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8日凌晨,宛平城东门外东北日军演习的地方,爆出了一阵枪响,“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战火。时任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身处这场风暴的中心,亲眼目睹了历史的真相和日军的罪行,成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白金级见证人。
王牌证人,远东法庭上力挫战犯
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中方代表成竹在胸地呈上了载满日本战犯累累罪状的起诉书。自古邪不压正,日本战犯得到制裁,不是法官一锤子的事吗?谁想,“证据不足”四个大字,让代表们傻眼了。
无耻的日本战犯口喊冤枉,声称无罪。在起诉阶段,中方代表义愤填膺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声带血,句句含泪。可狡猾的战犯律师团却极尽诡辩之能事,将呈堂罪状赖得一干二净,还指摘中国方面“口说无凭、血口喷人”。一时之间,中方的处境十分被动。提交让战犯哑口无言的新证据,是当务之急。
作为“卢沟桥事变”中最早与日军严正交涉的中国官员,王冷斋便是在这时以证人的身份赴日出庭。
先于王冷斋出庭作证的,是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秦德纯。可他的证词,被斥为空洞无据,几乎被轰下证人席。这位同王冷斋一样从宛平的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的将军,下了证人席之后,对王冷斋长吁短叹:“这哪里是我们审判战犯,还不如说是战犯审判我们。”
经过一回合的较量,中方已经不敢再大意轻敌。为了打好接下来的硬仗,中国法官梅汝璈、检察官向哲浚等人紧急开展了艰难的取证工作,并且悉心指导王冷斋如何作证。在这样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下,王冷斋走上了远东军事法庭的证人席。
日本右翼分子厚颜歪曲史实、肆意篡改历史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审判中,为了脱罪,他们非但抵死不认自己的罪孽,竟还企图嫁祸给中国,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桥本群,当时的日本“驻屯军”参谋长信誓旦旦地栽赃:“卢沟桥事变”是中国第二十九军发动的。王冷斋向来对冯玉祥钦佩有加,然而河边正三,9年前挑起“卢沟桥事变”的日本侵略军步兵旅团的旅团长,竟一口咬定“卢沟桥事变”是冯玉祥的政治阴谋。
王冷斋以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的当事人身份,一方面证明枪声来自宛平东面,而宛平城东门外正是日军演习地区,中方在那里根本没有驻军;另一方面抛出当时摄下的几张照片,包括被日军炮弹炸穿屋顶后的宛平县政府会客厅,以及他本人在宛平县政府遭日军炮击后在大门口的留影。他用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存像,控诉日军炮轰宛平城,炸死炸伤无辜人民无数的罪行,给了战犯有力的一击,一下子乱了他们的阵脚。
事实上,不只是图片影像,在卢沟桥黑云压城、战火纷飞的那段抗战岁月里,王冷斋还以古体诗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卢沟桥事变”的始末以及宛平前线的紧迫局面。这组诗后来集结成册,即《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四十首》。这本诗集与王冷斋的另两本著述《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的重要史料。
在军事法庭上,看到厚颜无耻的日本战犯一而再、再而三地诬蔑中方是事变的始作俑者,王冷斋愤而当庭吟起了记录相关史实的其中几首诗:
消息传来待折冲,
当时尚冀息狼烽。
谁知一勺扬波起,
故道夷兵忽失踪。
诪张为幻本无根,
惯技由来不足论。
藏本当年原自匿,
诘他松井欲无言。
燃犀一照已分明,
容忍都因在弭争。
得寸翻教思进尺,
更凭强力气开城。
(王冷斋《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四十首》其七、八、九)
弃武从政,临危受命任宛平县长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冷斋出生于福州仓山城门石步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他8岁入学,天生文弱却偏好学武,15岁转读福建陆军小学。18岁时,他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李宗仁、白崇禧、秦德纯等后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都与他是同学。
