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战略管理的辨析及其关系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略”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有“四C”要素与“四性”特点,“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虽然基于战略而形成,但又比“战略”丰富,并有其不同于“战略”的特点和原则。战略与战略管理二者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各不相同。
  [关键词]战略;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2—0099—04
  
  一直以来,人们常将“战略”与“战略管理”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使用,学者们在不经意间也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准确的区分。对二者科学的认识是:它们之间根源深厚,但又有所区别,把握这种区别需要正确看待各自的内涵和特点,并要深入解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战略”的内涵及其特点
  
  “战略”一词古已有之,最早使用于战争领域,常用于指行军打仗、攻城掠地、经邦治国、管理社会等方面的宏观安排。如:“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辞海》中也是将战略定义为军事名词,意为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它依据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武装力量的建设,国防工程设施,军事装备与军需物资的生产、储备,战略动员,基本作战方向的确定,战区的划分,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的制定等等。”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又将它引申为“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这个引申义正逐渐成为最具有广义色彩的战略的定义。而毛主席早在《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问题》中就已经将战略问题作了如此界定:“战略问题是关系到全局的问题,是需要照顾到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问题”。
  根据《辞海》中对战略所作的第一层解释可以发现,作为一个“战略”,往往关系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是环境,如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因素;第二是对手,战略设定的目的在于战胜对手,没有对手也就无所谓战略,“知己知彼”是制定出好战略的前提条件;第三是自身情况,即战略主体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虽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论及“战略”时,世人常设定其内涵为《辞海》中之后者,即“战略”是指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整体性和惟一性的谋划与安排,如古人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如果缺少了对环境、竞争对手、自身情况的深入分析,那么它也就很难成其为一个好的战略。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在深入理解战略一词的内涵时一定要结合它的本义和引申义。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握战略的四个“C”要素和战略的四个“性”。
  战略四“C”要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辞海中对战略本义的界定,它主要是指战略所涉及的基点要素,即环境(Circumstance)、竞争对手(competitor)、自身特点(Character)和互动过程(Course)。这四个要素的提出,暗含着“图国料敌,未战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精义。其中,环境(Circumstance)要素只是一般性的提法,事实上它所包含的因素十分复杂,但需明确一点,那就是战略产生的本义、要义在于“因应环境变化而生,随着变化的环境而动”;对手(Competitor)即竞争者,在现代战略观中,对手(competitor)未必是定要斗个你死我活的敌人,它在具有敌人的属性以外,也有可向合作者转化的潜质,一旦对抗的双方找到利益结合点便可以随时结成战略联盟,在企业界尤其如此,众多原本激烈竞争的企业可能在一夜之间合二为一,成为新的更具实力的发展体,形成互利、相通、共生、双赢的发展局面,不过对手终究是对手,在其没有成为朋友之前一定对之不能掉以轻心,对之要做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自身特点(Character)是针对战略主体所做出的静态描述,通常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如组织结构、人员构成、资源储备、企业使命、企业文化、组织惯性等等,它同时也是战略得以制订和执行的基础,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战略的承担者所拥有的实力或是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互动过程(Course)是对战略主体与环境和对手进行相互作用的动态描述,是战略运作过程中战略主体一方与环境和对手两方进行的同时互动。与环境互动是战略的本义,如果没有变化不定的环境也就没有因应环境变化而追求动态平衡的战略本身;与对手互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互相竞争以争夺既有的稀缺资源,二是与对手合作共同分配既有资源或是开发新资源;互动的目的是实现共赢的各个组织的战略目标。
  所谓四“性”,是战略应该具有的四个特点,分别为“全局性”、“前瞻性”、“整体性”和“惟一性”。
  “全局性”是指战略谋划所涉及的范围,涉及一件事情的全部环节或内容,除此之外,“全局”之“局”还包括事件发生和演化的环境、背景、未来走向、各种相关的影响因素等等。
  “前瞻性”又可以称之为长远的目标性,即战略本身的目标虽然以现在为基础,但重点不指向现在而在于未来,是针对未来所设定的发展蓝图,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里的千里不是空间上的方圆千里,而是时间上的纵向延伸。
  “整体性”也可称之为“系统性”是指将事情“归一”来看,不可人为分割,要注重整体和细节,全面把握其程序和操作模式,要使战略的制定者与执行者都能够对事情有总括的认识和安排。
  “惟一性”也可以称之为“排他性”或“最优性”,即最终组织所选择的战略应该是无可替代的惟一方案,这个方案是最优方案,除此之外不会再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有更好的更合适的其他可选战略方案,那么这个战略方案就不应该被采纳。
  现代管理学基于军事学上对战略的释义将“战略”解释为,战略是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方式和组织内外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战略是一个组织的长远的、全局性的目标,组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的不同方针和对策。战略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控制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其各种根本趋势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引导,并继而将组织的技能和资源与外部环境和机遇相结合,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高速、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计划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二、战略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其原则
  
