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和谐社会分析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对社会和谐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系统的特性,分析目前存在的系统负效应,并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系统的机制。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系统;和谐社会;和谐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7-0009-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社会又是一个典型、现实的超复杂多变性系统。因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以利于我们能把系统宏观和个体微观相结合,从而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
  
  一、和谐社会的系统概念
  
  由于系统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不确定性,从而对系统的定义也有多样性。从直觉的、整体论的观点,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凯斯特和罗森威认为:“所谓系统,乃是一项有组织的整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联的‘个体’,或‘综合体’,或‘次个体’所构成,存在于其外在的高级系统之内,具有明确的边界者。”从数学和分析的观点,莫萨诺维克把系统定义为关系的集合。[1]我们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地结合成特定的结构,具有不同于各个要素独自具有的新功能,并向新的有序结构进化的整体。
  系统和谐性是指系统形成了充分发挥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各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协同是描述复杂系统(包括大量子系统或组成部分)活动间的一种相互合作的作用和效果。协同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对于社会系统来说,系统构成合理但系统成员和各子系统缺乏积极主动性(谐而不和)或各子系统虽有积极性但系统构成和组织极不合理(和而不谐)都无法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只有系统处于和谐状态,才能获得最大的协同作用和效果。因此,和谐是社会系统协同的基础和条件,是为了保证系统有最大的协同作用。协同效果的大小是和谐程度的表现。[2]
  
  二、和谐社会系统的基本特性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关系系统。社会和谐系统应该是一个要素功能完全、系统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科学,各子系统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能充分发挥1+1>2、1+N>N的整体功能,同时不断优化,向着更科学、更有序方向发展的社会系统。和谐社会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整体性。和谐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因素的不可缺性。作为一个完整和谐社会系统,它包括了人文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人文系统包含人口数量和素质系统;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思想文化系统等子系统;环境系统由生态环境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如图1)这些因素只有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社会的整体发展。二是整体功能作用的非加和性。从实质上来看,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各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与功能。只有通过提高系统要素的基质和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它的部分之和,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2.相关协调性。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必须通过相关协调性原则而具体化,而系统的相关性又是多变量、多层次和多向性联系。和谐社会系统的相关协调性主要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三级体系的同时协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要素在持续发展这个复合系统中不是平行、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存在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动态依存关系。
  3.目的性。和谐社会系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例如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系统向社会主义和谐系统演化,这与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系统各要素为了实现系统的既定目标而协调于一个整体之中。系统的总目标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几个子系统目标的相互交织和重叠,它是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的综合反映。
  4.开放性和动态性。和谐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走向高级;其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和谐社会系统只有根据外部环境给予的刺激及时调整并作出响应,不断良性、持续地发展,才能从不和谐到和谐,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三、影响社会系统和谐性的负效应分析
  
  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和谐状态的分析和诊断,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存在许多导致不和谐的系统负效应,正干扰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系统负效应表现在:
  1.要素性负效应。要素性负效应是指由于要素自身性质不合理或要素的自变幅度与整体系统不协调,引起的系统内部摩擦或紊乱而产生的负效应。对于要素性负效应而言,就需要调整要素的自变幅度,使要素的变异小于系统稳定性的承受能力。我国社会系统的要素负效应非常明显,有的甚至还异常突出,如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利益分配系统尚存在相当大的弊端,从而导致了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1倍。(见图2)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2000年的2.79:1扩大到2006年的3.21:1,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严重相悖的。
  