毕业后,王冷斋追随孙中山,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之战,后来弃武从政,在北洋政府从事文化工作。上世纪20年代,他在北京办了《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酣畅淋漓地针砭时弊,曾毫不隐讳地揭露腐朽政客的贿选活动,但也因此招致报社被封。王冷斋与当时的一些进步记者,被军阀通缉,被迫流浪天津、上海等地。
1935年,秦德纯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兼任北平市市长。得益于同学关系,王冷斋受邀担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元旦,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专事处理中日交涉事件及下辖宛平、大兴、通县、昌平等4县政务,王冷斋被任命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归北平市政府节制。
但当时,宛平县的局势其实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自二十九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拒绝日本对平津“伪化自治”的企图后,日本即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步伐,广田弘毅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在平津一带增派“驻屯军”兵力,日本陆军部旋即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务:维护日本在华利益,必要时使用武力。宛平及其辖下地处永定河对面的卢沟桥,以其愈发显要的军事地位,而惹日军垂涎。
驻丰台(时属宛平县辖)日军提出,要在北平至大名的“平大公路”旁的大井村修建机场,王冷斋严词拒绝。日军又狂妄地提出要穿过宛平城和卢沟桥,到长辛店进行军事演习,王冷斋仍是严词拒绝。而后,日军驻华北特务机关派员到宛平县政府,要求按图纸办理割让土地手续,王冷斋再次严词拒绝。日军蓄谋的“大井村事件”胎死腹中。
“午夜凶铃”,身遭挟持仍寸土不让
1937年7月7日深夜,王冷斋被一阵急促的铃声惊醒。
电话的那头,他的顶头上司秦德纯对他说:日本特务机关松井向我方提出交涉,声称“有日本陆军一中队在卢沟桥演习时,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的军队发出枪声,使演习部队一时纷乱,结果失落日兵一名,日本军队今夜要入城搜索”,已经被我方拒绝,究竟真相如何,迅即查明,以便处理。 王冷斋当即通知城内驻军,切实查询各守兵。经查,中国军队并无开枪之事,并且也未发现有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
日本人在华“失踪”事件,历史上屡见不鲜,这是强寇压境惯用的讹诈伎俩。“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即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出兵强占我东北三省。还有1934年的“藏本英明失踪事件”,也是日军为挑起战端而精心策划的。种种迹象,令王冷斋不得不猜测,这又是日本人为了名正言顺对中国开火而玩的鬼把戏。
但无奈的是,就算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不能主动跟他们撕破脸。于是王冷斋受命前往驻北平城内日本特务机关部与松井谈判,声明中方并无开枪,有颗粒未减的守兵所配子弹为证,另外所谓失踪的日兵,遍搜城内也没有见到他的影子。
但日军怎会就此罢休呢?他们一口咬定人就在城内,势必要进城搜人。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人,王冷斋选择了强势回应:“夜间宛平城门已闭,日兵在城外演习,怎么可能在城内失踪?就是退一步说,果有失落之事,也绝和我方无关,是否效仿当年南京领域藏本自行隐匿的故技,企图要挟的借口?”
即使阴谋被识破,日军依然死鸭子嘴硬。谈判之后,双方决定各派几名人员前往宛平城调查,王冷斋亦在其列。
出发前,王冷斋得到消息,驻丰台日军一大队约500余人携炮6门,由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领,向卢沟桥进发。途中,同行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多次以时机紧迫为由,几番要求王冷斋当即处理。当然,他们所谓的处理方案,就是放日军进城。王冷斋均顶住压力拒绝了。
当车驶达离城两里的宛平城外的唯一制高点沙岗时,王冷斋已见公路右侧及铁路涵洞一带都被日军占据了,枪炮排列就绪,俨然一副战斗准备。这时,日方同车的寺平忽然要王冷斋下车,并说:“事态已经十分严重,现已来不及等待调查谈判,只有请你速令城内驻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约数十米地带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
“我来只负责调查的使命,”王冷斋还是这句话,“你所提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根本办不到。”
寺平不死心,又来了招装傻:“平日日军演习都可以穿城而过,何以今日不能进城?”
