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由此可见,新课标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这篇自读课文是新编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参考材料,关于川端康成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以及主要作品,学生们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有许多东西可能高一的学生一时还理解不了,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课文,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用一节自习课介绍了川端康成,并让学生观看了电影《伊豆的舞女》,还布置了让他们阅读川端康成作品的作业。
我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哲理散文,学会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第一次授课】
《花未眠》第一次授课地点:校内,研究课试讲。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我没有设计漂亮的导入语,而是直接入题,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并且还补充介绍作者生平及逸事,顺便提到了卡夫卡及一些文化名人的心态,包括自杀情结。这段的教学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有点收不住了,因为自己毕竟搜集了那么多的资料,总想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
随后请学生们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提示。学生们普遍感到课文比较难懂,许多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表示不理解,我为了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们先列出全文的提纲。最后在指名回答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我只好引导着学生理出文章整体思路,画出结构图。
然后我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学生们发言不够踊跃,似乎对身边的美不太注意,只有两三个学生发言,例子举得也很牵强。
最后,我匆忙地作了小结,显得很仓促,课文后半部分内容我基本没顾得上细说,只是一带而过。
【第一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授课教师的反思
首先,这节课教学目的不够突出,有点面面俱到,主要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对学生的疑问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其次,因为总想把自己查到的材料尽量多地告诉学生,哪个也割舍不下,因此就使得前面对人物的介绍偏长,占用时间较多,造成了前松后紧、重点不突出的状况。第三,本课教学虽然内容比较丰富,图片展示也不少,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设想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可能学生预习不太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半天没人回应,大多数学生的眼神中显露着迷茫,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第四,关于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美增强感悟能力方面,设想很好,但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而出现了冷场的现象。
组内教师的讨论分析
教师能够通读、感悟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明确,但是主体线条还不够清晰,应该设计一个明确的板书,把这一点讲透就行。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不够,学生没有能够完全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而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进行学习。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前面介绍太多,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省略。
分析后的再思考和认识
1.一节课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确立一个主要目标、一条主线,以点带面。
2.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是为讲课作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对文章理解得更深,让自己讲得更从容更自信,准备的材料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介绍,因此不一定都要告诉学生。
3.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选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4.对这样难懂的课文,应该事先布置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或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5.因为这篇课文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对作者川端康成思想及性格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所以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
【第二次授课】
《花未眠》第二次课堂教学授课地点:校内,区级研究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一、设计精美的导入语,以创设审美的氛围
我是这样开场的: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看到高山的雄伟壮丽,看到大海的汹涌澎湃,你是否会从内心感到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当你听到秋虫的呢喃,闻到阵阵的花香,你是否会进发一种要贴近大自然的冲动?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限的美。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片树叶,一朵小花儿,从生到死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一片树叶在尽情地吐绿,一朵小花儿也要努力绽放,我们人呢,也没有理由不好好活下去,而且还应尽力活得精彩,在有生之年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这样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后悔。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自然过渡到对作者的介绍)
我继续介绍:川端康成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曾经说过,“自然,它是我感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他常常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在51岁时写的散文《花未眠》。
二、由学生预习后所交上来的问题,自然引入文章的重点、难点
布置预习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反复阅读课文,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我就针对他们小纸条中的典型问题提问,并公布提问题学生的姓名,对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行为予以肯定,随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讨论。
三、教学流程环环相扣,重点、难点逐一击破
1.阅读课文
过渡:读完了课文,我们想想,这篇散文与以前学过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记事的散文(在写法上)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这是一篇哲理散文。
2.理思路、抓主旨
哲理散文的特点:以散文的形式阐明一个道理。散文中的哲思是浸融于散文艺术中的哲学思考,是对于存在世界的发现和探索,是感受存在、体悟人生的结果。
问:这篇文章中,作者发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明确:发现花未眠。悟到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问:作者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吃惊,觉得它美,哀伤的美。
问: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学生插问:为什么不是在花儿凋谢时哀伤,而哀伤在盛开时节?
