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常会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思维能力差,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少,教学效果极差。固然,教学效果不好有很多因素,但从近几次的听课情况来看,我觉得是教师没有掌握提问技巧:有的问题过大,学生不易回答;有的无疑也在问,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提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爺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爺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