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理散文 学会发现美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由此可见,新课标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这篇自读课文是新编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参考材料,关于川端康成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以及主要作品,学生们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有许多东西可能高一的学生一时还理解不了,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课文,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用一节自习课介绍了川端康成,并让学生观看了电影《伊豆的舞女》,还布置了让他们阅读川端康成作品的作业。
  我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哲理散文,学会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第一次授课】
  
  《花未眠》第一次授课地点:校内,研究课试讲。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我没有设计漂亮的导入语,而是直接入题,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并且还补充介绍作者生平及逸事,顺便提到了卡夫卡及一些文化名人的心态,包括自杀情结。这段的教学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有点收不住了,因为自己毕竟搜集了那么多的资料,总想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
  随后请学生们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提示。学生们普遍感到课文比较难懂,许多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表示不理解,我为了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们先列出全文的提纲。最后在指名回答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我只好引导着学生理出文章整体思路,画出结构图。
  然后我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学生们发言不够踊跃,似乎对身边的美不太注意,只有两三个学生发言,例子举得也很牵强。
  最后,我匆忙地作了小结,显得很仓促,课文后半部分内容我基本没顾得上细说,只是一带而过。
  
  【第一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授课教师的反思
  首先,这节课教学目的不够突出,有点面面俱到,主要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对学生的疑问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其次,因为总想把自己查到的材料尽量多地告诉学生,哪个也割舍不下,因此就使得前面对人物的介绍偏长,占用时间较多,造成了前松后紧、重点不突出的状况。第三,本课教学虽然内容比较丰富,图片展示也不少,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设想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可能学生预习不太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半天没人回应,大多数学生的眼神中显露着迷茫,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第四,关于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美增强感悟能力方面,设想很好,但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而出现了冷场的现象。
  
  组内教师的讨论分析
  教师能够通读、感悟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明确,但是主体线条还不够清晰,应该设计一个明确的板书,把这一点讲透就行。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不够,学生没有能够完全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而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进行学习。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前面介绍太多,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省略。
  
  分析后的再思考和认识
  1.一节课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确立一个主要目标、一条主线,以点带面。
  2.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是为讲课作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对文章理解得更深,让自己讲得更从容更自信,准备的材料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介绍,因此不一定都要告诉学生。
  3.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选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4.对这样难懂的课文,应该事先布置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或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5.因为这篇课文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对作者川端康成思想及性格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所以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
  
  【第二次授课】
  
  《花未眠》第二次课堂教学授课地点:校内,区级研究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一、设计精美的导入语,以创设审美的氛围
  我是这样开场的: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看到高山的雄伟壮丽,看到大海的汹涌澎湃,你是否会从内心感到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当你听到秋虫的呢喃,闻到阵阵的花香,你是否会进发一种要贴近大自然的冲动?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限的美。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片树叶,一朵小花儿,从生到死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一片树叶在尽情地吐绿,一朵小花儿也要努力绽放,我们人呢,也没有理由不好好活下去,而且还应尽力活得精彩,在有生之年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这样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后悔。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自然过渡到对作者的介绍)
  我继续介绍:川端康成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曾经说过,“自然,它是我感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他常常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在51岁时写的散文《花未眠》。
  
  二、由学生预习后所交上来的问题,自然引入文章的重点、难点
  布置预习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反复阅读课文,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我就针对他们小纸条中的典型问题提问,并公布提问题学生的姓名,对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行为予以肯定,随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讨论。
  
