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大面积梗死术后出血致心跳骤停一例抢救成功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女,63岁.因突发眩晕、头痛24h,神志不清3h入院.查体:血压203/103 mm Hg,GCS为5分,无眼球震颤,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光反射迟钝,颈抵抗,四肢肌力检查不能配合、肌张力稍低,颅脑CT示小脑梗死及脑积水(图1a).全麻下行脑室外引流及枕下正中入路,左侧梗死小脑大部分切除,后颅窝减压术,术后返NICU监护,第1天患者恢复良好,神志清楚,眩晕症状改善.术后第2天突然出现血压波动,高达200/120 mm Hg,意识进行性变差,随即心跳呼吸骤停,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6mm,光反射消失,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枕下伤口剪开缝线,迅速开放至枕骨大孔处,引流血肿约5ml.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静推,电击除颤,48min后心肺复苏成功,全麻下再次行枕下正中入路,清除血肿约1ml,镜下彻底止血后,留置引流管,送ICU监护.术后第1天复查CT示血肿清除,后颅窝充分减压(图1b).术后第2天清醒,GCS 10分.出院时ADL评级Ⅱ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晚期腰骶部巨大脊髓脊膜膨出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8月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共治疗17例晚期腰骶部巨大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平均病程21.5年,膨出囊平均大小20.6 cm×22.4 cm×19.3 cm.均在显微镜下切除囊肿、解剖与囊壁粘连的神经组织并还纳入椎管、强化修补硬膜囊、局部软组织及椎板缺损,并行皮肤成形术,7例患者同时行脊髓栓系松解、终丝切
目的 探讨超高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外科连续性入院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血压、GCS、治疗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非超高龄组(对照组).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3、6个月的死亡和残疾.结果 共纳入909例,其中超高龄组60例.超高龄组患者入院舒张压明显低于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内皮和纤维母细胞,其发生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14% ~ 20%[1],大多数脑膜瘤为良性(WHO Ⅰ级),约占90%,非典型性(WHOⅡ级)约占4.7% ~7.2%,而恶性脑膜瘤(WHOⅢ级)少见,仅占1%~3%[2].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PM)属恶性脑膜瘤,极为少见,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3例PM并结合文献的16
期刊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 颅骨巨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表达变化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之间的关系.方法 Sprague-Dawley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42只)、生理盐水组(B组,42只)和健康对照组(C组,6).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二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1、3、5、7、9、11、
Wang等[1]于2003年运用PCR技术侦测鼠胚胎干细胞cDNA库,报道了一种包含自然杀伤基因家族同源结构域的基因(early embryo specific NK,ENK).指出这种基因在胚胎干细胞中特异表达,但功能不明.随后,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复制并重命名该基因为Nanog,并分析其作为转录因子,可独立于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factor,LIF),维持鼠胚胎
期刊
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栓塞术后继发颅内出血因其病死率、致残率高而被认为是脑AVM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的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预防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提供经验性指导。
期刊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的发现率逐渐增高,对其是否需要外科干预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仍有不同意见.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以及球囊、支架等血管再塑形材料的发展,为UIA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对60例UIA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明确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的解剖位置,探讨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脑干CM的病例资料.其中主体位于中脑10例(中脑腹侧1例,中脑背侧2例,中脑侧方7例);主体位于脑桥32例(脑桥侧方28例,脑桥背侧4例);主体位于延髓11例(延髓侧方2例,延髓背侧9例).病变均行手术切除.共使用7种手术入路:额眶颧入路1例、枕下-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2例、颞下-经小脑
异位垂体瘤(ectopic pituitary adenoma,EPA)临床较为少见,影像学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异位垂体瘤5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28~71岁,平均48.2岁.病程10d~3年,平均9.6个月.发作性头痛3例,其中1例兼有手、脚、唇、鼻肥大及声音低沉,另1例性功能下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