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杏儿红了。
早晨还没有起床,80多岁的老母亲就从乡下打来电话:家里的杏儿红了,熟了,赶紧回家吃杏儿来吧……
故乡的红杏哟,红红的,黄黄的,水灵灵,甜滋滋,果汁满口,想起来嘴里的口水就止不住的流出来,回家吃杏的冲动不禁涌上心头。
挈妇将雏,驱车出市区,上高速,奔县道,下村路,一个多小时,就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老妈在村口已经等待多时了,忙下车,把母亲扶进车里。
还没进村,杏儿的香气就浸入心脾,恨不得一下爬到杏树上,享受红杏的清香和甘甜……
家乡紧靠青龙河,青龙河在村前奔流而下,划出了一个大大的“S”形,河水常年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扇,土肥水美,除了交通不便外,真是个典型的“鱼米之乡”;村里的缓山缓坡面积很大,极适宜杏树生长,多年来,勤劳的父老乡亲们在沟沟叉叉,坡坡岭岭,门前院落,栽种了大量的杏树,走进村子,犹如置身于杏林之中,三月,杏花盛开,村里仿佛是杏花的世界,粉红的杏花,令人流连忘返;四月,穿梭于杏林中间,垂手摘几颗青杏放在嘴里,哇,酸酸的,涩涩的,真有“尝梅止渴”的感觉。
五月中旬,家家户户,山峁沟畔,杏儿红了,熟了,这时的杏儿,有通红的,有金黄色点缀着淡红色的,还有青白色的,品种好多,各具特色,杏儿个儿大,水灵,汁儿多,吃一口,满口的果汁,流入腹内,通体舒服。
杏儿熟了,这个时候是村里最热闹的季节,今天尝完大婶家的杏儿,明天大爷家的杏儿熟了,后天大妈家的杏儿也红了,远方的客人来了,家家户户招待客人最好的水果肯定是杏儿,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几乎“偷遍”全村的杏儿,我们专门爬到每家杏树的最顶部,拣最大、最红的杏儿摘,而大人们对此却视而不见,反正村里到处都是杏树,杏儿有的是,随便摘,总比烂在树上好,村里老人说,“吃遍百家杏儿,活着真带劲儿”。
我家的院子很大,院子里有两颗高大的杏树,粗大的树干两个大人合起手都围不过来,枝叶繁茂,几乎把整个院子都覆盖了,刚刚记事那阵儿,我家的杏树就那么大,那么壮,老爸告诉我,这两颗杏树是经太爷的手栽种的,经历了多年风雨,依然茁壮,我家的杏儿在每年都是全村第一个成熟,当杏儿红了,杏儿熟了的时候,红杏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一伸手就能摘到香甜水灵的红杏,这个时候,我家热闹极了,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我家的院子里,对树上的杏儿议论纷纷,说着说着就和往年比较,产量呀、水分呀、质量呀如何如何等等,俨然都是杏儿的行家。老妈这时是最忙碌的,她把凳子从屋里拿出来,让长辈坐在院子中央,然后喊哥哥拿个的大水瓢,上树摘上满满一大瓢红杏,让老人们吃个够,此时,幸福和欢笑写在老人们的脸上,果汁丰富的杏儿吃在嘴里,甜在老人们的心头,边吃老人们还评头品足,哪个甜,哪个微酸,吃的那是有滋有味;一些小媳妇、半大姑娘和小伙子们直接爬到树上,骑在树枝上,专拣最红最大的杏儿摘,吃个“杏儿饱”后,还把衣兜装满拿回家去。那个时代,杏儿是不允许卖的,拿市场上去卖,公社知道后,很可能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干脆,家家户户的杏儿就自产自吃,当我家杏儿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村里各家的杏儿也都红了,熟了,于是,家家院子里都坐满了人,到处都是吃杏儿的场面,由于杏多人少,成熟晚的杏儿几乎都烂在院子的地上!
