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高中生语文文感的途径众多,教师需要有筛选意识,从文本语言品味、知识积累运用、情感共鸣感知、听说读写训练等视角展开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文感,打造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13-02
所谓文感,是读者阅读文本之后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的快速感悟和理解的心智技能。文感具有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和积累性等特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文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深度挖掘文本语言,调动相关知识的联系,促成学生阅读情感共鸣,启动听说读写训练等途径,展开教学探索,为培养学生文感铺平道路。
一、深析文本语言内涵,探寻文感成长起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挖掘剖析,是培养学生文感的重要途径。歌德曾说过,真正会读书的人,不只是在用眼睛看文字,而是在看文字的背后。意思是说只有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体味文字深层用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时,需要为学生规划鉴赏路线,透过文字所传达的表层意思,触摸文本核心思想。典辞、句式、语体、文体、主旨、修辞、写作特色等,都是在语言鉴赏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培养学生自觉鉴赏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其语言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赏析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学生进行语言赏析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精美的语言,分析其丰富的内涵,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诗句,并快速展开阅读鉴赏活动。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这里运用的“悄悄地”,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通过运用这样的叠词,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深厚情感。也有学生找到关于寻梦的诗句: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运用了更为形象的写法,写出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开展鉴赏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感知文本内涵的机会,学生在深度阅读文本之后,逐渐找到文感生发起点,获得了不错的探索效果。
二、调度知识属性内联,促生文感成长动力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文感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积累的知识展开设计,通过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文感形成路线。学生对文本展开阅读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文本阅读,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结合各种学科知识、生活经历等,以确保他们阅读学习的高效性。
《包身工》,中国现代作家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阅读思考问题:文本是报告文学体裁,这种体裁有什么突出特点?包身工为资本家带来了哪些好处?作者对包身工的评价是什么?根据阅读体验,说说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报告文学以纪实手法,对包身工现象进行实地调查,并用事实说话,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剥削实质。”“包身工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可这些冷血的资本家对待包身工的手段极为残酷,榨干包身工身上的最后一滴血。”“包身工是旧社会变相贩卖的奴隶,没有一点人身自由,工钱全部归承包人所有,这样的制度是罪恶的。”……
教师让学生结合知识积累,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深度探究,逐渐走进文本核心,并逐渐建立阅读认知,从文本体裁到文本内容的解读中,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的多元渗透与挖掘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认知视角。
三、引发阅读情感共鸣,打通文感成长道路
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不仅需要深度挖掘文本知识结构,也要对文本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探究,顺利建立情感共鸣是阅读鉴赏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有选择性,其根源便是对文本的情感认同度不同。学生与喜欢的文本之间的互动往往更强,对文本情感的挖掘也更为深刻,共鸣发生的几率也就更大。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知,其文感的养成是必然的。教师要注意从情感视角展开引导,让学生抓住文本的联系性、整体性等特点,自觉建立完备的认知体系。
学生对鲁迅作品展开阅读认知时,常常存在一些思维障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生活的年代背景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鲁迅写作风格缺少正确的认知。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从情感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找出典型的语句、片段,感知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精神品质,体会鲁迅先生刚正的性格特点。学生由此深入文本,展开阅读感知活动。教师不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如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学生针对问题展开阅读并进行知识的梳理,很快便形成阅读感知,明确作者的感情线索是“悲痛—愤怒—理智”。此后,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如作者的理智思考是什么?引导学生再次进入阅读探究之中……
教师为学生的阅读规划思考路线,并不时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对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展开广泛挖掘,展现更广阔的认知视野。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比较到位的,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了认知体系。
四、设置课堂常规训练,达成文感成长目标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操作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展开多重训练操作,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认知。诵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读”的作用;“说”包括陈述、对话、讨论、辩论等形式,是阅读学习中最常见的形式;“写”是阅读学习的关键环节,是阅读认知内化的表现形式,而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才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语文训练活动,对培养他们的文感有重要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体裁的文章,描写了“神五”的成功发射实现了航天人多年来的飞天梦。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给学生布置读写任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神速,大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认知,选择你最熟悉的角度,写一个叙事片段,表达你对航天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快速行动起来,查阅相关材料。在随后的课堂展示中,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创作:航天员刘洋来了,给我们讲述航天经历,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读写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感知文本的机会,而从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刻起来。
培养学生的文感有一定渠道,教师需要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充分阅读认知的基础上培养文体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文化感等,进而形成完善的文感体系。文感越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越强。从文感培养出发展开阅读教学,符合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成长的基本诉求,有利于打造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邹曼.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90.
