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绍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a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传统村落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角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对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基于此,笔者以绍兴市冢斜村为例,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其文化资源和旅游开发现状,探讨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活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49.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资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绍兴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5517)。

引言


  2018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倡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1]。
  目前,传统村落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热点,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2]。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一方面,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破坏了原有村落建筑和人居環境;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村落基础服务设施、产业落后,居民作为地域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大量流失,导致村落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绍兴市冢斜古村是浙江省首个历史文化名村,很早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基于此,笔者对冢斜村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绍兴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构成


  (一)绍兴传统村落概况
  绍兴有2 500多年的建城史,为古越文化的发源地。在稽山鉴水间,散落了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根据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的认定标准,截至2012年,绍兴符合条件的传统村落大概有254个。从2012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个部门联合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评选,截至2019年绍兴共有25个村落入选。其中嵊州金庭镇华堂村、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和柯桥区稽东镇冢斜村被选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经研究发现,绍兴传统村落呈现以下特点。
  (1)绍兴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培养了众多名人、孕育出丰富的文化。绍兴市传统村落大部分建筑建造于民国之前,例如,新昌西坑村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嵊州崇仁镇、华堂村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清两代。悠久的历史哺育了众多名人,例如,柯桥区州山社区吴氏从第七代开始,陆续出了40名进士;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创造了绚烂的文明,如中国越剧发源地嵊州施家岙村,吸引了众多越剧爱好者前来游览观光。
  (2)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现象[3]。绍兴北部以平原为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较少;绍兴南部多为山地面积,诸暨、嵊州和新昌等地的传统村落较多[4]。
  (二)绍兴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
  21世纪以来,绍兴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2001年出台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近年来,又相继制定了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文件,如嵊州市《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诸暨《文物保护三年规划》。同时,政府参与积极开发传统村落,如上虞春晖村,利用当地名人叶圣陶、蔡元培、丰子恺、李叔同、朱自清等的影响力,建立“春晖名人园”,吸引众多游客。新昌县外婆坑村利用少数民族开展乡村旅游,以及大雷村、嵊州袁郭岭村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但传统村落保护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传统村落修缮保护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其次,经营者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修缮时,随意性较强;再次,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往往将城市化作为开发的重点,甚至出现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最后,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人才缺乏也是很大问题。

二、研究对象


  冢斜古村位于绍兴南部山区,交通便利,省道绍甘线与县道车竹线的交汇处,附近的杭绍台高速出口正在建造中。面积为3.82平方千米,2014年,有居民256户,746人(其中余氏占80%)。冢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四周青山环抱,小舜江北溪环绕村东而去,马皮岭和大小西岭古道隐匿其中,其间点缀着美女岩、石狮岗瀑布、西岭冷泉、茅坪竹海等景点。相传这里是大禹后裔余氏的聚集地,禹妃及宫人们的墓葬地,最早的越国都城。“冢”指坟墓;“斜”一说指宫人,另一种说法指坟墓斜斜放置,这就是冢斜村名的由来。
  (一)古建筑文化资源
  据史书记载大禹生三子,为纪念妻子涂山氏给第三子赐姓余氏,传余氏是大禹后裔。根据《冢斜余氏宗谱》记载,村庄余氏后人的居住历史可以追溯至明建文3年(公元1401年)。在这一年大禹96世孙余子陵由山阴县迁至会稽县冢斜村,此后古村保留了每年祭禹、祭祖的形式,很多建筑都和大禹后裔有关。冢斜古建筑受自然地形、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具有农耕时代强调尊卑的特征。现存始建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的“永兴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余氏宗祠”,建于明代的“余氏老台门”,清代的“高新屋台门”“下新屋(八老爷)台门”等6处台门,民国期间建设的“歪台门”以及明、清两朝官员用于祭典舜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等建筑保存完好。
  (二)传统文化观念
  “以耕养家,以读兴家”是渗透于浙江农村主要的人文意识,受此影响,冢斜村特别重视教育。历史上,冢斜余氏在朝廷任职的人员不计其数;近现代,余氏后裔也出现很多专家学者,比较有名的如民国期间在总统府任职的余经华;新中国留学归来的第一代博士余良华,曾任香港华润公司副总等。众多名人催生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强大的榜样力量。冢斜村自古就有崇贤的习俗,形成了如“积善泽后”“耕读传家”等思想,在村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
  冢斜村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编织、制香糕、龙井茶、珠茶、酿甜白酒、制霉豆腐等工艺;保留了如祭禹、祭祖、庙会等传统民俗;保留有越剧、莲花落、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

