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或正在逐步实行学分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切实加以完善与改进。
  关键词:学分制;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或正在逐步实行学分制,但在实施中却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学分制的起源与发展
  
  学分制首先是在美国产生并得以发展的,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出现,欧美国家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大学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需要,于是一些大学冲破了统一课程设置的传统模式,开始根据社会需要开设课程,于是产生了选课制。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自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
  我国是推行学分制较早的国家: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大学课程分主修课、辅修课和选修课。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 “选科制”,他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就任北大校长后,他对北大旧的课程设置进行重大改革,开设并允许学生选学计划外的课程。这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1929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规程》第一次明确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课程得采取学分制。但每学年所修学分须有限制并不得提前毕业”。可见,早期的学分制来源于西方,但已不同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面向苏联学习,1952年学分制作为资本主义的教学管理制度而被废除,全国各高校改为学年制。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肯定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其可行性。1993年,《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自此学分制被广泛引进并试行。目前,全国已有80%以上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部分职校及高中也开始试行学分制。
  随着高校学分制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界关于学分制的讨论与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讨论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推行学分制本身不如说更新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观,加深了人们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关系的认识,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二、高校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灵活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分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了更为灵活而宽松的条件,具有较强的活力。但是由于学分制实施的复杂性和管理的艰巨性,以及高校实际情况的差异性,目前高校学分制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育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高校管理表面上看是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但归根到底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学分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有选课、选专业、选教师的自主权利,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树立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有些个人往往比较重视制度和形式的推行,而忽视管理理念的作用,在管理理念方面准备不足,缺乏推动力,造成很多师生甚至是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对教学改革存在“心理冲突”,或者是依然采取以往的经验和思维方法来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中未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为适应学分制改革要求,各高校虽然对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但一般是在公共基础课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在出现不同程度的专业课领域,依据本身师资力量的强弱开放选修课,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趋同。学分制的核心是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虽然在人才培养形式上出现多种与学分制相对应的选修形式,但在实际执行中因为限于师资、后勤等客观因素,为学生提供的可选择性并不高。
  3.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
  因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缺乏积极引导,导致在学分制体制下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方面缺乏力度。在学分制模式下,教师挂牌上课,学生选课,目的是为教师营造一个正常竞争的良性环境,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的权利,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实现因材施教,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关于这两方面积极性的调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评价机制基础之上,形成合理、公平的奖优罚劣机制。这就要求辅之以科学的教学考评制度与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与之配套。否则,极易造成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挫伤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4.教学管理不适应
  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由指令性变成指导性,如何发挥其指导作用,如何保证让学生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如何做到既突出发展学生个性,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等等都变得比学年制复杂,设计不好,很难保证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其次,由于选课制打破了年级之间、专业之间、班级之间的绝对界限,弹性学分制改变了学年制学生同进同出的学制模式,使得在选课、排课、调课、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复杂程度大大加大,同时也给实践性教学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寝室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如果没有较高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水平,极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三、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分制的实施,一是要转变教学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转变。二是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质量观转变。三是要转变教学管理上的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的教育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由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教育价值观转变。
  2.制订按学分实施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序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行为目标,其完善与否、科学合理与否都直接关系到学分制优势的发挥。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至少要突出以下四个特色: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二是开设课程的丰富多样性;三是教学进度的灵活性;四是学科专业的交融性。要根据上述特点,有的放矢地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从全局观点来看,要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按合理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并确立各门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及每门课程的课时多少,根据各门课程在总体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用不同的权重来计算学分。在结构上,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基础与专业、技术与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要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课程的必修性与选修性及必修与选修之间的比例关系,本着“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各类选修课程模块。加大选修课比例,开设辅修专业,构建和实施具有学分制特色的教学计划。
  3.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促进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应注重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监控,教学质量既表现在教学的最终结果即学生的学习质量上,又表现在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建立校、院(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校、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的机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把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关,建立听课制度,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课程建设评价,专业建设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二是建立由离退休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对学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督导,负责对学校的教学过程,如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各级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监督,并及时向学校反馈有关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学校教学状态,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和领导,使教学工作及进度得到调控。
  4.建立和完善导师制
  由于学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的了解有限,一二年级学生不可能按学分制要求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模式的学习方案,学生在选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建立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个人学习计划、制订就业目标,有利于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加强考试改革
  实行学分制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拓宽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进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首先改革考试内容、更新考试方式、严格考试纪律。考试题目应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类型为主,要增加自由发挥的主观题,减少死记硬背题目的分量。考试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考场的监督管理,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其次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试题库就是将某门课程的所有试题放在一起,将每道试题经过测试后,按照一定的规律,使用一定的方法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题库。有了这个基础,就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考试。考试后组织同教研室人员流水阅卷,避免印象分、人情分等现象的发生。最后健全试卷质量分析评价体系,以高水平的考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实施学分制是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理念,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不但可以更新观念、健全体制、深化改革,建立起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又符合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实际,保证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校教学质量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苏婉.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07,(1):34-41.
  [2] 徐氢.实施学分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28-229.
  [3] 陈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分制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07,(3):65-66.
  [4] 吴虹.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性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5):133-135.
其他文献
最近,杜邦公司达成一项最终协议,以支付58亿美元现金及承担5亿美元净负债的形式,收购丹尼斯克公司——一家全球性的酶制剂和特种食品配料公司。该并购的完成,将确立杜邦公司在全
针对金县1-1油田稠油井因结蜡导致产液量下降的情况,结合该油田的工艺管柱、地质油藏及生产特点设计了一套空心电加热杆清防蜡管柱工艺.阐述了空心电加热工艺管柱的系统构成
本文认为,新时期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着力点,应该是塑造干部的理性思维,使干部的行为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围绕这一论题,文章从时代呼唤理性的干部、需要与现实的反差及
自发与自觉是人类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得到典型的体现。“垄断调节”、“国家调节”和“国际调节”是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摘 要: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完全处于一种极度贫困状态——彻底异化成一种逼仄的小语文。其实,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农村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整合渗透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感受,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从而实现农村的大语文教学。  关键词
将蚁群算法应用于非故障失电区域的供电恢复重构问题,在建立新型、可行供电恢复方案搜索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图论相关知识引入了可操作开关集的概念,缩小了寻优空间,提出了一种新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研读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智慧地设计课堂提问,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针对数学课堂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权力经济所引发的乘数效应,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范围和纯粹的经济领域。本文从权力经济的界定、权力经济的表现形式、研究权力经济的现实意义以及权力经济的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语言与思维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从语到文、语文并重的教学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族语文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
高师教育要实现培养大批“素质型人才的教师”的目标,就必须改革现行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与当前科技与社会迅猛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能够具有超前意识地采用最佳教育模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