(学生展开讨论)
甲: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在看到哀景时才会产生哀情,但川端康成却能在花儿盛放时感受到她所含的一种哀伤的美。
乙:花儿盛开是美的,但美到极致,就会走向衰落。
丙:也许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吧。
明确:一是因为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二是因为花儿盛放,它的美不被人发现;三是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是哀伤的,所以也就感到花也哀伤。
问: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学生插问:“一朵花很美”与“人要活下去”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学生展开讨论)
甲:这两者虽没有必然联系,但花与人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花由开到谢,人也由生到死。
乙:花要努力绽放,人也要努力工作。
丙:作者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人要活出精彩。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花都能在它的一生中尽力地绽放美,我也要活下去,我也要为人类释放出自己的能量;一朵花很美,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我也要活下去。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曾经想到过死,但他又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得到感悟,鼓励自己要活下去,要像一朵小花儿一样,顽强地绽放美。
问:怎样理解雷诺阿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明确:人从一出生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不管你进步不进步,但是不能因为反正也是死,就不进步了,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雷诺阿的“还在进步”说明他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生活、对人生美的追求。如初中学过的《周处》“朝闻夕死”。
学生补充:首先,肯定画家雷诺阿不害怕进步,因为他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结合米开朗琪罗的另一句名言“我对艺术刚刚有点入门,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自己真正的作品呢”就能找到答案。
学生补充:这两句话再次证明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艺术家对美的执著的追求,体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可即使这样,人到死都无法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升到所谓的最高水平。
问:如何理解“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追求美的艰难,说明米开朗琪罗不懈地追求美。
问:发现花未眠之后,作者悟到了许多哲理,接着他又凝视着壁龛里的插花进一步思考。第6段说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第6段是写我们一般人对待自然与艺术的态度。
追问:人们通常对自然花、瓶中花和画中花的态度怎样?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自然花——忽视,瓶中花——注视,画中花——观赏。
问:7~9段的三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7~9段是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要观察、要贴近自然、要写实。
(因时间关系,对这一部分不进行细讲)
问:第10段中作者又再一次提出对美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
3.谈发现、说感悟
问:川端康成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从一朵小花儿未眠而引出这么多关于美的思考和感悟。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和感悟呢?
(学生讨论发言)
甲:某一天的早上,我曾发现窗户上的冰凌花非常美,但太阳一出来,它就慢慢地消失了。我觉得美的东西有时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挺伤感的,其实人也如此,昨天我刚过完16岁生日,哎,老喽!(笑声)
乙: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猫的胡子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长,猫眼的大小在早晨和中午时是不一样的,早晨是圆的,中午就眯成了一条线。估计我们人也一样,现在是上午,大家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听课效率也高,可一到下午上课准犯困,眼睛也跟猫一样眯成了一条缝。(笑声)
丙:老师,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自然有日月,人也有男女;自然有大树和小草,江河湖海,人也有各种职业,各种不同秉性。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我们就是自然之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不断发现并感悟到蕴含其中的道理。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哲理散文时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方法。本文由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思考,强调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亲近自然,注意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5.布置作业
(1)你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应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2)川端康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观?
