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实施有效性校本教研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省级首批“十一五”规划课题,其“有效性”强调对教研效益和质量的追求。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 主题式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11-001
我校在先进的成人学习、校本教研等理论指导下,走行动研究之路,对传统校本学科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教学、教研、培训,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的校本学科教研模式——“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并完善了相关管理与考核制度。其研究成果在市区级进行了交流与推广,我校运用该模式打磨的优秀课例也在市级教研活动中展示,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结构框架和活动要求
1.问题——主题
开学初,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教研的几个基本“主题”。同学科的共性问题,由低、中、高学科组合作提炼“主题”;非共性问题,分低、中、高学科组分别提炼“主题”,并安排好大致的时序。(具体执行中,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评析:“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2.设计——方案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培训)”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评析:精心设计详细的“活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行动——建构
⑴学习。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教研专用时间(如,周二语文教研日),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并认真写好反思记录,并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评析:“主题化学习”是校本教研基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方向和深度。】
⑵集体备课。在学科校本教研专用时间,组织学科教师结合学习主题进行说课和集体备课。一般按照同年级同学科方式分组进行,教研组长牵头,备课组长具体负责。之后,主备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精神修订设计理念,并进行优化设计。
【评析:“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⑶课例、研讨。语文课例分教研组与备课组两个层次。一般先观摩课例,再组织研讨。组员带着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观摩课例,课后执教者及时完成说课自评稿,听课者填好教学评价表。之后,组员带上主题学习材料、主题学习反思记录,听课笔记、教学评价表,以及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参与研讨交流。
【评析:“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关照下的实践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
4.总结——自觉
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并适当安排曾外出学习、教研的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针对性的二级培训。
【评析:“总结”是一轮“主题式系列化校本教研”活动的最后阶段,但不是研究活动的终结,而是深层次研究的新起点。“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反思均贯穿始终,促进教师形成研究的“自觉意识”,养成在实践中研究反思改进工作的“自觉习惯”,使得教师过上有专业品味的教育教学生活。】
二、总结与思考
我们在行动研究中构建出符合我校(农村小学)实际的,且有理论支撑的校本教研的模式——“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并以制度保障,真正促成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多位一体的整合,改变了学科教研活动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解决我校一些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学校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为学校学科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伴随着结题工作,我校课题组对该模式作全面总结的同时,又进行了如下深入反思:
1.强化骨干培养,呼唤专家引领
研究建构“学科校本教研模式”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研有效性,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研究之重要和任务之艰巨,对于学科主管领导、学科教研组长是极具挑战,为此我校加强了学习与培训,切实提高了其驾驭该模式的能力。但随着城市扩张,很多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被引进城区执教,学校骨干培养速度跟不上,新上任的部分学科教研组长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仍显不足,也缺乏较强的辩证统一方法论的支持。在研究中有时表现出“就事论事”式,对于系统性深入研究有些影响;在设计问卷、分析资料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仍不够精到,表现在操作层面上有时不够扎实有效,确实呼唤专家作持久的引领。
2.再激发热情,需要减负前行
多数学科教师已认识到校本研究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尤其年轻教师参与教研体现了一定深度。但工作一忙,又会降低热情,持之以恒的研究品质有待增强,尤其是从村小并入中心校的部分老教师,对研究仍视为畏途,表现出对学科校本教研工作的应付,效果有些受影响,需要再激发热情。再则,在应试教育尚未根除的当下,用在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影响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中,校本教研的活动频率与效益关系研究,让教师们轻装上阵,做到在“减负”中“增效”。
总之,作为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将告一段落,但课题研究核心成果“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的运用将迎来新的开始,我们有信心期待它会日臻完善,最终成为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 主题式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11-001
我校在先进的成人学习、校本教研等理论指导下,走行动研究之路,对传统校本学科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教学、教研、培训,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的校本学科教研模式——“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并完善了相关管理与考核制度。其研究成果在市区级进行了交流与推广,我校运用该模式打磨的优秀课例也在市级教研活动中展示,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结构框架和活动要求
1.问题——主题
开学初,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教研的几个基本“主题”。同学科的共性问题,由低、中、高学科组合作提炼“主题”;非共性问题,分低、中、高学科组分别提炼“主题”,并安排好大致的时序。(具体执行中,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评析:“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2.设计——方案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培训)”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评析:精心设计详细的“活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行动——建构
⑴学习。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教研专用时间(如,周二语文教研日),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并认真写好反思记录,并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评析:“主题化学习”是校本教研基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方向和深度。】
⑵集体备课。在学科校本教研专用时间,组织学科教师结合学习主题进行说课和集体备课。一般按照同年级同学科方式分组进行,教研组长牵头,备课组长具体负责。之后,主备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精神修订设计理念,并进行优化设计。
【评析:“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⑶课例、研讨。语文课例分教研组与备课组两个层次。一般先观摩课例,再组织研讨。组员带着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观摩课例,课后执教者及时完成说课自评稿,听课者填好教学评价表。之后,组员带上主题学习材料、主题学习反思记录,听课笔记、教学评价表,以及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参与研讨交流。
【评析:“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关照下的实践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
4.总结——自觉
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并适当安排曾外出学习、教研的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针对性的二级培训。
【评析:“总结”是一轮“主题式系列化校本教研”活动的最后阶段,但不是研究活动的终结,而是深层次研究的新起点。“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反思均贯穿始终,促进教师形成研究的“自觉意识”,养成在实践中研究反思改进工作的“自觉习惯”,使得教师过上有专业品味的教育教学生活。】
二、总结与思考
我们在行动研究中构建出符合我校(农村小学)实际的,且有理论支撑的校本教研的模式——“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并以制度保障,真正促成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多位一体的整合,改变了学科教研活动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解决我校一些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学校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为学校学科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伴随着结题工作,我校课题组对该模式作全面总结的同时,又进行了如下深入反思:
1.强化骨干培养,呼唤专家引领
研究建构“学科校本教研模式”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研有效性,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研究之重要和任务之艰巨,对于学科主管领导、学科教研组长是极具挑战,为此我校加强了学习与培训,切实提高了其驾驭该模式的能力。但随着城市扩张,很多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被引进城区执教,学校骨干培养速度跟不上,新上任的部分学科教研组长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仍显不足,也缺乏较强的辩证统一方法论的支持。在研究中有时表现出“就事论事”式,对于系统性深入研究有些影响;在设计问卷、分析资料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仍不够精到,表现在操作层面上有时不够扎实有效,确实呼唤专家作持久的引领。
2.再激发热情,需要减负前行
多数学科教师已认识到校本研究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尤其年轻教师参与教研体现了一定深度。但工作一忙,又会降低热情,持之以恒的研究品质有待增强,尤其是从村小并入中心校的部分老教师,对研究仍视为畏途,表现出对学科校本教研工作的应付,效果有些受影响,需要再激发热情。再则,在应试教育尚未根除的当下,用在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影响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中,校本教研的活动频率与效益关系研究,让教师们轻装上阵,做到在“减负”中“增效”。
总之,作为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将告一段落,但课题研究核心成果“主题式系列化”学科校本教研模式的运用将迎来新的开始,我们有信心期待它会日臻完善,最终成为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