  2.构成性负效应。构成性负效应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建国初期,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造成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为了维持城市人口的低工资与低消费,国家又陆续出台了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开来,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从而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性。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了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内外失调性负效应。内外失调性负效应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构成、结构、要素等与外部环境不协调导致的严重功能紊乱、内耗严重以及系统优势难以发挥所产生的负效应。显然我国社会系统是国际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外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超巨系统,其内外负效应显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快速增长而对自然界采取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日益严重地破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自然生态破坏,能源、水源等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据中国环保局统计,2006年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近1/5的土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近1/3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些都积蓄了相当大的内外失调性负效应。
  4.精神性负效应。精神性负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环境与文化、法制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时,除了使物质文明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要实现就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社会调整手段去搭建。其中法律和道德是两种最基本的手段。法律弘扬了民主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理性、合法的制度体系,体现着社会的政治文明;道德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伦理道德体系,体现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它们不能相互代替,但又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和渗透。和谐社会系统所需要的良好、透明、规范的社会秩序,以及公平、效率、个人的自由和其他一切权益等,既要靠法律去保障,又要靠道德去引导和约束。社会主义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薄弱,与现阶段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契约意识的淡薄,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无形负效应,就需要由法律和道德去共同加以遏止和规范。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系统存在的负效应,削弱了系统的很多性能,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站在系统的角度,努力减弱系统负效应的干扰,使社会系统首先成为一个和谐体。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系统基础,提供强大的系统整体支持。
  
  四、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系统的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系统和谐的强有力支持,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和谐系统。为使社会系统逐步走向和谐,并能维持系统各环节现存的和谐状态,同时促进系统向着和谐程度更高的状态演化,有必要建立社会系统的和谐机制,消除目前社会系统存在的负效应。
  1.和谐引导激励机制。政府应从人的思想上、社会的文化上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负效应,以及各种各样的负效应对社会系统的各种损害,从而理解建设社会和谐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加其配合、支持和参与建设的使命感和能动性,为系统和谐性的进一步提高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提供文化保障。和谐激励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激励社会的各层次子系统、各要素、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系统的和谐建设中来,从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二是激励整个社会产生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完善,由一个和谐态向更高的和谐态转变。
  2.和谐协调保障机制。由于系统是多变量和多层次联系的,它的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兼顾不同子系统、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当前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分化,直接对社会公平构成威胁,贫富差距过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一方面要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和就业方面的权利。
  3.和谐运行发展机制。社会系统中子系统要通畅地运行和有效地发挥功能,最终达到和谐系统状态。最重要的是各子系统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规则。社会经济发展要考虑资源和能源、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们要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的平衡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系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系统向和谐转化的优化性演化过程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喜先.科学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飞,陈子辰等.网络协同商务链的系统和谐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4).
  [3]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6-10-12.
  责任编辑 杜福洲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画廊而言,这句话的适用程度很高。也许对于今时今日的画廊生存业态,每家每户都有着自己的言说,或好或坏,难有一个统一的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下媒体传播的主流。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在审美关系当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审美的主体以及客体也都发生了变革与发展。为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行了一次本质生的进化与升华。所以,在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体系以及特性当中融入技术的因素。然后从这全新的角度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进行审视与衡量。这样能够促进新媒体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艺术;审美性;探究 
(记者李天舒)近段时间,在卫生部负责人几次正式讲话中,记者发现我们熟悉的“600万医卫人员”的提法已悄然改变。为此,记者采访了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得知我国卫生人力总量持
Human nuclear receptor hB1F is a novel member of the fushi tarazu factor Ⅰ subfamily of nuclear receptor superfamily. The studies about its homologous genes i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当前,无论是发证或不发证,都可能面临违法的风险。首先,申请办理健康证是按照统一制定的《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表》和检查套餐收费。乙肝既然不影响
伊门道夫的艺术观 伊门道夫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巴塞里兹、吕佩尔茨、里希特、基弗等人共同创办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美术潮流。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不断地积蓄革命的能量,这种能
台北立方计划空间THECUBE PROJECT SPACE,TAIPEI2017.2.18-2017.4.9进入立方计划空间看到李杰的展览“我越不理你,你却离我越近”后,头脑中浮现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位艺术家
60年风雨兼程,60年硕果辉煌。8月22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简称哈医大一院)鲜花绽放,喜意浓浓,各方嘉宾友人欢聚一堂,共贺哈医大一院建院60周年暨伍连德纪念医院
随着新媒体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将中国书画元素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书画艺术和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此类艺
An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named r1/Ad was construct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The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recombinant virus was don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