(3)比较阅读。
丰子恺的《艺术的三昧》、《赤栏桥外柳千条》。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川端康成的《我在美丽的日本》。
【第二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评课教师的讨论分析
教师准备充分,感情投入。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气氛热烈,有些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设计简洁明了,投影运用适度。最出彩的要数学生的讨论发言,有自己的思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强。由学生的提问小条引出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巧妙,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
授课教师两次实践后的思考和认识
坚持一课有一得的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训练方向,抓住某一个点进行研究,并且生发开去,让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切忌贪大求多,结果哪个也没说透。另外课前和授课中都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上课时要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让学生走进课文中,与作者一起去感悟大自然,去发现美、欣赏美。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自己周围的事物,学会感悟身边的点点滴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由此可见,新课标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这篇自读课文是新编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参考材料,关于川端康成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以及主要作品,学生们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有许多东西可能高一的学生一时还理解不了,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课文,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用一节自习课介绍了川端康成,并让学生观看了电影《伊豆的舞女》,还布置了让他们阅读川端康成作品的作业。
我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哲理散文,学会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第一次授课】
《花未眠》第一次授课地点:校内,研究课试讲。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我没有设计漂亮的导入语,而是直接入题,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并且还补充介绍作者生平及逸事,顺便提到了卡夫卡及一些文化名人的心态,包括自杀情结。这段的教学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有点收不住了,因为自己毕竟搜集了那么多的资料,总想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
随后请学生们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提示。学生们普遍感到课文比较难懂,许多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表示不理解,我为了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们先列出全文的提纲。最后在指名回答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我只好引导着学生理出文章整体思路,画出结构图。
然后我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学生们发言不够踊跃,似乎对身边的美不太注意,只有两三个学生发言,例子举得也很牵强。
最后,我匆忙地作了小结,显得很仓促,课文后半部分内容我基本没顾得上细说,只是一带而过。
【第一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授课教师的反思
首先,这节课教学目的不够突出,有点面面俱到,主要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对学生的疑问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其次,因为总想把自己查到的材料尽量多地告诉学生,哪个也割舍不下,因此就使得前面对人物的介绍偏长,占用时间较多,造成了前松后紧、重点不突出的状况。第三,本课教学虽然内容比较丰富,图片展示也不少,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设想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可能学生预习不太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半天没人回应,大多数学生的眼神中显露着迷茫,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第四,关于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美增强感悟能力方面,设想很好,但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而出现了冷场的现象。
组内教师的讨论分析
教师能够通读、感悟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明确,但是主体线条还不够清晰,应该设计一个明确的板书,把这一点讲透就行。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不够,学生没有能够完全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而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进行学习。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前面介绍太多,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省略。
分析后的再思考和认识
1.一节课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确立一个主要目标、一条主线,以点带面。
2.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是为讲课作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对文章理解得更深,让自己讲得更从容更自信,准备的材料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介绍,因此不一定都要告诉学生。
3.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选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4.对这样难懂的课文,应该事先布置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或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5.因为这篇课文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对作者川端康成思想及性格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所以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
【第二次授课】
《花未眠》第二次课堂教学授课地点:校内,区级研究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一、设计精美的导入语,以创设审美的氛围
我是这样开场的: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看到高山的雄伟壮丽,看到大海的汹涌澎湃,你是否会从内心感到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当你听到秋虫的呢喃,闻到阵阵的花香,你是否会进发一种要贴近大自然的冲动?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限的美。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片树叶,一朵小花儿,从生到死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一片树叶在尽情地吐绿,一朵小花儿也要努力绽放,我们人呢,也没有理由不好好活下去,而且还应尽力活得精彩,在有生之年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这样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后悔。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自然过渡到对作者的介绍)
我继续介绍:川端康成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曾经说过,“自然,它是我感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他常常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在51岁时写的散文《花未眠》。
二、由学生预习后所交上来的问题,自然引入文章的重点、难点
布置预习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反复阅读课文,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我就针对他们小纸条中的典型问题提问,并公布提问题学生的姓名,对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行为予以肯定,随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讨论。
三、教学流程环环相扣,重点、难点逐一击破
1.阅读课文
过渡:读完了课文,我们想想,这篇散文与以前学过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记事的散文(在写法上)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这是一篇哲理散文。
2.理思路、抓主旨
哲理散文的特点:以散文的形式阐明一个道理。散文中的哲思是浸融于散文艺术中的哲学思考,是对于存在世界的发现和探索,是感受存在、体悟人生的结果。
问:这篇文章中,作者发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明确:发现花未眠。悟到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问:作者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吃惊,觉得它美,哀伤的美。
问: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学生插问:为什么不是在花儿凋谢时哀伤,而哀伤在盛开时节?
