建设。启动“生态藏区”建设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全国首次土壤污染源调查工作。按照生态链条的原理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体系,努力开发生态性的产业和产品,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三是生态链条建设。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当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导经济形式,努力建设“三废”,加快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当中,要把调整农业结构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着力开展特色粮、果、菜、畜基地建设,为深加工提供有特色、上规模、品质好的原料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强、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藏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科学指导,统筹协调,促进藏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科学系统地指导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与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低效高耗,甚至是掠夺自然的粗放开发模式,把经济发展规范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量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2.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面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资力度,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优质青稞模式化栽培,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财政支农资金保持较高的稳定增幅。二是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继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牦牛、藏系绵羊为特色畜种的特色畜牧业,以药材种植、小杂粮、油菜籽和青稞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加大对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农区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的投资力度。三是要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扩大订单农业,深入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四是要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培养多元化致富能人,发展特色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城镇化进程。
  3.项目推进,产业突破,努力增强综合实力。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也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重点在农牧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农牧区人畜饮水、县际和农村公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司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快速扩张投资规模。建立健全项目库,精心编制项目书,完善招商网络,加快招商载体和招商队伍建设。创新招商引资考核办法,重点突出对投资总额、竣工投产项目和规模项目的考核。采取依靠国家、广纳社会资金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引进资金进行优势资源、公共服务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工农业项目建设。三是要立足特色资源,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整体提高农畜产品加工、绿色产品制造、藏医药品牌、民族手工业产业等方面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水平。
  4.推进改革,创新体制,增强发展的内部动力。一是以完善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继续深化农牧区改革。二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三是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四是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是要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扶持有市场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
  5.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继续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二是要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加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建设工程。四是要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管理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避免发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五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草场保护制度,从严从紧控制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建立牲畜集中育肥基地。六是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加强矿产开发资源储备。七是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2000-2007《中国统计年鉴》.
  [2]2000-2007藏区各地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
  [3]到藏区实地调查时由地方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提供的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研究所所长、教授)
其他文献
指令集模拟器(ISS)是研究新处理器架构必不可少的方法,研究基于AltiVec指令集建立SystemC模型,提出利用底层虚拟机技术来实现AltiVec ISS.实验表明,该模式比目前实现ISS的几种
西吉县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实验基地,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县之一。1980年在完成人工林、土壤、草场、农作物品种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采取专题调查与综
日前,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把治理中药饮片作为整顿药品市场、让百姓用上放心药的三项措施之一。同时公布了2004年药品抽查平均合格率为95%,而中药饮片的合格率则仅为80
水草丰美,风光旖旎的隆宝湖,是青海的一个著名湖泊,那里是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东南部的玉树县。  隆宝湖珍稀鸟类很多,尤其那里生活着一种在全球也极珍稀的高原鹤鸟——黑颈鹤,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高贵而美丽。    美丽的鸟生活在美丽的地方    青海的藏区总体来讲属于三大藏区之一的安多藏区,只有玉树例外,因为毗邻西藏和四川,与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地区和云南的迪庆地区共同构成康巴藏
我国是人参生产大国,也是销售和出口大国。人参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供药用,被列为上品,素有“国宝”之美誉。人参及人参产品已成为我国中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
一连几天,我如饥似渴、神情专注地读完了肖复华的新著《柴达木笔记》。书中的故事,有的让我掉泪,有的让我发笑,更让我勾起对柴达木的无尽思念。
目的:输尿管镜(URS)直视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采用URS对7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进行输尿管镜碎石和取石治疗
世界经济自2009年1月以来已进一步恶化,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远超人们想象,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间经济联系越发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在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中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产业活动的载体和基石,应该抓住时机开动脑筋,激发并增强企业的判断力、反应力、想象力和协调性,以谋取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的良方猛药。    一、金融危机对我
为了解决现有车载系统的数据传输量小、传输速度慢、实时性差等瓶颈问题,在ARM9开发平台的基础上,利用3G高速数据无线传输技术,同时结合GPS/GIS技术,建立一套可用于长途客车无线智能车载监控系统终端设计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系统终端硬件设计、软件设计、3G高速数据无线传输方案设计以及后台管理监控平台功能模块设计,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为无线智能车载监控系统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以便于提高车载监控系统的实
考虑纤维加固量、加固位置以及加载方式等影响因素,设计制作了10根纤维材料加固梁,研究混杂纤维(HFRP)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和加固效益.结果表明:HFRP加固梁不仅能提高碳纤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