王冷斋当即驳斥:“我在这里从未允许你们演习部队穿城而过,你所谓先例在何月何日?请给我一个事实的证明。”
见王冷斋这么“冥顽不灵”,对方有人按捺不住了。“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副联队长森田站出来直接绑架了王冷斋,想用武力恫吓达到威胁王冷斋让步的目的。王冷斋仍坚持调查原议,并斥他们前后矛盾,指出“若事态进一步恶化,将全由日方负责”。
双方僵持良久,日军无法,只能放行。后来王冷斋还写诗以记:
挟持左右尽弓刀,
谁识书生胆气豪。
谈笑头颅拼一掷,
馀生早已付鸿毛。
(《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四十首》其十)
事变爆发,誓死打好宛平保卫战
王冷斋一行人进城时,已是8日拂晓五六点了。所谓的搜人工作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展开,城外日军打响的枪声便彻底终结了这个荒谬的搜人行动。
王冷斋当场向樱井等人质问,并声明日军首先开枪破坏大局,应当负起酿成事变的责任。事已至此,樱井还试图粉饰:“开枪或出误会,当努力于此事的调解,勿使扩大。”可是后来日军还是继续向城内射击,甚至以迫击炮攻城。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终于连最后的遮羞布也一把扯开了。
据王冷斋回忆,7月9日以后,日军仍不断向宛平城开枪开炮,而我方虽然多次向日方进行紧张的交涉,双方也签订过停火的协定,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后来他才明白,这是日军的缓兵之计,以便争取时间调集更多的军队,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0多天的枪林炮雨,20多天的顽抗坚守,宛平城内军民同心,顽强抗敌。其中,在卢沟桥地区驻守的第二十九军一位名叫金振中的营长,还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响亮口号,大大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心志。
最后,王冷斋和部队奉命撤离。有人为王冷斋全身而退庆幸,而他本人却叹道:“予则以为不能与城共存亡为不幸也!”
王牌证人,远东法庭上力挫战犯
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中方代表成竹在胸地呈上了载满日本战犯累累罪状的起诉书。自古邪不压正,日本战犯得到制裁,不是法官一锤子的事吗?谁想,“证据不足”四个大字,让代表们傻眼了。
无耻的日本战犯口喊冤枉,声称无罪。在起诉阶段,中方代表义愤填膺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声带血,句句含泪。可狡猾的战犯律师团却极尽诡辩之能事,将呈堂罪状赖得一干二净,还指摘中国方面“口说无凭、血口喷人”。一时之间,中方的处境十分被动。提交让战犯哑口无言的新证据,是当务之急。
作为“卢沟桥事变”中最早与日军严正交涉的中国官员,王冷斋便是在这时以证人的身份赴日出庭。
先于王冷斋出庭作证的,是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秦德纯。可他的证词,被斥为空洞无据,几乎被轰下证人席。这位同王冷斋一样从宛平的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的将军,下了证人席之后,对王冷斋长吁短叹:“这哪里是我们审判战犯,还不如说是战犯审判我们。”
经过一回合的较量,中方已经不敢再大意轻敌。为了打好接下来的硬仗,中国法官梅汝璈、检察官向哲浚等人紧急开展了艰难的取证工作,并且悉心指导王冷斋如何作证。在这样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下,王冷斋走上了远东军事法庭的证人席。
日本右翼分子厚颜歪曲史实、肆意篡改历史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审判中,为了脱罪,他们非但抵死不认自己的罪孽,竟还企图嫁祸给中国,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桥本群,当时的日本“驻屯军”参谋长信誓旦旦地栽赃:“卢沟桥事变”是中国第二十九军发动的。王冷斋向来对冯玉祥钦佩有加,然而河边正三,9年前挑起“卢沟桥事变”的日本侵略军步兵旅团的旅团长,竟一口咬定“卢沟桥事变”是冯玉祥的政治阴谋。
王冷斋以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的当事人身份,一方面证明枪声来自宛平东面,而宛平城东门外正是日军演习地区,中方在那里根本没有驻军;另一方面抛出当时摄下的几张照片,包括被日军炮弹炸穿屋顶后的宛平县政府会客厅,以及他本人在宛平县政府遭日军炮击后在大门口的留影。他用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存像,控诉日军炮轰宛平城,炸死炸伤无辜人民无数的罪行,给了战犯有力的一击,一下子乱了他们的阵脚。
事实上,不只是图片影像,在卢沟桥黑云压城、战火纷飞的那段抗战岁月里,王冷斋还以古体诗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卢沟桥事变”的始末以及宛平前线的紧迫局面。这组诗后来集结成册,即《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四十首》。这本诗集与王冷斋的另两本著述《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的重要史料。
