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迅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端小平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行业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悉,2014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7家,比2010年增加24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5%,比201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端小平还指出,“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技术结构向高层次化推进加快。2014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6%,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再生聚酯纤维产量达560万吨,比2010年增长30.3%,化纤三大应用领域中产业用比例为2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化纤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直接原料自给率有所提高。”据悉,目前精对苯二甲酸等主要化纤原料的自给率由2010年的77%提高到97%,特别是己内酰胺突破国产化发展瓶颈,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大幅提高到87.3%。
进展喜人 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加快
“十二五”期间高性能纤维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端小平举例说,“十二五”期间,高强型碳纤维实现了干喷湿法纺丝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高模型、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也已突破关键制备技术;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产品产业化达到国际水平;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端小平强调。
此外,生物基纤维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重要进展。竹浆纤维、麻浆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PTT)、聚乳酸(PLA)、壳聚糖、蛋白复合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莱赛尔纤维、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与聚乳酸(PLA)共混纤维、海藻纤维等主要品种突破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改造提升 科技研发和技术进步明显
据了解,截至2014年,化纤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0.7%。全行业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2个,省级技术中心45个。其中,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行业管理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学术奖励基金推动了行业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
端小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单线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和单线250万吨/年的精对苯二甲酸生产技术和装备实现国产化。同时化纤新品种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也持续提高。其中,超细旦长丝(dpf<0.5)熔体直纺规模化生产技术国际领先;涤纶工业丝实现熔体直纺,填补国际化纤技术空白;多孔、细旦、中强、扁平等差别化涤纶长丝和吸湿排汗、保暖、凉感、弹性、阻燃、抗菌等功能纤维和复合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日趋成熟,支撑着服装和家纺领域品牌的发展和附加值的提升。柔性结构增强、高吸油、高吸水、过滤分离、生物医用等产业用纤维也获得高速发展。
意识增强 品牌培育逐步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化纤品牌的基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均得到提升,在产业链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质量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体系普遍建立。
端小平特别提到,化纤协会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在东华大学、盛虹集团等的支持下,已连续四届发布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促进了化纤新产品的宣传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模式,参与发布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企业其新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18.7%,是同期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的5倍。
此外,化纤标准化工作也实现有力推进。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共制修订9项国家标准、104项行业标准和23项协会标准,化纤标准制修订数量超过历史总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标准作为我国标准体系改革的试点之一,以其灵活、快速、贴近市场等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创新联盟建设加快,行业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截至2014年,化纤行业推广重点节能减排技术40余项,其中一步提硝制元明粉技术、低温短流程聚酯技术、废旧瓶片清洗废水膜处理技术、乙醛回收技术等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原液着色纤维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下游印染环节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内企业完成了16项碳足迹产品认证、10家再生体系认证。
“‘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制度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端小平详细介绍道,《聚酯涤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氨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聚酰胺6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粘胶纤维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相继颁布,为行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促进了节能减排的规范管理。与此同时,《粘胶纤维准入条件》、《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的发布,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
化纤行业“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态势为“十三五”进一步实现突破夯实了根基。端小平表示,化纤行业“十三五”规划经过反复推敲、测算,征求多方意见、反复论证并以多项专题研究为基础,其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日臻提高。
谨慎对待面临的发展形势
端小平表示,化纤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市场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运行风险,订单的“碎片化”和生产规模化的矛盾都需要行业谨慎处理。 “下一个五年,行业还要加大力度平衡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及原料匹配,也要倡导企业加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加快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当下,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设计与制造正在对化纤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跨界创新、供应链追溯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互联网+’正在重塑化纤工业的价值链体系,都需要行业企业在发展中密切关注。”端小平说。
供给侧改革影响化纤“十三五”
“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在培养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构建产业新体系方面,既有新机遇,也需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端小平指出,原本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让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不能永远依靠三驾马车来刺激经济,而是企业依靠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来实现。
另外,供给侧改革还告诉行业企业,在“十三五”期间,不能再像以往的发展,只追求量的变化。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量的平衡的同时,还要实现质的变化,让结构更为优化。通过企业自身技术改造、科技进步、产品开发,满足当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供给侧改革十分有利于‘十三五’时期行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端小平说道。
端小平表示,淘汰化纤行业的落后产能,不能依靠行政力量,更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而且这些行业落后产能必须是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落后产能,不能盲目淘汰。有些装备通过改造对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的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简单的一刀切式淘汰反而是对资源的另外一种浪费。“供给侧改革所说的落后产能是基于设备能耗高、效益低,且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那些落后产能。”值得注意的是,淘汰属于系统工程,行业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力度进行。
进一步打造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品牌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是化纤协会的心血。端小平说,2012~2015 年行业连续四年发布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我们希望以此带动中国纺织化纤产业链配套向以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整体提升的根本转变,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提高纤维品牌对纺织化纤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发布效果极佳,还带动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推动了行业的品牌建设。
伴随着“十三五”的进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也将迈入第五年。端小平指出,我们这几年反复宣传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支持和参与的企业逐步增多,他们不仅给行业做了榜样,企业自身也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实惠。在“十三五”时期,企业还需要加大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应加强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其中,配合行业,加强互动、跟进,使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业整体行动,实现互相叠加放大的效应。作为中国化纤品牌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未来五年,相信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和行业融合度更高,势必让我国迈向化纤强国更进一步。
