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创始人:黑客罗宾汉政府眼中钉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于是,7月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在1971年,参与研究越战报告的专家丹尼尔·艾斯伯格将一批“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震惊全世界。这一泄密事件最终导致美国停止越战以及尼克松总统的蒙羞辞职。艾斯伯格也因此成了“反战英雄”,并被称为“最危险的美国人”。
  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公布9万份美国军方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再次轰动世界。这次泄密事件会不会成为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会不会像丹尼尔·艾斯伯格一样成为“最危险的美国人”?
  “维基解密”以这种让人惊骇的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谁创立了“维基解密”?它如何运作?如何在强权的掌控之外生存?
  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是朱利安·阿桑奇。
  
  童年在不停搬家中度过
  
  阿桑奇这个名字据说是来自“阿桑”,或“桑先生”,是一位中国移民的名字,十八世纪初,曾在靠近澳大利亚海岸的星期四岛上定居过。其后裔后来搬到了澳大利亚本土。为了寻找耕地,19世纪中叶,阿桑奇母亲的祖先从苏格兰和爱尔兰来到澳大利亚。阿桑奇半开玩笑地说,他怀疑自己的流浪倾向来自家族遗传。
  阿桑奇于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市。但更确切地说,他出生在一个不断搬迁的混乱家境当中。满周岁后不久,他的母亲(本文中化名克莱尔)与一位戏剧导演结婚,两人合作了一些小制作。他们经常搬家。
  阿桑奇8岁时,克莱尔离开了她的丈夫,开始和一位音乐家交往,并-和他生下了一个男孩。据她说,那位音乐家后来变得十分暴虐,于是他们就分开了。随后,阿桑奇同母异父弟弟的抚养权之争爆发了。克莱尔感觉到威胁,害怕那位音乐家夺走她的儿子,于是阿桑奇从11岁到16岁期间,就跟着她东躲西藏。到阿桑奇14岁的时候,这家人已经搬家37次;这使得他无法接受到连贯的教育。
  逃亡中,克莱尔曾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的对面租了间房子。阿桑奇常到那家店里的一台“科莫多尔64”型电脑上编程。后来克莱尔搬到一个更便宜的地方,省下钱来为他买下了那台电脑。阿桑奇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破解常用的应用程序,并且在程序中发现了开发人员当初留下的隐藏信息。
  
  成为超级黑客被政府判罪
  
  16岁时,阿桑奇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从此他的计算机被转化成一个门户。当时是1987年,互联网站还不存在。但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系统已经有了充分联接,形成了一个隐秘的电子领域,正好可以供好奇而技术精湛的青少年肆意驰骋。阿桑奇自称“门达克斯”,这个名字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的“高尚的伪装”。他逐渐有了一定声誉,被称为“能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阿桑奇同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叫“跨国颠覆”的小组,他们曾闯入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属于国防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宴验室的网络。
  “跨国颠覆”的成员们意识到政府对他们的活动感兴趣,这一认识令探索数字空间变得更为刺激。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已对这一小组人展开了调查,称为“天气行动”。而这些黑客在设法监视着调查的进展。
  《地下》一书这样描述阿桑奇对有可能被捕的担心:“门达克斯总是梦到警察突击搜查。他曾梦到过在鹅卵石车道上的脚步声,梦到过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憧憧身影。梦到过凌晨五点,踢开他家后门冲进来的持枪特警。他陷入了一种糟糕的状态,警察上门时,他把自己的电话接到音响上,一直听电话的忙音。当晚11点半,警察肯·戴伊敲开了他的房门,并跟他说:‘我想你已在等着我来了吧’。”
  阿桑奇被控31项与黑窖有关的犯罪行为。政府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把阿桑奇和其他“跨国颠覆”分子的案件提交给法庭。阿桑奇深信,只是“参观一下”的黑客行为属于没有受害者的犯罪,他打算反击针对自己的指控。但小组其他成员却决定与政府合作。最终,他对25项指控认罪,其他6项指控被撤销。阿桑奇受到的惟一惩罚,是支付给澳大剥亚政府一小笔赔偿金。
  
  思想蜕变催生“维基解密”
  
