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语文复习方法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进入高三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毕业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毕业班学生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习,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成绩,本届高三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让学生对高三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高三开学伊始,我就送给学生三条我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它们是鲁迅先生的“不满是前进的车轮”,笛卡尔的“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高尔基的“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除此之外,我还把洋思中学校园中所写的“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进步?”,衡水中学高三教学大厅标语 “励志报亲,争分夺秒,埋头苦读应无悔;笑迎高考,奋力拼搏,破釜沉舟定夺魁”送给学生,要求他们要理解其意,在思考和努力中向高考冲刺。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高三复习头绪繁多,教师自己首先心中要有计划,要求学生课内按老师的计划走,课下制定较为科学的学习计划,保证每天每科均有一定量的学习时间。
  2.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我让学生主要使用的工具书有:字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难解的字、词、句,一般我不急于解答,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查找这些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许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义,领会用法。
  3.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我不时对书写规范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奖励,告诫同学们,书写规范是你成功的一半。
  4.养成读书看报,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习惯。我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时在课堂上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时代信息。
  三、分组合作学习,个人与小组挂钩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进入高三后,我根据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语文学习中,有时提前布置预习,有时现场作答,答对的就给本组画一面红旗,一个月小结一次。在奖优罚劣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不服气。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互助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
  四、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使他们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从高一我就指导学生出默写检测卷、古文一课考、单元测试卷等,学生交上来后我都要一一验收,然后用学生出的试卷考试,考完后由谁出题谁改卷。学生在出题、改卷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出各种试卷的重点,并强化了对知识重点的记忆。
  学生在写作文中缺乏论据的积累,一写作文举到的例子毫无新意。我们复习到实用类文本阅读时,发现里面不乏可圈可点的人物事例,就按每小组分配两篇提取事例,并注明本事例可用主题,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后由我定稿打印出来,发放到每位学生手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事例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五、适当奖励,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奖励,有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奖励,精神的奖励更重要。我平时除了上课对那些积极发言、书写规范的学生及时表扬外,每月对各小组得红旗情况进行总结后,还会对优胜组组员有精神及物质的不同奖励;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后,全班在各组推荐的基础上评选出课堂最佳表现奖、作业书写美观奖等共计三十余人次,我给每位获奖学生奖励一个本子和一张奖状;给考试中每题得高分的学生每人发一个棒棒糖。这个仪式在学生放假最后一节课上进行,按获奖类别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颁奖词,然后为每位获奖学生颁发奖品;而学生获奖奖状在开家长会时送到家长手里。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家长的满足感。
  我觉得学生心中的目标就像树根,良好的习惯就像树枝,而各个知识点就像秋叶。我们高三教师就要让学生懂得树根、树枝及每片秋叶价值的真正所在,珍惜每一片秋叶,因为秋叶一不留神就会飘落,再也难挂枝头。而作为教师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和学生们一起去呵护这棵树。期盼到六月,这棵树根深、枝繁、叶茂;学生高考夺魁,老师展露笑颜!
  董萍,教师,现居新疆奎屯。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炼成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圈点批注法就是文言文阅读上“少教多学”的一种尝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无“骨气”,少“大气”。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事例,材料不充分,不真实,不典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材料匮乏,归根到底是积累颇微,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从何而来?主要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素材积累多,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厚积薄发,取精用宏,写作往往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作为考生,
日记是一种文体,其中记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之所以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原因在于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生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微型日记”的特点在于“微”,是指简短的日记。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阶段,他们对很多汉字都不太熟悉,而微型日记对于字数的要求并不高,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往,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常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会让学生背诵大量作文,然后让学生进行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应对高考,是每名高三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旨在为困惑中的教师同行们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体会,用研究提升效率,以素养应对高考,团队协作,师生协作,温馨备战。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应考的实践提炼并推行了具有我校特色和模式的“三研三时(实)”:课前三研,即研读定方向、研判理学情、研讨找方法;课后三时,即随时反馈、按时反思、及时返还;课上三实,即唯实
有效教学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让高中语文教学真正靠近新课改的要求,它让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讲授轉变全新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本文就目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浅做分析研究,期盼本文的策略能给同仁以启发。   一、研究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但是我国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其次是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基层的实施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老师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文章内容很空洞。其中不少是因为文章写得很虚,多是概念化的东西。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生活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丰富表象的积累  形象思维是借助表象来进行的,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表象的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没有表象的活动就没有形象的思维。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
语文课堂在高中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第一可作为主导的独立学科,是学生高中学业的组成部分,第二可渗入到多项学科的研究中,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支持,拉近各个学科的距离。实际高中语文课堂,着实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导致语文课堂始终处于低效率的教学状态,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高中语文课堂将对话教学应用到实际课程中,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分析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说是四十年代的“儒林外史”,其夫人杨绛女士说《围城》是作者“痴气”十足的作品。但造就《围城》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痴气”,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作者天才地巧妙无比地运用了比喻这一奇葩艺术(本书运用了700多处比喻)。   姹紫嫣红的比喻之花,各具美姿,耀眼眩目。《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糅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颜渊
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为爱上语文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融洽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当中的“情”如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拨下进入学文佳境,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真诚交流,以和蔼的态度,关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