三、冢斜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从政府和村民两个层面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筹集资金
  冢斜村自2002年开始,村民自发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不仅成立了古村保护小组,对村内一些古建筑进行修缮,并着手编撰《冢斜村志》和《冢斜余氏宗谱》,期间先后两次委托设计单位制订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该村在2010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村民自筹资金对村内建于明清时期的台门建筑进行修缮,同年10月区政府成立冢斜古村保护领导小组,12月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从2011年到2013年区政府每年拨款80万专项资金用于古村维护。2012年,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冢斜村目前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进行宣传推广。至今,冢斜村已有2家餐饮机构,1个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古村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村委会还相继组织了4届庙会和2届文化旅游节,提高了古村知名度。
  政府对冢斜村的保护给予了极大支持,各级领导多次赴村考察,予以高度重视,并拨付专项财政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截至2018年,冢斜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完成《中國历史文化名村冢斜村详细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冢斜村旅游区总体规划》。
  2.传统村落市场的认知和需求
  笔者在2020年5—6月间对冢斜村委进行了访谈,同时对传统村落旅游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25份,有效问卷125份。
  ①从游客的出游目的来看,观光、生态旅游的游客分别占48.5%和25.7%,13.4%的游客为研学旅游,9.3%的游客为探亲访友类旅游,剩下3.1%的游客为途经此地做简单停留。②就古村出游方式而言,69.4%的游客是自驾游,22.1%的游客是跟团游,8.5%的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前往。③就旅游消费对象而言,前往传统村落旅游的群体以中老年居多,游客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的,占受访对象的39%;作为购买力最强的群体(年龄集中在25~44岁之间),占受访对象的35.8%;18岁以下的占受访对象的17.8%,年龄在18~24岁的占受访对象的7.4%。④就游客居住地而言,古村辐射范围有待扩大,现阶段以绍兴地区的游客为主,对江浙沪地区的辐射较弱,游客呈现以零星分布的态势。⑤就游客职业构成而言,以公司职员、企业管理人员、退休人员、学生为主,占65.2%的比例,其中公司职员占据29.8%的比例。⑥就游客获取传统村落信息的渠道而言,59.4%的游客从亲朋好友获取传统村落信息,27.5%的游客从报刊渠道获得信息,19.8%的游客从网络上获得信息。⑦就传统村落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而言,建议完善商务配套设施(如提供住宿服务、休闲娱乐设施、增加餐饮机构)的游客比例最高,占59.6%,建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游客也较多,占45.6%,如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完善导游讲解服务,等等。⑧就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而言,大部分游客的停留时间不超过3小时,极少部分游客停留时间在8小时以上,主要集中在探亲访友类游客。很多游客表明,在逛完村落古建筑之后就离开了,不知道周围还有自然景点。
  (二)问题
  1.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传统村落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在古村旅游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消费行为。笔者走访发现,冢斜村现有2家餐饮机构,1个游客服务中心,若干个景区厕所。整个古村基本没有可供游客停留休息的地方,如游客休憩区、小卖部。另外,由于冢斜村位于城市水源地小舜江附近,出于对水源地的保护,餐饮和住宿业很难得到发展,虽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但常年关闭,形同虚设。旅游交通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村口停车场大概可容纳小轿车20辆左右,根本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景区交通可达性有待提高。景区标识系统有待完善,如村口未设置醒目的景区标志、景点介绍牌、路径指示图。
  2.留守老人现象严重
  冢斜古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年轻人外出打工。调查显示,目前古村常住人口为350人,以老年人为主。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台门中仅有5个老年人居住,其中年龄最长者90岁,最小的也已60多岁。虽说只是个例,但留守老人现象严重。没有居民的村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人。一方面,古村独有的文化无法延续和传播,传统民风民俗无法延续;另一方面,缺少村民,村落会逐渐荒废。
  3.资金不足
  目前,冢斜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大部分在2008年前后完成,现在亟待再次进行修缮;冢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山上杂草丛生、杂树交荫,很多自然风光被遮蔽,处于荒废状态。要改善现状需大量资金投入,仅靠现有政府拨款和乡民自筹资金是不够的。
  4.营销不足
  冢斜村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明显,但是因为缺乏宣传,客源辐射范围较小,发展劲头不足。冢斜村在2014年前后开通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笔者查询冢斜村的公众号,最近一期的更新停留在2018年7月,其余更文时间集中在2014—2015年间,阅读量在几百到两千不等;新浪微博的更新状态也类似。冢斜村周围有会稽山千年香榧林景区、红豆仙霞景区、大龙山景区、会稽山森林游步道等,但这些景点较分散,缺乏目的地营销策略,造成市场不景气。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绍兴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冢斜村是绍兴保护较好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和开发历程与其他传统村落有相似之处,是绍兴传统村落的一个典型。本文通过对冢斜村的分析,了解其优势和问题,可以折射出绍兴传统村落整体发展现状和问题,由此得出绍兴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
  2008年4月,我国颁布了首部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规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名村条例》,各级政府亦可出台适合当地传统村落的管理细则,同时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由于传统村落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需避免破坏当地原有建筑风貌,避免开发过度商业化。
  (二)加大旅游融资,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宣传
  根据《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具有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力度,要让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入传统村落的开发,进而实现稳定的收益和长久的保护;也可以引导村民入股,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经营和利益分配,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得到村民的支持。很多传统村落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在开发过程中,应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开发者需要准确定位传统村落的品牌形象,使传统村落形象完整、全面的被大众熟知。同时,要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营销,宣传传统村落文化,进一步打开旅游市场。
  (三)维护村民利益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继承者、传达者,维护村民利益,提高社区发展能力,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村民可以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直接、间接获益,但很多村民被动参与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保护和旅游开发意识有很大局限性,要强化村民们的主体地位、调动积极性,加强村民的技能培训,增加文化认同感,维护他们的利益分配[5]。
  (四)活化传承,文旅融合,有序开发