  此后,阿桑奇做着好几份工作,他甚至当计算机安全顾问来挣钱。还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他原以为试图解开宇宙的秘密规律,会给自己带来智力刺激和黑窖冲动。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逐渐意识到,人类最关键的斗争是个体与机构之争。阿桑奇认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线路被破坏,那些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便注定会缩小,而当这种交流趋近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瓦解。泄密是信息战的一个工具。
  这些想法不久便催生出了“维基解密”网站。2006年期间,阿桑奇把自己关在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始了工作。他在厨房里放了一张床,以提供食宿作为交换,邀请经过校园的背包客们帮忙建网站。
  按目前的运作方式,该网站主要设在瑞典一家名为PRQ.se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空间上,这家提供商能够承受法律部门的压力和网络攻击,并坚决保护其客户的匿名性。阿桑奇说,提交的资料会首先被送到PRQ上面的网站,然后被传到比利时的“维基解密”服务器,然后再传到“另一个在法律方面比较友善的国家’:在那里它们将从“终端机”上被删除,并储存到其他地方。这些机器由一些极端保密的工程师们在维护着,这些人是“维基解密”的资深骨干。即使阿桑奇和其他“维基解密”的公开成员也“无法接触到系统中的某些部允这既是保护他们,也是保护我们的一项措施”。这整条渠道以及通过它所传输的资料都是加密的。此外,“维基解密”的计算机每时每刻都在这些通道上传送着数十万份假文档,来掩护那些真正的文阵。
  
  “维基解密”解了哪些密
  
  日前,美国知名泄密网站“维基解密”披露了9万多份美军机密文件,众多鲜为人知的阿富汗战争内幕随之曝光,一时间,“维基解密”网站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为此,媒体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1、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维基解密”网页上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这段视频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外界纷纷指责美军的暴行。但美国军方却拒绝对开枪士兵进行惩处。
  
  2、关塔那麻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而这“特别奖励”就是一卷手纸。
  
  3、气候学家擅自改数据
  去年,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解密”网站上。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 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4、佩林私人邮件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邮件账户曾被黑客窃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5、50万条“9·11”短信
  去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们公布这些短信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9·11”事件发生当天的情形。
  