在军事法庭上,看到厚颜无耻的日本战犯一而再、再而三地诬蔑中方是事变的始作俑者,王冷斋愤而当庭吟起了记录相关史实的其中几首诗:
消息传来待折冲,
当时尚冀息狼烽。
谁知一勺扬波起,
故道夷兵忽失踪。
诪张为幻本无根,
惯技由来不足论。
藏本当年原自匿,
诘他松井欲无言。
燃犀一照已分明,
容忍都因在弭争。
得寸翻教思进尺,
更凭强力气开城。
(王冷斋《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四十首》其七、八、九)
弃武从政,临危受命任宛平县长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冷斋出生于福州仓山城门石步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他8岁入学,天生文弱却偏好学武,15岁转读福建陆军小学。18岁时,他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李宗仁、白崇禧、秦德纯等后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都与他是同学。
毕业后,王冷斋追随孙中山,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之战,后来弃武从政,在北洋政府从事文化工作。上世纪20年代,他在北京办了《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酣畅淋漓地针砭时弊,曾毫不隐讳地揭露腐朽政客的贿选活动,但也因此招致报社被封。王冷斋与当时的一些进步记者,被军阀通缉,被迫流浪天津、上海等地。
1935年,秦德纯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兼任北平市市长。得益于同学关系,王冷斋受邀担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元旦,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专事处理中日交涉事件及下辖宛平、大兴、通县、昌平等4县政务,王冷斋被任命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归北平市政府节制。
但当时,宛平县的局势其实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自二十九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拒绝日本对平津“伪化自治”的企图后,日本即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步伐,广田弘毅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在平津一带增派“驻屯军”兵力,日本陆军部旋即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务:维护日本在华利益,必要时使用武力。宛平及其辖下地处永定河对面的卢沟桥,以其愈发显要的军事地位,而惹日军垂涎。
驻丰台(时属宛平县辖)日军提出,要在北平至大名的“平大公路”旁的大井村修建机场,王冷斋严词拒绝。日军又狂妄地提出要穿过宛平城和卢沟桥,到长辛店进行军事演习,王冷斋仍是严词拒绝。而后,日军驻华北特务机关派员到宛平县政府,要求按图纸办理割让土地手续,王冷斋再次严词拒绝。日军蓄谋的“大井村事件”胎死腹中。
“午夜凶铃”,身遭挟持仍寸土不让
1937年7月7日深夜,王冷斋被一阵急促的铃声惊醒。
电话的那头,他的顶头上司秦德纯对他说:日本特务机关松井向我方提出交涉,声称“有日本陆军一中队在卢沟桥演习时,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的军队发出枪声,使演习部队一时纷乱,结果失落日兵一名,日本军队今夜要入城搜索”,已经被我方拒绝,究竟真相如何,迅即查明,以便处理。 王冷斋当即通知城内驻军,切实查询各守兵。经查,中国军队并无开枪之事,并且也未发现有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
日本人在华“失踪”事件,历史上屡见不鲜,这是强寇压境惯用的讹诈伎俩。“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即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出兵强占我东北三省。还有1934年的“藏本英明失踪事件”,也是日军为挑起战端而精心策划的。种种迹象,令王冷斋不得不猜测,这又是日本人为了名正言顺对中国开火而玩的鬼把戏。
但无奈的是,就算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不能主动跟他们撕破脸。于是王冷斋受命前往驻北平城内日本特务机关部与松井谈判,声明中方并无开枪,有颗粒未减的守兵所配子弹为证,另外所谓失踪的日兵,遍搜城内也没有见到他的影子。
但日军怎会就此罢休呢?他们一口咬定人就在城内,势必要进城搜人。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人,王冷斋选择了强势回应:“夜间宛平城门已闭,日兵在城外演习,怎么可能在城内失踪?就是退一步说,果有失落之事,也绝和我方无关,是否效仿当年南京领域藏本自行隐匿的故技,企图要挟的借口?”
