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过程思想述评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现代德育理论的角度,评述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结论:孔子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思想品德,旨在塑造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或完美人性,也就是“君子”。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君子”的过程。
  关键词:孔子 德育过程 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40-01
  德育问题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德育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历久弥新,发人深省,值得研究。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孔子评价学生总是把品德放在首位,认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孔子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智力也不会得到良好发展。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 君子,属于“道德型人格”,而非“智力型人格”。他主张“以德教民”,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的重德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按照现代德育理论,德育过程历经四个阶段,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按此思路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述评如下。
  1 道德认识阶段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论语·子罕),“知”是树立道德信念的前提;“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知”也是道德行为的前提。
  首先,孔子很重视揭示道德概念的内涵。在《论语》中,孔子总是不厌其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阐明“仁”和“礼”两个核心概念,据统计,《论语》中出现“仁”字105条,“礼”字74条。其解释因人因时而制宜。
  其次,孔子重视明确道德判断。其主要方式是评价,即通过对人、事、物进行道德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比如,《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著名的师生辩论。宰我问:“三年之丧,斯期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一年足够,并给出逻辑严密的论证。孔子并不在此处与宰我辩论,而是将焦点转移至伦理规范。他不但棒喝宰我,“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而且在别的学生面前批评宰我“不仁”:“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经常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对形成他们的道德认知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三,孔子重视建构系统。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八俏)。孔子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由“仁”贯穿起来的理论系统。思想一贯、知行一贯、生死一贯、天人一贯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在人的身上。孔子用“仁”的概念使实际人生有一个目标、方向,最后达成应有的目的,即天命。
  2 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现象是非、善恶、美丑的情绪体验。
  任何道德品质都含有认知和情感的成分。只有认识而没有情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品质。孔子的“仁”,既要求学生懂得“爱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怀有“爱人”的情感。有情有理,才算真正做到了“仁”。关于“仁”的情感因素,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不忧”便是情感。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因此,“仁”同时,包含着“爱”与“恨”两种情感。
  孔子提倡通过“诗、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把诗、礼、乐并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诗”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乐”可以使他们完成这方面的修养。
  3 道德意志阶段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的主观努力。
  道德品质不仅包含认知和情感因素,同时还包含意志因素。“仁”的内涵除了“爱人”,还有“克己复礼”,既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不正当的情感、欲望和行为。关于道德意志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三個概念:即志、信、恒。
  “志”指决心。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就是道德意志中的道德动机,只有动机纯正、志向高尚才不会迷失方向。
  “信”指信心、信念。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认为实行“仁”必须有充足的信心。还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主张在信心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志士仁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恒”就是恒心。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意思是一个有恒的人,他一定会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善人”。孔子的志、信、恒相当于道德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
  4 道德行为阶段
  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的行为。它是道德教育的归宿。
  首先,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反对讲假话、大话、空话,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在评价学生道德品质时,孔子建议“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其次,孔子要求学生正视错误。他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是愿不愿意改正。如果愿改,就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不愿改,那就是,“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论语·卫公灵)。他要求勇于改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他十分赞赏子路“闻过则喜”的态度。他认为君子是知过必改,只有小人文过饰非。再次,孔子要求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与朋辈交往要“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他告诫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最后,孔子经常鼓励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反问学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纵观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我们发现:孔子试图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思想品德,进而塑造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或完美人性。从这个角度讲,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君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傅佩荣.细说论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朱永新.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正】 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生料质量控制系统占据工艺设备的主要部分,包括预均化堆场、生料磨配料、均化库等。在保证生料质量的条件下,如何简化工艺,降低投资,缩小占地面积
摘要:为了彰显中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及其创新。本文以中职院校机电专业为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与完善,并对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中职院校机电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进行
有机聚合物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三乙醇胺,磷酸三丁酯在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应用,可改变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比如强度。
Shanghai Atlas is a comprehensive city atlas. Its contents present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Shanghai in all aspects. This atlas is divided into four map ser
病理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学质量有待提升。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探索基于鱼骨图的PBL教学法,用真实病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围绕
近日,由省教育厅、海口市教育局、万宁市教育局、临高县教育局指导,海南省爱乐合唱团、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举办,海南华侨中学协办的第四届“童声飞扬”乡村童声合唱音乐会在海南
摘 要:示范动作是指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动作细节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动作的一种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直观视觉表象,留下优美且具有感染力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迫不及待做动作的欲望。本文根据体操特点结合其他教学方法,针对示范在体操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进行阐述,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体操动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示范动作 体操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一直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于OpenFlow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探讨,首先从OpenFlow技术进行概述,探讨了基于OpenFlow框架下计
冀东二线ABB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的特点是把大部分编程工作固定下来,需要变动的地方留作现场接口,形成一种规范的控制模式,从而实现程序设计的自动化,就会带来许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