  打造文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立足传统村落资源现状和特色产业,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活化保护,有序开发。传统村落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要提高对其认识和保护,杜绝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让游客享受到淳朴丰富的文化体验。要深挖传统村落当地的节庆文化,根据传统村落文化特色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發展传统村落特色产业,如茶叶、编制、农产品等;增加当地民俗和文化氛围,增强传统村落发展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五、结语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足迹。要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不仅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0-12-3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ntent_5325534. htm.
  [2] 石文艳.浅析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J].知识文库,2018(10):13-14.
  [3] 余茂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冢斜古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100.
  [4] 张水根,陈祖铨.绍兴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J].浙江建筑,2011(12):8-12.
  [5] 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旅游地综合性系统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名城,2012(12):67-7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的介绍、对比基础上,分析了西部高校尤其是西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课外实践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目标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优化思路。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外实践;体系建设;西北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旅游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情形下,研究外国游客在大陆自驾游的经历及其感知特征是有价值的。本文以美国人何伟(Peter Hessler)的游记著作为素材,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其在中国大陆自驾游历感知特征。研究表明,外国游客在中国大陆的自驾游历感知经历了缺席的想象、在场的感知和缺席的在场3个阶段;受旅游者背景与偏好影响,游历关注点或者对象集中表现在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游历是游客印证想象中的已经神
期刊
摘 要:东太行景区位于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河北省武安市西部山区,作为近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特色景区,尽管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但仍存在多种问题。为促进东太行景区进一步发展,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本文采用优劣分析法,对东太行景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探讨,客观分析影响东太行景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并对此提出其需要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明确自身旅游特色、提高从业者的
期刊
旅游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  被普遍认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旅,  是科教興国的一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应该有这样的  一个认识高度。科教的涵义是科学、技术和教育。  加强旅游的科学研究、技术的应用和教育的发展,是  旅游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要  务,是大事,这也应该成为共识。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独特的节庆文化来更好地诠释地域文化。旅游产品的良性发展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关键,旅游景区能否设计出令旅游者满意的产品,决定了旅游景区客源量的大小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西江千户苗寨的“牯藏节”为例,阐述了旅游产品发展对于整个苗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剖析我国的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存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战略决策,事关国计民生。旅游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战中的强力抓手,对贫困的革命老区进行旅游扶贫,必须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本文分析了龙源口镇旅游扶贫现状,指出其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村民无产业意识、文化挖掘较为薄弱、宣传推广未到位等问题,笔者试以资产收益平衡理论为基础,从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点出发,提出了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产业发力的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新模式。  关
期刊
[摘要]旅游产品是激发旅游者出游的直接动因,故成为旅游规划的主体和重中之重。本文讨论了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市场和资料两个方面就当前我国发展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旅游城市值得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关键词]教育型旅游产品;中小学生;潜力分析  [中
期刊
摘 要: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帐篷营地酒店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旅游度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游客的行为意向也发生转变,更倾向于放松身心的旅游产品。例如:自然风光类、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将成为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1]。旅游市场发展呈现新的趋势,低密度的自然康养类旅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此类型游客出行考虑更多的是健康问题[2]。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旅游产品体验化进程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体验,
期刊
[摘要]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研究对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游客间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发江南水乡古镇 旅游地意象空间是以“环状”为特征;而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干道、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的构建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根据此项研究的成果,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規划与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
期刊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已有基础上,评述两个基本问题。从城市地域对城市旅游的限业上来理解城市旅游的涵义;从产业-城市理论、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理集结来理解城市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后提出对城市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城市旅游研究;城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5006(2004)02-005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