古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我的家乡,由于杏树多,“红杏出墙”绝对是一道风景,村里人绝大多数都把杏树栽种在院子里,杏树的枝杈延伸很长,可不是墙能挡住的,走在村道上,随手就能摘到从院子里“出墙”的红杏儿。
邻居大婶家的后院与我家后院只有一墙之隔,有两棵老杏树,遮天蔽日,杏树枝杈一半伸到我家的后院里,杏儿成熟的时候,微风吹过,我家后院里的地上每天都一层的红杏儿,我们就去拣。大婶家的小二儿比我小一岁,一天早晨,我们在各家的后院里拣杏儿,突然,他把头伸到我家墙内,冲我说:不许你拣我家的杏儿;我也不服弱:在我家后院拣杏儿关你什么事儿?他回嘴道:那是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儿;我也反击他:你家杏树还伸到我家院子里呢,明天我都把这些树枝给砍了,杏儿落到我家后院,就是我家的。就在我们争吵不分高下时,大婶和妈妈闻听后几乎同时从家里跑了出来,大婶打了小二儿的屁股,妈妈也打我几巴掌,就在这时大婶教训小二儿说道,咱们都是一家人,杏儿也是一家的!这么多杏儿你们随便吃,什么你家我家的!多年过去了,每年杏儿熟的时候从城里回家,见到当年的小二儿,到如今都40大几人了,说起小时候为拣杏儿打闹的事儿来,亲切而又难忘。
杏儿红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最淘气、最恶作剧、最快乐的时候。村里每家的杏树我们都爬过,家家的杏儿我们都吃个饱,唯独李伍大爷家的杏儿我们需要“偷”才能吃到嘴里,我记事的时候,李伍大爷就50多岁了,他家前后院的两颗大杏树是他的宝贝和生命,因为村里家家户户的杏儿都是苦杏核的,只有他家的杏儿是甜核的,吃了杏儿再吃甜杏仁儿真可谓一举双得,但是大爷看的紧,为了防我们这些淘气鬼“偷”杏儿,他把前院墙和后院墙都架上了带刺儿的葛针,爬上院墙,必挨扎无疑,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为了对付大爷,专门成立了两个“小分队”,我带一队,小二儿带一队,每个队都拿着一根粗粗的松木棒子,我们队在大爷家的前院,用木棒把架在墙上的葛针捅掉,然后几个小伙伴爬到墙上去,先把大爷的视线吸引过来,我们不停的在墙上做着想冲到杏树前的动作,大爷口里“骂”我们,然后蹒跚地跑到墙边喊我们下去,爬墙危险;见我们不下去,也不打我们,无奈的说,我的孩子们,爷爷家的杏儿还没熟透呢!等熟透了不用偷爷爷也能让你们吃到,而我们对大爷的话是充耳不闻,继续“骚扰”。而此时,小二儿带领的另一个小分队,已经越过后院墙,爬到大爷家的杏树上,正在拼命的吃杏儿呢,吃饱后,每个人把长衫掖在裤子里,胸前胸后装上满满的杏儿飞快的逃出后院,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也不和大爷“僵持”了,径直跑到青龙河边,和小二儿带领的队伍汇合。我们两个小分队坐在沙滩上,围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小二儿分队伙伴们“偷来”的杏儿,吃完杏儿再用石头砸开杏核,把甜甜的杏仁儿吃掉,虽过去多年,但那个场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当李伍大爷家的杏儿熟透的时候,大爷就在全村高喊:我家的甜杏核杏儿熟了,快来我家吃甜杏核杏儿吧。不一会,全村的人都来到大爷家,前院后院站满了人,有的爬到树上吃,有的在院子里吃,吃完的杏核,大爷亲手用小锤子砸开,把杏仁儿放在一个大瓢里,让大家品尝,直到大爷去世,一直都保持这个习惯。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坟前种了一个杏树,如今,他坟前的杏树枝繁叶茂,杏儿熟的时候,村里人纷纷来到他的坟前,把最大最红最甜的杏儿放在一个瓢里,摆在贡台上,让逝去的大爷最先品尝。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故乡的杏儿红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忘不了故乡的杏树,忘不了故乡的红杏,忘不了朴实的父老乡亲,忘不了浓浓的乡情。
