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悄悄爱上你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ulong198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哪些话”来拓展思维,最后选择新颖合适的角度立意。
  例如以“水”为话题的作文。水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就会想到江、河、湖、海、雨、雪、冰、露、洪水、茶水等。“洗涤万物,负载舟船”,“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表面平静温柔,实则深不可测”、“随物赋形,身无常态”、“处在同一位置,极力追求平等”等都是水的特点。为什么要谈水?水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水是“孕育文明的摇篮”。该怎么去对待水呢?要“节约爱惜,合理开发”;要“因势利导,兴利除弊”;要“综合治理,防止污染”。有哪些物像水?学生想到人的性格、处世态度、心境、生活、时间等。哪些人,哪些事和水有关?比如“保护母亲河工程”,“城市的用水问题”,“水污染、水治理、水开发的问题”,“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围湖填海、地下水开采”,等等。哪些话又和水有关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细水长流”,“水落石出”,“井水不犯河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文章也就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写了一篇关于水污染的科幻小说,非常的新颖。长期坚持这种训练,同学们的思路逐渐开阔,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文章渐渐写得新颖、生动起来。
  (二)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评评议议,以说促写。在这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选读或刊印大量优秀时文作品和学生们一道赏析。作文课并不是非写不可,有时老师和学生共同推荐一些文章,大家各抒己见,从文章的语言、构思、立意、感悟、启发等方面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大家不仅了解了很多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充满人文性的佳作,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文学的熏陶,而且通过讨论、评议,大家学到了更多写作的知识。学生很喜欢这种作文课型。
  2.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口头作文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我国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一字短诗:《生活》——网。我就让学生对“网”字畅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想到了有形的网,比如“渔网”,渔夫在海上打鱼,网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网住的是一家人的伙食啊!有的同学想到了“人情网”,他这样说道:有一家三口生活得和和美美,丈夫勤劳,妻子贤淑,女儿聪明。可不知什么时候,人情网笼罩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单位小王下星期结婚要出礼,领导的女儿满月要送礼,同事迁入新居也要贺一贺,邻居老人去世了总得表表心意……总之是没完没了。千般万般汇成一个字——钱!唉!人情啊,你可把这一家人围住了。撕破这张人情网吧,生活可以更加美好!有的想到了“法网”,有的想到了“关系网”等,学生们的想象大胆奇特,丰富瑰丽,令我刮目相看。
  (三)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特别是生活中的细节,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到作文中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认真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写出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记录下他们对生活、学习的思考和感悟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每次作文,我都强调要写好细节,即使全文有许多不足,但只要学生在作文中有一处细腻深刻的描写,我都会把它作为成功的范例向全班展示。渐渐地,学生也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细节会让你动情,会让你感悟出其中的美、其中的真谛。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写《妈妈笑了》,他写妈妈因为爸爸不守诺言又吸烟了,妈妈很生气,赌气不吃饭,爸爸煮好了饭,并向妈妈道歉。学生细致地刻画了爸妈的表情,生动地描写了爸爸体贴妈妈、夫妻恩爱的细节,把妈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用心去感受世界,能主动地去感悟生活的美,就能写出成功的文章。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抽出时间收看一些时事新闻类、科技类、综合类的电视节目。例如《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叙述和评议相结合的节目。节目的选材较为典型:一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一些为众人所瞩目的事,能带给人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作为写作的主体,只要通过各种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他们多读、多思、多写,潜移默化中,他们就会爱上写作,慢慢地就会写出好的作文来。
其他文献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
期刊
“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辞海》1999年版)或者说,“具有人格意志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神通广大、变化莫测、长存不灭的超自然体。”(《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作为超自然体,神显然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一般被认为是生来就具有神奇的力量,是上天意志的代言人,令无数人信仰崇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举了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太上老君等例子
期刊
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都会运用拓展阅读的方法,希望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往往无视文本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拓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可以拓展阅读:    一、为渲染情境而拓展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的形象却是丰富的。为了帮助学生体悟文字的丰富内涵,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渲染感悟文
期刊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将适合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一、挖掘素材,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大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
期刊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恨、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据统计,唐宋词中,仅“愁”字就出现了3344次,其他的“忧”、“恨”、“伤”、“哀”等词的使用频率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词人似乎个个都有一颗“愁苦心”,无“愁”不成词,无“恨”不成调,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形成了词“以愁见工”的艺术特征。  “愁”是一种
期刊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开头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
期刊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学者先要会疑”,学习要有质疑精神。课堂上怎么才有质疑的欲望呢?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注意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能让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