  三、教学流程环环相扣,重点、难点逐一击破
  1.阅读课文
  过渡:读完了课文,我们想想,这篇散文与以前学过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记事的散文(在写法上)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这是一篇哲理散文。
  2.理思路、抓主旨
  哲理散文的特点:以散文的形式阐明一个道理。散文中的哲思是浸融于散文艺术中的哲学思考,是对于存在世界的发现和探索,是感受存在、体悟人生的结果。
  问:这篇文章中,作者发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明确:发现花未眠。悟到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问:作者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吃惊,觉得它美,哀伤的美。
  问: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学生插问:为什么不是在花儿凋谢时哀伤,而哀伤在盛开时节?
  (学生展开讨论)
  甲: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在看到哀景时才会产生哀情,但川端康成却能在花儿盛放时感受到她所含的一种哀伤的美。
  乙:花儿盛开是美的,但美到极致,就会走向衰落。
  丙:也许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吧。
  明确:一是因为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二是因为花儿盛放,它的美不被人发现;三是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是哀伤的,所以也就感到花也哀伤。
  问: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学生插问:“一朵花很美”与“人要活下去”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学生展开讨论)
  甲:这两者虽没有必然联系,但花与人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花由开到谢,人也由生到死。
  乙:花要努力绽放,人也要努力工作。
  丙:作者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人要活出精彩。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花都能在它的一生中尽力地绽放美,我也要活下去,我也要为人类释放出自己的能量;一朵花很美,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我也要活下去。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曾经想到过死,但他又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得到感悟,鼓励自己要活下去,要像一朵小花儿一样,顽强地绽放美。
  问:怎样理解雷诺阿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明确:人从一出生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不管你进步不进步,但是不能因为反正也是死,就不进步了,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雷诺阿的“还在进步”说明他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生活、对人生美的追求。如初中学过的《周处》“朝闻夕死”。
  学生补充:首先,肯定画家雷诺阿不害怕进步,因为他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结合米开朗琪罗的另一句名言“我对艺术刚刚有点入门,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自己真正的作品呢”就能找到答案。
  学生补充:这两句话再次证明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艺术家对美的执著的追求,体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可即使这样,人到死都无法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升到所谓的最高水平。
  问:如何理解“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追求美的艰难,说明米开朗琪罗不懈地追求美。
  问:发现花未眠之后,作者悟到了许多哲理,接着他又凝视着壁龛里的插花进一步思考。第6段说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第6段是写我们一般人对待自然与艺术的态度。
  追问:人们通常对自然花、瓶中花和画中花的态度怎样?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自然花——忽视,瓶中花——注视,画中花——观赏。
  问:7~9段的三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7~9段是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要观察、要贴近自然、要写实。
  (因时间关系,对这一部分不进行细讲)
  问:第10段中作者又再一次提出对美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
  3.谈发现、说感悟
  问:川端康成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从一朵小花儿未眠而引出这么多关于美的思考和感悟。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和感悟呢?
  (学生讨论发言)
  甲:某一天的早上,我曾发现窗户上的冰凌花非常美,但太阳一出来,它就慢慢地消失了。我觉得美的东西有时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挺伤感的,其实人也如此,昨天我刚过完16岁生日,哎,老喽!(笑声)
  乙: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猫的胡子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长,猫眼的大小在早晨和中午时是不一样的,早晨是圆的,中午就眯成了一条线。估计我们人也一样,现在是上午,大家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听课效率也高,可一到下午上课准犯困,眼睛也跟猫一样眯成了一条缝。(笑声)
  丙:老师,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自然有日月,人也有男女;自然有大树和小草,江河湖海,人也有各种职业,各种不同秉性。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我们就是自然之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不断发现并感悟到蕴含其中的道理。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哲理散文时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方法。本文由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思考,强调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亲近自然,注意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5.布置作业
  (1)你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应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2)川端康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观?
  (3)比较阅读。
  丰子恺的《艺术的三昧》、《赤栏桥外柳千条》。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川端康成的《我在美丽的日本》。
  
  【第二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评课教师的讨论分析
  教师准备充分,感情投入。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气氛热烈,有些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设计简洁明了,投影运用适度。最出彩的要数学生的讨论发言,有自己的思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强。由学生的提问小条引出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巧妙,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
  
  授课教师两次实践后的思考和认识
  坚持一课有一得的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训练方向,抓住某一个点进行研究,并且生发开去,让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切忌贪大求多,结果哪个也没说透。另外课前和授课中都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上课时要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让学生走进课文中,与作者一起去感悟大自然,去发现美、欣赏美。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自己周围的事物,学会感悟身边的点点滴滴。
其他文献
阐述了建设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及意义,分析了建设成本控制中现场施工管理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的方法,从而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实现企业的投资目标。
本文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关系和网络环境下,应注意的四种重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权保护等问题,提出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当今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民族文化交互碰撞,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必然也会并入国际教育大潮。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也必须进入西方模式,也必须把技术精神和科学精神绝对化,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今天在全球性的经济体系下讨论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西方强势话语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民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事职教语文
【摘要】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有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民主和学生主体意识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凸现学生主体,激发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育;主体    每一次课改都能引发教育界人士的讨论,有批评也有支持,孰是孰非,当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基本定夺。笔者认为,综观以往的课改,现行的初
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潮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为适应未来“智力社会”的需要。《科学》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毫无例外,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思维包括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而衡量求异思维的标准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大特性。教学中要注重这三大特性(或称三大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艺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应是民族的、传统的.书法教育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和自身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教育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教学改革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接轨的必要性,提出建立辅修制、选修课制度,并探讨了教育学院实施辅修制的难点和对策
针对霍州—永和关高速公路东段偏关连接线庄王2号隧道在黄土梁峁地区修建过程中洞口段衬砌发生大变形及地表开裂等现象,结合隧址区的地形地质情况、隧道施工开挖、衬砌支护等
针对间谐波对于民用建筑电气系统的危害,探讨了民用建筑电气问谐波检测问题,分析了目前各种间谐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着重阐述了子空间方法的发展前景,对深入研究和有效治理间谐波
简述了在开发项目建设期采用类比法及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法预测土壤流失量的基本方法,阐述了土壤流失量预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采用以上两种预测方法计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