  (一)战略管理的定义及其分类
  “战略管理”的概念是相对于“战略”的概念而来的,即组织的高层在对环境、敌我双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预测并深入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已经具有的资源和可能获得的 资源,制定长远计划,准备实施条件,通过评价与控制手段来确保战略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略管理就是要“不战而知胜战,不战而胜人之兵”。
  将“战略管理”分别与企业、政府部门相结合,便可以形成“企业战略管理”与“政府战略管理”的概念。其中,“政府战略管理”又可以根据其行政级别划分为“国家战略管理”、“区域战略管理”、“省级战略管理”、“市级战略管理”、‘县级战略管理”、“镇级战略管理”、“村级战略管理”等等。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层面的战略管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的战略管理缺位,很多地方领导人往往不太重视所辖区域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全面的发展布局,他们所热衷的是短期即可见效的政绩,这往往非常不利于所在地区的科学发展,甚至会带来破坏环境以及掏空资源的不可持续发展局面。当然,国家新近出台了领导干部任用制度,规定地方行政长官每届必须干满五年,除有特殊情况不得中途调离,再加上“绿色GDP”概念的提出和相应考核标准的制定,未来中国的各级政府在地方发展战略方面的考虑将会比以往更加理性和具有前瞻性,这对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产生十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中国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陶声良先生认为,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就是根据企业战略思想,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并且制定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战略目标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也就是说,企业战略管理是从确定企业的使命(即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人手,预测、分析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评估企业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描绘出企业发展的整个蓝图及制定出战略方案。而学者王冷江等人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笔者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合“战略管理”本身的概念认为: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指,立足于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基于对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分析和判断,确定企业经营使命与战略目标,选择各级经营战略方案并依靠自身独特能力将之付诸实施,以及全面进行战略评价与控制、战略准备与储备的系统动态管理过程。
  
  (二)战略管理的特征
  “战略管理”的特征除了包括战略的“四性”即全局性、前瞻性、整体性、惟一性以外,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所谓相对的稳定性是指战略管理的过程是既定战略的执行与控制过程,战略在达到了排他性的要求以后本身应该体现稳定性的特点,即“不常变”是它的基本特色与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战略管理因了战略的全局稳定性所以也要体现相对稳定的要求。同时,战略的来源在于环境的多变,多变的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非线性、不对称性、非可控性的因素,所以战略本身又不可以一成不变,它所应该追求的效果是动态的平衡和相对的稳定,这种动态的平衡和相对的稳定在战略制定时只能部分地预留回旋的空间,最终得以满足这种要求就必须借助战略管理及其运作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要在基于战略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应该不断地进行因应环境之变的战略管理微调,当然有时彻底放弃的情况也会发生,只是不常见而已。
  
  (三)战略管理的原则
  无论是在政府战略管理过程中,还是在企业战略管理工作里,还是作为其他组织类型存在的相关战略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作为一项特定的工作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1.适应环境原则
  战略管理是因应环境而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所以战略管理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使组织战略全面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要利用或者影响环境的变化进程,以随时监视和扫描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细致分析机会与挑战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从而正确制定恰当战略或及时修订现行战略方案。
  2.整体最优原则
  任何组织都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应该以整体和全局的观点来管理组织的运作程序,从而达到使组织整体最优的目的。同样,战略管理要求将组织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管理,它不会强调组织某个战略经营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BU)或某个职能部门(Functional Department,FD)的重要性,而是强调通过制定组织整体的宗旨、目标、战略来协调、统一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活动,从而使之形成强劲的合力。
  3.全程管理原则
  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协调过程,它应该将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控制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一体化过程来加以管理,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如此方可确保战略的权威性、一贯性和高效性,从而确保整个战略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4.全员参与原则
  战略管理虽然是长远的问题,是高层次的管理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战略管理的工作只有少数几个高层人士参加就可以取得成功。相反,战略管理的活动既要有高层管理者的英明决策,也要求有中下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和全力支持,甚至要广泛吸纳组织外部的力量与智慧。其中,战略规划主要依靠高层管理者的慎重抉择,而战略实施主要依赖中下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全心全意的投入,即:要在四方,事在中央。
  5.反馈修正原则
  战略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它需要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跟踪反馈、评价修正,如此才能确保公司战略的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现行战略管理的评价和控制是新一轮组织战略管理的开始。
  