(摘自《新华副刊》)
早晨还没有起床,80多岁的老母亲就从乡下打来电话:家里的杏儿红了,熟了,赶紧回家吃杏儿来吧……
故乡的红杏哟,红红的,黄黄的,水灵灵,甜滋滋,果汁满口,想起来嘴里的口水就止不住的流出来,回家吃杏的冲动不禁涌上心头。
挈妇将雏,驱车出市区,上高速,奔县道,下村路,一个多小时,就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老妈在村口已经等待多时了,忙下车,把母亲扶进车里。
还没进村,杏儿的香气就浸入心脾,恨不得一下爬到杏树上,享受红杏的清香和甘甜……
家乡紧靠青龙河,青龙河在村前奔流而下,划出了一个大大的“S”形,河水常年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扇,土肥水美,除了交通不便外,真是个典型的“鱼米之乡”;村里的缓山缓坡面积很大,极适宜杏树生长,多年来,勤劳的父老乡亲们在沟沟叉叉,坡坡岭岭,门前院落,栽种了大量的杏树,走进村子,犹如置身于杏林之中,三月,杏花盛开,村里仿佛是杏花的世界,粉红的杏花,令人流连忘返;四月,穿梭于杏林中间,垂手摘几颗青杏放在嘴里,哇,酸酸的,涩涩的,真有“尝梅止渴”的感觉。
五月中旬,家家户户,山峁沟畔,杏儿红了,熟了,这时的杏儿,有通红的,有金黄色点缀着淡红色的,还有青白色的,品种好多,各具特色,杏儿个儿大,水灵,汁儿多,吃一口,满口的果汁,流入腹内,通体舒服。
杏儿熟了,这个时候是村里最热闹的季节,今天尝完大婶家的杏儿,明天大爷家的杏儿熟了,后天大妈家的杏儿也红了,远方的客人来了,家家户户招待客人最好的水果肯定是杏儿,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几乎“偷遍”全村的杏儿,我们专门爬到每家杏树的最顶部,拣最大、最红的杏儿摘,而大人们对此却视而不见,反正村里到处都是杏树,杏儿有的是,随便摘,总比烂在树上好,村里老人说,“吃遍百家杏儿,活着真带劲儿”。
我家的院子很大,院子里有两颗高大的杏树,粗大的树干两个大人合起手都围不过来,枝叶繁茂,几乎把整个院子都覆盖了,刚刚记事那阵儿,我家的杏树就那么大,那么壮,老爸告诉我,这两颗杏树是经太爷的手栽种的,经历了多年风雨,依然茁壮,我家的杏儿在每年都是全村第一个成熟,当杏儿红了,杏儿熟了的时候,红杏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一伸手就能摘到香甜水灵的红杏,这个时候,我家热闹极了,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我家的院子里,对树上的杏儿议论纷纷,说着说着就和往年比较,产量呀、水分呀、质量呀如何如何等等,俨然都是杏儿的行家。老妈这时是最忙碌的,她把凳子从屋里拿出来,让长辈坐在院子中央,然后喊哥哥拿个的大水瓢,上树摘上满满一大瓢红杏,让老人们吃个够,此时,幸福和欢笑写在老人们的脸上,果汁丰富的杏儿吃在嘴里,甜在老人们的心头,边吃老人们还评头品足,哪个甜,哪个微酸,吃的那是有滋有味;一些小媳妇、半大姑娘和小伙子们直接爬到树上,骑在树枝上,专拣最红最大的杏儿摘,吃个“杏儿饱”后,还把衣兜装满拿回家去。那个时代,杏儿是不允许卖的,拿市场上去卖,公社知道后,很可能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干脆,家家户户的杏儿就自产自吃,当我家杏儿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村里各家的杏儿也都红了,熟了,于是,家家院子里都坐满了人,到处都是吃杏儿的场面,由于杏多人少,成熟晚的杏儿几乎都烂在院子的地上!