即使阴谋被识破,日军依然死鸭子嘴硬。谈判之后,双方决定各派几名人员前往宛平城调查,王冷斋亦在其列。
出发前,王冷斋得到消息,驻丰台日军一大队约500余人携炮6门,由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领,向卢沟桥进发。途中,同行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多次以时机紧迫为由,几番要求王冷斋当即处理。当然,他们所谓的处理方案,就是放日军进城。王冷斋均顶住压力拒绝了。
当车驶达离城两里的宛平城外的唯一制高点沙岗时,王冷斋已见公路右侧及铁路涵洞一带都被日军占据了,枪炮排列就绪,俨然一副战斗准备。这时,日方同车的寺平忽然要王冷斋下车,并说:“事态已经十分严重,现已来不及等待调查谈判,只有请你速令城内驻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约数十米地带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
“我来只负责调查的使命,”王冷斋还是这句话,“你所提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根本办不到。”
寺平不死心,又来了招装傻:“平日日军演习都可以穿城而过,何以今日不能进城?”
王冷斋当即驳斥:“我在这里从未允许你们演习部队穿城而过,你所谓先例在何月何日?请给我一个事实的证明。”
见王冷斋这么“冥顽不灵”,对方有人按捺不住了。“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副联队长森田站出来直接绑架了王冷斋,想用武力恫吓达到威胁王冷斋让步的目的。王冷斋仍坚持调查原议,并斥他们前后矛盾,指出“若事态进一步恶化,将全由日方负责”。
双方僵持良久,日军无法,只能放行。后来王冷斋还写诗以记:
挟持左右尽弓刀,
谁识书生胆气豪。
谈笑头颅拼一掷,
馀生早已付鸿毛。
(《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四十首》其十)
事变爆发,誓死打好宛平保卫战
王冷斋一行人进城时,已是8日拂晓五六点了。所谓的搜人工作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展开,城外日军打响的枪声便彻底终结了这个荒谬的搜人行动。
王冷斋当场向樱井等人质问,并声明日军首先开枪破坏大局,应当负起酿成事变的责任。事已至此,樱井还试图粉饰:“开枪或出误会,当努力于此事的调解,勿使扩大。”可是后来日军还是继续向城内射击,甚至以迫击炮攻城。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终于连最后的遮羞布也一把扯开了。
据王冷斋回忆,7月9日以后,日军仍不断向宛平城开枪开炮,而我方虽然多次向日方进行紧张的交涉,双方也签订过停火的协定,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后来他才明白,这是日军的缓兵之计,以便争取时间调集更多的军队,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0多天的枪林炮雨,20多天的顽抗坚守,宛平城内军民同心,顽强抗敌。其中,在卢沟桥地区驻守的第二十九军一位名叫金振中的营长,还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响亮口号,大大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心志。
最后,王冷斋和部队奉命撤离。有人为王冷斋全身而退庆幸,而他本人却叹道:“予则以为不能与城共存亡为不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