  三、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战略与战略管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彼此促进,互不可缺。
  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区别在于一静一动的差异,以及静动转换的联系。其中战略为静,战略管理为动;静为动之始,动从静中生。正如中国太极功夫所讲,静者,无极;动者,太极。太极始于无极,没有无极也就没有太极,太极又终归于无极且始终含着无极。基于太极拳法这一精义进行引申可知,战略为静,是无极,是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所设定的一种宏远计划和长远安排;战略管理是动,是太极,是企业职能部门、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对具体战略的执行与控制,是静态战略的动态化发展。其中,战略管理虽在动,但是又始终以战略本身作为静态的基准,不能脱离既定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发展规划。
  基于战略与战略管理这种静动关系可知,战略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成败,也就是制定了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与格局的战略管理。如果战略制定失误,则经过管理以后的战略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战略管理也就失败。如果战略制定得非常成功,则经过精心管理以后的战略目标可以实现,战略管理也就成功。战略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可谓休戚与共。
  但是,基于战略管理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考虑,战略与战略管理也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可能会有负相关的情况发生,诸如:1.战略制定得很完美,但是因为战略准备不足,或是战略评价有失精准,或是战略控制不到位,从而最终没有实现或是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战略部分或是完全失败;2.战略制定得不是非常理想,即制定的战略本身可能存在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在于对环境的把握不够精准,或是将竞争对手的实力没有进行充分的估计,或是对自身所可能获得的资源掌控力度把握不确切,概括起来说就是对战略所涉及的“四C”要素全部或是部分把握不当而造成战略本身出现了纰漏,但是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因为有很好的战略评价体系与战略控制系统,即时发现战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地予以纠偏、校对、修正,在此基础上重新有力地调整战略规划,重新调配组织内外部资源,从而动态地完善了既有的战略,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这种非对称关系说明,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动静平衡是一种动态的辩证的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正如太极拳法一样,从静开始动,又于连绵不绝的动中形成静,无静不动,无动不静,动静结合,以成功法。
  如果进一步剖析,可以如此理解:战略本为静,但是因为战略管理的动而使战略也具有了动的冲动;战略对而不动,战略管理可以动而不变以至静态演进,但若战略不对而一味求静并使战略管理静态地动,则战略难成;战略管理本为动,但是动中要求静,即于动态的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战略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如果不断地修改校正,不断地否定原有的战略方案,则战略本身也就不再成其为战略,战略管理也就难以成功。
  那种认为战略是真正静态的,长远的计划一旦确定就会永远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以为战略是随便可动或随时可加以更改的观点也是不对的。真正的管理者必须要深刻领会战略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动静关系及其相应的转换,如此才能真正选择好的战略,做好战略管理的工作。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或将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际,面临的一个核心技术问题是采用何种存款保险费率计量模式。纵观世界,虽然现阶段采用统一存款保险费率的国家偏多,但是差别费率模式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实施何种费率计量模式要综合兼顾,考虑国情,我国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初期实行机构等级费率制,等条件成熟时再实行风险等级差别费率制。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费率;统一存款保险费率模式;差别存款保险费率模式  [中图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传统的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出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自然资源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的保障等相适应,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
中医人才作为中医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成长、发展和成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形成阶段不同。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中
<正>~~
期刊
刘书声■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意大利交流、研修现代油画艺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
[摘要]针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重城轻乡、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分割严重等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依据区域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基于区域城市建设,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传导实现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在引资
诗人兼学者的郑敏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新诗传统等一系列话题的言论,曾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这些言论不但与所谓“文化保守主艾’有关,另一方面,这些言论的出现也必然反映了20世纪
[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成为各界评价企业的重要依据。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与企业盈余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鉴别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并将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关键词]审计意见;审计质量;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尼采文化哲学契合了后现代主义这一场广义上的文化哲学运动的内在精神要求。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社会政治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尼采文化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以扭曲的
利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收录青岛科技大学1985—2007年申请的256件职务发明专利为依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专利发明人、专利IPC分类、专利有效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