古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我的家乡,由于杏树多,“红杏出墙”绝对是一道风景,村里人绝大多数都把杏树栽种在院子里,杏树的枝杈延伸很长,可不是墙能挡住的,走在村道上,随手就能摘到从院子里“出墙”的红杏儿。
邻居大婶家的后院与我家后院只有一墙之隔,有两棵老杏树,遮天蔽日,杏树枝杈一半伸到我家的后院里,杏儿成熟的时候,微风吹过,我家后院里的地上每天都一层的红杏儿,我们就去拣。大婶家的小二儿比我小一岁,一天早晨,我们在各家的后院里拣杏儿,突然,他把头伸到我家墙内,冲我说:不许你拣我家的杏儿;我也不服弱:在我家后院拣杏儿关你什么事儿?他回嘴道:那是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儿;我也反击他:你家杏树还伸到我家院子里呢,明天我都把这些树枝给砍了,杏儿落到我家后院,就是我家的。就在我们争吵不分高下时,大婶和妈妈闻听后几乎同时从家里跑了出来,大婶打了小二儿的屁股,妈妈也打我几巴掌,就在这时大婶教训小二儿说道,咱们都是一家人,杏儿也是一家的!这么多杏儿你们随便吃,什么你家我家的!多年过去了,每年杏儿熟的时候从城里回家,见到当年的小二儿,到如今都40大几人了,说起小时候为拣杏儿打闹的事儿来,亲切而又难忘。
杏儿红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最淘气、最恶作剧、最快乐的时候。村里每家的杏树我们都爬过,家家的杏儿我们都吃个饱,唯独李伍大爷家的杏儿我们需要“偷”才能吃到嘴里,我记事的时候,李伍大爷就50多岁了,他家前后院的两颗大杏树是他的宝贝和生命,因为村里家家户户的杏儿都是苦杏核的,只有他家的杏儿是甜核的,吃了杏儿再吃甜杏仁儿真可谓一举双得,但是大爷看的紧,为了防我们这些淘气鬼“偷”杏儿,他把前院墙和后院墙都架上了带刺儿的葛针,爬上院墙,必挨扎无疑,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为了对付大爷,专门成立了两个“小分队”,我带一队,小二儿带一队,每个队都拿着一根粗粗的松木棒子,我们队在大爷家的前院,用木棒把架在墙上的葛针捅掉,然后几个小伙伴爬到墙上去,先把大爷的视线吸引过来,我们不停的在墙上做着想冲到杏树前的动作,大爷口里“骂”我们,然后蹒跚地跑到墙边喊我们下去,爬墙危险;见我们不下去,也不打我们,无奈的说,我的孩子们,爷爷家的杏儿还没熟透呢!等熟透了不用偷爷爷也能让你们吃到,而我们对大爷的话是充耳不闻,继续“骚扰”。而此时,小二儿带领的另一个小分队,已经越过后院墙,爬到大爷家的杏树上,正在拼命的吃杏儿呢,吃饱后,每个人把长衫掖在裤子里,胸前胸后装上满满的杏儿飞快的逃出后院,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也不和大爷“僵持”了,径直跑到青龙河边,和小二儿带领的队伍汇合。我们两个小分队坐在沙滩上,围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小二儿分队伙伴们“偷来”的杏儿,吃完杏儿再用石头砸开杏核,把甜甜的杏仁儿吃掉,虽过去多年,但那个场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当李伍大爷家的杏儿熟透的时候,大爷就在全村高喊:我家的甜杏核杏儿熟了,快来我家吃甜杏核杏儿吧。不一会,全村的人都来到大爷家,前院后院站满了人,有的爬到树上吃,有的在院子里吃,吃完的杏核,大爷亲手用小锤子砸开,把杏仁儿放在一个大瓢里,让大家品尝,直到大爷去世,一直都保持这个习惯。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坟前种了一个杏树,如今,他坟前的杏树枝繁叶茂,杏儿熟的时候,村里人纷纷来到他的坟前,把最大最红最甜的杏儿放在一个瓢里,摆在贡台上,让逝去的大爷最先品尝。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故乡的杏儿红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忘不了故乡的杏树,忘不了故乡的红杏,忘不了朴实的父老乡亲,忘不了浓浓的乡情。
(摘自《新华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