[2] 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3] 薛晨.文感教學,引导学生“自能阅读”[J].语文知识,2017(23):40-4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13-02
所谓文感,是读者阅读文本之后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的快速感悟和理解的心智技能。文感具有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和积累性等特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文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深度挖掘文本语言,调动相关知识的联系,促成学生阅读情感共鸣,启动听说读写训练等途径,展开教学探索,为培养学生文感铺平道路。
一、深析文本语言内涵,探寻文感成长起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挖掘剖析,是培养学生文感的重要途径。歌德曾说过,真正会读书的人,不只是在用眼睛看文字,而是在看文字的背后。意思是说只有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体味文字深层用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时,需要为学生规划鉴赏路线,透过文字所传达的表层意思,触摸文本核心思想。典辞、句式、语体、文体、主旨、修辞、写作特色等,都是在语言鉴赏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培养学生自觉鉴赏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其语言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赏析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学生进行语言赏析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精美的语言,分析其丰富的内涵,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诗句,并快速展开阅读鉴赏活动。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这里运用的“悄悄地”,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通过运用这样的叠词,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深厚情感。也有学生找到关于寻梦的诗句: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运用了更为形象的写法,写出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开展鉴赏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感知文本内涵的机会,学生在深度阅读文本之后,逐渐找到文感生发起点,获得了不错的探索效果。
二、调度知识属性内联,促生文感成长动力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文感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积累的知识展开设计,通过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文感形成路线。学生对文本展开阅读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文本阅读,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结合各种学科知识、生活经历等,以确保他们阅读学习的高效性。
《包身工》,中国现代作家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阅读思考问题:文本是报告文学体裁,这种体裁有什么突出特点?包身工为资本家带来了哪些好处?作者对包身工的评价是什么?根据阅读体验,说说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报告文学以纪实手法,对包身工现象进行实地调查,并用事实说话,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剥削实质。”“包身工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可这些冷血的资本家对待包身工的手段极为残酷,榨干包身工身上的最后一滴血。”“包身工是旧社会变相贩卖的奴隶,没有一点人身自由,工钱全部归承包人所有,这样的制度是罪恶的。”……
教师让学生结合知识积累,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深度探究,逐渐走进文本核心,并逐渐建立阅读认知,从文本体裁到文本内容的解读中,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的多元渗透与挖掘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认知视角。
三、引发阅读情感共鸣,打通文感成长道路
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不仅需要深度挖掘文本知识结构,也要对文本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探究,顺利建立情感共鸣是阅读鉴赏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有选择性,其根源便是对文本的情感认同度不同。学生与喜欢的文本之间的互动往往更强,对文本情感的挖掘也更为深刻,共鸣发生的几率也就更大。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知,其文感的养成是必然的。教师要注意从情感视角展开引导,让学生抓住文本的联系性、整体性等特点,自觉建立完备的认知体系。
学生对鲁迅作品展开阅读认知时,常常存在一些思维障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生活的年代背景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鲁迅写作风格缺少正确的认知。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从情感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找出典型的语句、片段,感知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精神品质,体会鲁迅先生刚正的性格特点。学生由此深入文本,展开阅读感知活动。教师不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如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学生针对问题展开阅读并进行知识的梳理,很快便形成阅读感知,明确作者的感情线索是“悲痛—愤怒—理智”。此后,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如作者的理智思考是什么?引导学生再次进入阅读探究之中……
教师为学生的阅读规划思考路线,并不时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对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展开广泛挖掘,展现更广阔的认知视野。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比较到位的,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了认知体系。
四、设置课堂常规训练,达成文感成长目标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操作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展开多重训练操作,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认知。诵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读”的作用;“说”包括陈述、对话、讨论、辩论等形式,是阅读学习中最常见的形式;“写”是阅读学习的关键环节,是阅读认知内化的表现形式,而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才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语文训练活动,对培养他们的文感有重要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体裁的文章,描写了“神五”的成功发射实现了航天人多年来的飞天梦。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给学生布置读写任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神速,大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认知,选择你最熟悉的角度,写一个叙事片段,表达你对航天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快速行动起来,查阅相关材料。在随后的课堂展示中,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创作:航天员刘洋来了,给我们讲述航天经历,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读写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感知文本的机会,而从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刻起来。
培养学生的文感有一定渠道,教师需要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充分阅读认知的基础上培养文体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文化感等,进而形成完善的文感体系。文感越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越强。从文感培养出发展开阅读教学,符合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成长的基本诉求,有利于打造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邹曼.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90.
[2] 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3] 薛晨.文感教學,引导学生“自能阅读”[J].语文知识,2017(23):40-41.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