  解密实录——“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轰动全球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格里提斯加塔街上,有一幢白色的百年老屋。3月30日上午,一位身材高大的澳大利亚男子登门来租这所房子,此人的名字叫朱利安阿桑奇,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其他几个人。“我们都是记者,”他对房子的主人说,“我们是到这里来报道火山的。”但是,等主人一离开,阿桑奇便迅速拉上了窗帘,并且立下规定,不管白天和黑夜,窗帘都不能打开。在他看来,这所房子现在就是一个作战室,大家把它称为“地堡”。在四面白墙、没什么装饰的起居室里,架起了六台电脑。大家按照阿桑奇的指挥,昼夜不停地开始工作。他们的目标是“B项目”,这是阿桑奇起的代号,指的是于2007年在伊拉克拍摄的一段38分钟视频。这段视频记录了美国士兵杀死至少18个人的场面,其中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它后来成为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但在当时,它仍然还只是一个被严格保守的军事秘密。
  B项目是一个惊人的作品,阿桑奇希望将其发表之后,能引发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的全球辩论。他计划在4月5日,到位于华盛顿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向一群记者推出这段录像。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与“维基解密”组织的其他成员分析原始视频,并把它编辑成一个较短的影片,还要建好一个独立的网站来发布它,然后发动一波媒体造势,并整理好与录像配套的文件——所有这一切都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
  阿桑奇坐在“地堡”里的一个小木桌前,看上去已经精疲力竭。他弯着瘦高的身子俯在两台电脑前。其中一台在上网,另一台则没有连上互联网,因为它里面满是机密的军事文件。作为一个网络安全分析师,他对计算机的脆弱性十分在意,并经常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被监听。
  阿桑奇的对面坐着罗普宫格里普,一位荷兰的融进分子、黑客兼商人。宫格里普成为B项目非正式的经理和财务主管,向“维基解密”投入了约一万欧元的资助。
  下午3点左右,一位名为贝吉妲约斯多蒂尔的冰岛国会议员走了进来。她一边打开自己的电脑,一边问阿桑奇打算怎么分配B项目的工作。按计划将会有更多的冰岛激进分子到达这里,最终有6人把时间花在了这段视频上面,还有大约同样数目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基解密”志愿者们也参与了进来。阿桑奇建议派人去和谷歌联系,以确保、YouTube将会允许其在上面发布这段视频。
  到了大约晚上6点钟,阿桑奇从桌边的位置上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个装着B项目的硬盘。那段由阿帕奇直升机上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记录了士兵们在增兵计划开始后不久,在巴格达东部执行的一次任务。
  在场的人们都聚拢到电脑前观看。粗糙的黑白画面显示,来自第八骑兵团的阿帕奇机组人员和另一架直升机相伴盘旋在巴格达上空。在一个广角画面里,建筑物和棕榈树以及被遗弃的街道混杂在一起。现场传出一段段短促的静电噪音,无线电嘀嗒声,以及兴致勃勃的战场联络。两名士兵正在交谈。这段录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令人毛骨悚然,部分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之间的对话远远超出了日常语言的界限。“放开了干,一旦你瞄上了他们,只管打他们个屁滚尿流,”其中一个说。阿帕奇的机组成员飞到了大约12名男人的上方,那些人从与美军大约一条街之隔的街道上漫步而来。机组报告说其中五六名男子装备有AK-47突击步枪:当阿帕奇进入攻击位置时,机组人员看到了混在那些人里面的路透社记者,把记者所带的长焦镜头照相机误认为是火箭筒。阿帕奇直升机对这群人开火二十五秒钟,几乎所有的人都当场毙命。
  第二部分紧接着前面这段。当直升机仍在屠杀现场的上空盘旋时。机组人员发现一个受伤的幸存者在地上挣扎。该名男子明显手无寸铁。突然,一辆面包车开进视野,三名空手的男子下来去搭救受伤的那个人。“我们发现有人来到现场,看起来可能,嗯,是去收集尸体和武器,”阿帕奇这样报告说,尽管那些男子只是在帮助一个幸存者,并没有去收集武器。于是阿帕奇开火了,打死了那三名男子和他们试图抢救的那个伤员,并打伤了坐在车中前排座位上的两名幼童。
  在第三部分里,直升机机组人员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官报告说,至少有6名武装分子已经进入了一座尚未完工的楼中。这座楼位于人口稠密的市区里。那些武装人员中可能有的是刚刚撤离与美军交火的现场,但情况还不清楚。机组请求允许攻击这座楼,他们说它看起来像是座废弃建筑。“我们可以给它来上一颗导弹,”阿帕奇里的一位士兵建议道。这个请求很快被批准了。不久后,两名不带武器的人进入此楼。虽然士兵们见到了他们,但还是发起了攻击3枚地狱火导弹摧毁了楼房,路人也被废墟的烟尘所吞没。对于B项目,阿桑奇想把原始录像编辑成一部短片,作为评论的载体。有一阵子,他想把这个短片叫做《请求交战》,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更有力的标题《谋杀无辜》。
  那段视频的原始形式就像是一个拼图,是没有上下文的一个个证据片段。阿桑奇想与在袭击中丧生的伊拉克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媒体对他们有所关注,并顺便收集更多的信息。
  到了周末,逐帧的画面检查已接近完成。
  编辑后的影片有侣分钟长,片首有一段乔治奥威尔语录:“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让谎言听上去像真理,使谋杀变得合理,还能把无形的风说得像是坚固的实体。”然后它给出了被打死的那两位记者的有关信息,以及官方对这次攻击所做的回应。
  4月3日深夜,就在所有工作都必须完成之前不久,去了巴格达的记者给阿桑奇发来电子邮件:他们找到了那两名当年坐在车里的孩子。他们就住离出事地点一条街之外的地方,当天早晨他们的父亲正开车送他们去上学。“他们说,还记得那次轰炸,当时感到很疼,然后就失去了知觉。”记者还找到了被地狱火导弹炸毁的那座楼的主人,那人说他家一直生活在那里面,有7名居民死于那次袭击之中。那位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英语老师,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消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是否应该在全国新闻俱乐部的发布会上使用,还是暂时先不透露它更好?如果军方以地狱火攻击事件中没有任何平民伤亡为借口进行开脱,那么到时候“维基解密”就可以通过发布这个信息做出反击,算是打一个埋伏。
  4月4日早上10点半,宫格里普拉开窗帘,“地堡”里一下子充满了阳光。他穿着刚洗熨过的长袖T恤和黑色裤子,努力督促着大家按进度完成工作。收尾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阿桑奇笔直地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键盘。
  他需要清理文件,以确保它们不包含可以被用来追查出出处的数码踪迹。阿桑奇正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掉这些踪迹。
  宫格里普把阿桑奇的一些东西胡乱塞进一个包里。他跟房主处理好账单。盘子被洗干净。家具被放回原位。所有人挤进一辆小车,转眼之间,那所老房子便恢复了空寂。
其他文献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如今广为人知的身份更多是商人,而非老师。然而,坐拥数十亿身家的俞敏洪却一直没放下自己“俞老师”的称呼和梦想。继新东方之后,他开始策划重新拾起自己的办学梦——办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民办大学,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一流的大学教育。    “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    2006年9月7日,俞敏洪在纽约证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新东方作为中国首家教育概念股受热捧,股价上涨强劲。而持
期刊
从韩国总统李明博上台以后,朝韩两个冤家的梁子越结越深,朝鲜花招百出,把韩国玩得团团转。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毕竟是应付过韩国三位总统的人,而且他深居简出,神秘得不行,想摸出他的道道确实不容易。    泄洪还是泄愤,这是个问题    7月18目,朝鲜通知韩国,如果强降雨天气持续,临津江水库可能放水泄洪。泄洪还是泄愤,这是个问题。自从朝鲜1986年开始修建金刚山大坝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
期刊
“1994.7.7”,这几个再普通不过的数字,是金日成留给人间的最后绝笔……  在朝鲜开城板门店,我见到一个特殊的纪念碑。这纪念碑不是高耸的,而是横放的长方形。纪念碑上是一行我看不懂的朝文手书,在手书下方写着一行阿拉伯数字:“1994.7.7”。  经B小姐解释才明白,那行朝文手书是金日成的签名。  原来,这是他的绝笔。  金日成是突然死亡的。在他病故前夕,还在审阅一份关于与韩国进行统一会谈的文件
期刊
           