(学生展开讨论)
甲: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在看到哀景时才会产生哀情,但川端康成却能在花儿盛放时感受到她所含的一种哀伤的美。
乙:花儿盛开是美的,但美到极致,就会走向衰落。
丙:也许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吧。
明确:一是因为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二是因为花儿盛放,它的美不被人发现;三是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是哀伤的,所以也就感到花也哀伤。
问: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学生插问:“一朵花很美”与“人要活下去”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学生展开讨论)
甲:这两者虽没有必然联系,但花与人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花由开到谢,人也由生到死。
乙:花要努力绽放,人也要努力工作。
丙:作者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人要活出精彩。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花都能在它的一生中尽力地绽放美,我也要活下去,我也要为人类释放出自己的能量;一朵花很美,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我也要活下去。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曾经想到过死,但他又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得到感悟,鼓励自己要活下去,要像一朵小花儿一样,顽强地绽放美。
问:怎样理解雷诺阿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明确:人从一出生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不管你进步不进步,但是不能因为反正也是死,就不进步了,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雷诺阿的“还在进步”说明他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生活、对人生美的追求。如初中学过的《周处》“朝闻夕死”。
学生补充:首先,肯定画家雷诺阿不害怕进步,因为他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结合米开朗琪罗的另一句名言“我对艺术刚刚有点入门,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自己真正的作品呢”就能找到答案。
学生补充:这两句话再次证明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艺术家对美的执著的追求,体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可即使这样,人到死都无法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升到所谓的最高水平。
问:如何理解“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追求美的艰难,说明米开朗琪罗不懈地追求美。
问:发现花未眠之后,作者悟到了许多哲理,接着他又凝视着壁龛里的插花进一步思考。第6段说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第6段是写我们一般人对待自然与艺术的态度。
追问:人们通常对自然花、瓶中花和画中花的态度怎样?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自然花——忽视,瓶中花——注视,画中花——观赏。
问:7~9段的三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7~9段是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要观察、要贴近自然、要写实。
(因时间关系,对这一部分不进行细讲)
问:第10段中作者又再一次提出对美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
3.谈发现、说感悟
问:川端康成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从一朵小花儿未眠而引出这么多关于美的思考和感悟。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和感悟呢?
(学生讨论发言)
甲:某一天的早上,我曾发现窗户上的冰凌花非常美,但太阳一出来,它就慢慢地消失了。我觉得美的东西有时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挺伤感的,其实人也如此,昨天我刚过完16岁生日,哎,老喽!(笑声)
乙: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猫的胡子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长,猫眼的大小在早晨和中午时是不一样的,早晨是圆的,中午就眯成了一条线。估计我们人也一样,现在是上午,大家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听课效率也高,可一到下午上课准犯困,眼睛也跟猫一样眯成了一条缝。(笑声)
丙:老师,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自然有日月,人也有男女;自然有大树和小草,江河湖海,人也有各种职业,各种不同秉性。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我们就是自然之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不断发现并感悟到蕴含其中的道理。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哲理散文时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方法。本文由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思考,强调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亲近自然,注意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5.布置作业
(1)你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应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2)川端康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观?
(3)比较阅读。
丰子恺的《艺术的三昧》、《赤栏桥外柳千条》。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川端康成的《我在美丽的日本》。
【第二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评课教师的讨论分析
教师准备充分,感情投入。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气氛热烈,有些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设计简洁明了,投影运用适度。最出彩的要数学生的讨论发言,有自己的思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强。由学生的提问小条引出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巧妙,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
授课教师两次实践后的思考和认识
坚持一课有一得的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训练方向,抓住某一个点进行研究,并且生发开去,让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切忌贪大求多,结果哪个也没说透。另外课前和授课中都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上课时要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让学生走进课文中,与作者一起去感悟大自然,去发现美、欣赏美。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自己周围的事物,学会感悟身边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