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病患:口服庆大霉素,也要注意毒性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大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庆大霉素的主要给药方式,除静脉给药和肌内注射外,还有口服、灌肠、膀胱冲洗、外伤换药和雾化吸入等方式,其中静脉给药和肌内注射后,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血药浓度高,容易引起耳聋及肾毒性等副作用。那么,口服庆大霉素是否就很安全,可以放心使用呢?研究表明,口服庆大霉素也可能会发生耳聋及肾毒性,尤其是老幼病患者。
  肾毒性、耳毒性抗菌药物
  庆大霉素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由小单胞菌产生的多组分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治疗窗窄,易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肾毒性发生率高达10%~20%,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以及肾小管坏死等,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低磷、低钙、低钾等。
  庆大霉素还是“耳毒性抗菌药物”中的一员,如果使用过量,疗程过长,便会在内耳蓄积,最终伤害听神经末梢。如果受损部位是耳前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眩晕、步态蹒跚;若受损部位是耳蜗,则会发生耳鸣、耳聋等症。由于此药主要靠肾脏排泄,若肾功能不好,药物将更难以排出,因此,更易导致耳聋。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庆大霉素的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庆大霉素的临床使用,但由于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仍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口服并不安全
  庆大霉素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和灌肠两种形式,既往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疾病。其中,口服给药的适应证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腹泻,灌肠给药则主要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净化,以及不完全肠梗阻患者肠道术前的清洁准备工作。两种给药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除了庆大霉素能有效覆盖肠道菌群外,还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庆大霉素分子极性大,应用后肠道局部浓度高,并且口服后在肠道功能正常时吸收较差,约为2%。所以,曾经普遍认为口服庆大霉素是安全的。
  其实,庆大霉素口服后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时有发表,主要表现为肾衰竭、耳毒性(尤多见于幼儿)等。研究证明,肠道正常状态下口服庆大霉素,尿中可出现2%庆大霉素,但在急性胃肠炎时口服庆大霉素,尿中药物可增加至10%,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概率大大增加。分析造成庆大霉素吸收增加的原因,可能有:①肾小球重吸收增加:急性肠炎可以造成体内大量水分、电解质丢失,同时如患者液体补充不足即可以造成低血容量,反馈性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从而增加药物在肾脏的蓄积;②急性肠炎损伤了肠道黏膜,导致吸收增加;③不完全肠梗阻延长了庆大霉素在肠内的驻留时间,导致吸收增加;④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脏器功能的持续性衰退,造成药物排泄能力降低,继而导致不良反应。
  老幼病患更危险
  鉴于已知口服庆大霉素可能造成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患者口服庆大霉素时,需关注其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发现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耳聋的另一个致病机制是以线粒体基因突变为基础的“遗传性药物性耳聋”。 研究发现,当线粒体基因第1494和1555位点存在突变时,携带该突变基因的个体对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极其敏感,甚至会“一针致聋”。如果有这种基因突变的人群,即使口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其耳毒性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临床证实,肾脏有疾病的人群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果必须使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在用药前可常规行耳聋基因诊断,排除携带有线粒体1494和1555位点突变可能,而一旦被证实携带有突变的基因,一定要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老年人、儿童则应根据年龄应用合适剂量,不能过量或过长时间口服庆大霉素。
  口服庆大霉素治“胃病”,疗效有限,副作用增加
  在医院门诊,常会碰到要求使用庆大霉素针剂或片剂口服治疗胃病的患者。事实上,这种疗法虽然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并非十分理想。引起胃窦炎和溃疡加重及复发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栖居于胃高度酸性环境中的黏液凝胶层下面,庆大霉素用于口服时,消化道只吸收1%~3%,这个浓度不仅不足以杀灭幽门螺杆菌,还可能导致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
其他文献
生活实例  张女士从半年前开始,手臂和腿上无缘无故出现“乌青”,且常“此起彼伏”,同事打趣她:“你是否遭遇了家庭暴力?”张女士以为是不小心碰的,一笑了之。但渐渐地,她身上的“乌青”越来越多,且伴有牙龈出血、鼻腔出血和月经量多。张女士这时不敢再马虎了,立即去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血小板数量减少,被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悄然出现的“乌青”  皮肤“乌青”通常是在跌打损伤后出现的,若并
专家简介  史仁杰 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委,中国中医高教肛肠分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肛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环状混合痔、高位复杂性肛瘘、慢性结肠炎、便秘、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到底有没有“宿便”  “宿便”不是医学名词,在国内外医学教材
生活实例:患前列腺炎,房事受困扰  王女士丈夫今年38岁,患慢性前列腺炎多年,表现为尿频、排尿淋漓不净、小腹胀和会阴部隐痛等症状。断断续续接受过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他们听人说,得了此病后不能性生活,否则前列腺充血会越发明显,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王女士本人也有所顾虑:既然是炎症,岂不是细菌在“肇事”?性生活的话,细菌难免要趁机侵入女方生殖道。所以,自从丈夫得病以来,很自然停止了房事。这件事给他们造成了
最近女儿班级有同学患麻疹,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被传染。孩子小时候打过麻疹疫苗,还会不会被传染?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麻疹等传染病?  湖北 王女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没患过麻疹且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群易感。麻疹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易感者密切接触麻疹患者后感染率高达90%,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该病的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乳腺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已为大多数人熟知。但是,“癌中之王”胰腺癌也有家族聚集性,许多人就不知道了。在临床上,根据遗传背景,胰腺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族聚集性,一种是散发性。  最近,有一位患者因CT发现胰体尾占位来我院就诊,在详细询问病史后,我们发现,患者有3个兄弟、3个姐妹,大哥患胰腺癌已经去世。考虑他们可能存在胰腺癌家族聚集性,我们建议他的兄弟姐妹做胰腺薄层CT检查。结
形成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乳腺癌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大众医学》2017年3月刊邀请专家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同时,很多读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本刊从中选出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专家予以解答。  专家简介  郑莹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防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常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病等生理功能。缺硒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如甲状腺功能紊乱、生殖功能障碍、情绪失调和心血管疾病等。其中,硒摄取量不足,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显著提高。在美国、芬兰等地,调查发现,含硒较丰富地带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在我国,临床证实,缺硒可能导致克山病(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等心血管疾病发生。  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
消化性溃疡里的上下铺“兄弟”  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自我消化”而造成的溃疡,损伤深度已超过黏膜肌层,比“糜烂”更深。消化性溃疡最常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胃在上,十二指肠在下,两者就像同处一室的上下铺“兄弟”。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失衡的结果。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伤的侵袭因素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乙醇等。
“发福”原因何其多  肥胖形成的原因是长期膳食热量摄入超过热量消耗,剩余能量以中性脂肪的形式蓄积在脂肪组织内。与儿童和青少年人不同,中年人发福主要与代谢减慢、缺乏锻炼和女性更年期内分泌改变等因素有关。  ·基础代谢减慢人到中年之后,全身器官的代谢进入_个相对放缓的时期,40~50岁中年人的基础代谢率可能只有年轻时的八九成。如果不适当控制膳食热量摄入,多余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囤积在体内造成肥胖。  
很多人都知道,植入冠脉支架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30多年来,冠脉支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裸支架到药物涂层支架、再到可吸收支架”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从无到有”  1977年,Gruentzig医生成功地采用球囊导管为一位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狭窄的患者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脉成形术(即PTCA手术),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从此以后,许多原本需要开胸进行冠脉搭桥手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