期刊
当你为他人端去一碗汤,从热到温的距离能有多远?超不过百米,也近不过半米。95集新版《三国》中,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万众瞩目。他与同为演员的妻子蒋勤勤夫妻恩爱,对父母双亲也至情至孝,婚后曾将双方父母迎进家门共同生活,没想到从此这个超级大家庭却充满了矛盾。但最终,他们用时下流行的“一碗汤的距离”化解了隔阂。  2006年1月,陈建斌与蒋勤勤在北京低调登记结婚。为了尽孝,他们特意购买了一套复式楼,将双方的
期刊
作为一个男生,他过于乖巧,在过去的24年中,他不曾有过任何疯狂的举动。他一直是那样安静……然而,在这个炎炎夏日,魏晨这个阳光的男孩内心里的躁动再也无法遏制,暗伏的叛逆期如同小宇宙般迸发出来。    墨镜 胸肌 翻开的衣领    安静的人总习惯于层层包裹,以隔离令他羞涩的东西。如果一个明星总是腼腆地冲你微笑,如果他总是露出一副脱不去的学生气质,甚至保守的着装也是一成不变,估计你会嘀咕:这个^在娱乐圈
期刊
“七年之痒”、“选秀将死”,这几乎是今年提及快男、花儿朵朵等歌唱类选秀时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短语。遥想前几年,作为粉丝的你平日肯定会呼天抢地狂拉亲友短信投票,作为观众的你每逢比赛日也免不了被大煽其情大洒狗血,那时选秀是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谁不看谁就out了,而到了今年,你多半是漠然路过,很可能决赛都完了还不知道选手有谁。鲁迅曾云,作家的寂寞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入毫无反应”,电视节目也一样,最怕
期刊
向全世界展示全新的“中国形象”,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好事,不过以50多位华人明星集体亮相共同诠释“中国形象”,却引来不同的声音。其中最大的分歧便是。谁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  “李小龙、成龙,中国人都会功夫。”  “穿长袍子留长胡子的老头儿。”  “和邪恶的龙一伙儿……”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上一些外国网友提到中国时的反应。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提到中国,
期刊
每一个天涯ID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双窥私的眼睛,再加上门槛低,不需要对专业有太多了解,只要有料可爆,任何人都可以开八。天涯火爆的帖子常以“818”作为开头,这个原本没有实际含义的数字组合,如今已经成为天涯的代表性标志。  天涯有很多热帖,热到全国各大网站和报刊杂志争相转载,这里也潜伏了很多娱记、明星、经纪公司、电视台等媒体,还有很多走火入魔的“粉”和丧心病狂的“黑”。  在这个号称“人际关系的社区”
期刊
爱他,就把他送到剧组,因为那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恨他,也把他送到剧组,因为那里是一个摧残人的地方。  作为演员,一年光景中的大部分时间很可能都要在剧组度过。不少演员是在剧组里把恋爱谈了在杀青与开机间隙把婚结了把娃生了,然后又奔赴剧组。殊不知,小小的剧组却是一个被压缩的社会。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演员们将遭遇来自生理、心理两大领域的问题,吃喝拉撒睡还是最浅层次的,更深的是人际关系的微妙……    吃喝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