端小平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行业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悉,2014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7家,比2010年增加24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5%,比201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端小平还指出,“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技术结构向高层次化推进加快。2014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6%,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再生聚酯纤维产量达560万吨,比2010年增长30.3%,化纤三大应用领域中产业用比例为2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化纤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直接原料自给率有所提高。”据悉,目前精对苯二甲酸等主要化纤原料的自给率由2010年的77%提高到97%,特别是己内酰胺突破国产化发展瓶颈,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大幅提高到87.3%。
进展喜人 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加快
“十二五”期间高性能纤维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端小平举例说,“十二五”期间,高强型碳纤维实现了干喷湿法纺丝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高模型、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也已突破关键制备技术;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产品产业化达到国际水平;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端小平强调。
此外,生物基纤维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重要进展。竹浆纤维、麻浆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PTT)、聚乳酸(PLA)、壳聚糖、蛋白复合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莱赛尔纤维、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与聚乳酸(PLA)共混纤维、海藻纤维等主要品种突破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改造提升 科技研发和技术进步明显
据了解,截至2014年,化纤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0.7%。全行业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2个,省级技术中心45个。其中,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行业管理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学术奖励基金推动了行业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
端小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单线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和单线250万吨/年的精对苯二甲酸生产技术和装备实现国产化。同时化纤新品种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也持续提高。其中,超细旦长丝(dpf<0.5)熔体直纺规模化生产技术国际领先;涤纶工业丝实现熔体直纺,填补国际化纤技术空白;多孔、细旦、中强、扁平等差别化涤纶长丝和吸湿排汗、保暖、凉感、弹性、阻燃、抗菌等功能纤维和复合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日趋成熟,支撑着服装和家纺领域品牌的发展和附加值的提升。柔性结构增强、高吸油、高吸水、过滤分离、生物医用等产业用纤维也获得高速发展。
意识增强 品牌培育逐步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化纤品牌的基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均得到提升,在产业链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质量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体系普遍建立。
端小平特别提到,化纤协会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在东华大学、盛虹集团等的支持下,已连续四届发布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促进了化纤新产品的宣传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模式,参与发布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企业其新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18.7%,是同期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的5倍。
此外,化纤标准化工作也实现有力推进。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共制修订9项国家标准、104项行业标准和23项协会标准,化纤标准制修订数量超过历史总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标准作为我国标准体系改革的试点之一,以其灵活、快速、贴近市场等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创新联盟建设加快,行业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截至2014年,化纤行业推广重点节能减排技术40余项,其中一步提硝制元明粉技术、低温短流程聚酯技术、废旧瓶片清洗废水膜处理技术、乙醛回收技术等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原液着色纤维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下游印染环节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内企业完成了16项碳足迹产品认证、10家再生体系认证。
“‘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制度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端小平详细介绍道,《聚酯涤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氨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聚酰胺6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粘胶纤维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相继颁布,为行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促进了节能减排的规范管理。与此同时,《粘胶纤维准入条件》、《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的发布,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
化纤行业“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态势为“十三五”进一步实现突破夯实了根基。端小平表示,化纤行业“十三五”规划经过反复推敲、测算,征求多方意见、反复论证并以多项专题研究为基础,其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日臻提高。
谨慎对待面临的发展形势
端小平表示,化纤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市场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运行风险,订单的“碎片化”和生产规模化的矛盾都需要行业谨慎处理。 “下一个五年,行业还要加大力度平衡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及原料匹配,也要倡导企业加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加快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当下,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设计与制造正在对化纤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跨界创新、供应链追溯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互联网+’正在重塑化纤工业的价值链体系,都需要行业企业在发展中密切关注。”端小平说。
供给侧改革影响化纤“十三五”
“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在培养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构建产业新体系方面,既有新机遇,也需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端小平指出,原本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让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不能永远依靠三驾马车来刺激经济,而是企业依靠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来实现。
另外,供给侧改革还告诉行业企业,在“十三五”期间,不能再像以往的发展,只追求量的变化。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量的平衡的同时,还要实现质的变化,让结构更为优化。通过企业自身技术改造、科技进步、产品开发,满足当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供给侧改革十分有利于‘十三五’时期行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端小平说道。
端小平表示,淘汰化纤行业的落后产能,不能依靠行政力量,更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而且这些行业落后产能必须是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落后产能,不能盲目淘汰。有些装备通过改造对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的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简单的一刀切式淘汰反而是对资源的另外一种浪费。“供给侧改革所说的落后产能是基于设备能耗高、效益低,且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那些落后产能。”值得注意的是,淘汰属于系统工程,行业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力度进行。
进一步打造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品牌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是化纤协会的心血。端小平说,2012~2015 年行业连续四年发布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我们希望以此带动中国纺织化纤产业链配套向以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整体提升的根本转变,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提高纤维品牌对纺织化纤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发布效果极佳,还带动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推动了行业的品牌建设。
伴随着“十三五”的进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也将迈入第五年。端小平指出,我们这几年反复宣传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支持和参与的企业逐步增多,他们不仅给行业做了榜样,企业自身也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实惠。在“十三五”时期,企业还需要加大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应加强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其中,配合行业,加强互动、跟进,使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业整体行动,实现互相叠加放大的效应。作为中国化纤品牌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未来五年,相信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和行业融合度更高,势必让我国迈向化纤强国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