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常会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思维能力差,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少,教学效果极差。固然,教学效果不好有很多因素,但从近几次的听课情况来看,我觉得是教师没有掌握提问技巧:有的问题过大,学生不易回答;有的无疑也在问,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提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爺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其他文献
全国自动化技术应用79年学术交流年会已于11月上旬在杭州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技术应用”委员会主办。主任委员陈振宇(冶金部自动化所)、付主任委员郎世
学习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人们在学习中,积极探索研究知识或进行学习知识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先决条件。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学习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学习产生学习活动过程中而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 教育 创新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综合各种观点,从整个供应链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角度,对共同物流的相
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20多年,带出过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中考得满分,竞赛获奖,但也出现不少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甚至反感数学,经过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广泛接触及调查研究,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找出这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做好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转化他们,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对新课程改革实实在在地执行和贡献。  数学学困生指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对数学的
期刊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许多报刊,特别是人大报刊版面的新闻大都是会议报道和反映工作动态的“硬新闻”,可读性较差.如何
一、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念  大语文观念是人类一般的、普遍的语文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字语言的总汇,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全体,而不是一部分。大语文观是语文现代化的需要。为此师生要做到:  1.遨游书海、读有字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是智慧的方舟,书山有不尽的语文活水。读书要广,读书要精。破万卷书,方能下笔有神,要破除过去那种围着教材转、围着教参转的传统做法
期刊
随着计算机普遍进入家庭及社会,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大有成瘾之势。面对这样的现状,要使他们正确的看待网络、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课堂是最好的教育阵地。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等任务。  下面我根据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建议。  一、从游戏中发现学
期刊
“郑百文”丑剧的盖子刚刚揭开一角,被《财经周刊》基金黑幕文章捅了一下的证券公司大佬儿们,原本就色厉内荏的“追究诬陷”之声,立刻烟消云散。社会各界则一片质问:中国股市这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把兴趣比做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在的兴趣。 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知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情绪态度,也就是说,人对事物如发生兴趣,必定伴着肯定性的情感———即“乐意”  老师应该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某种能力的契机来培养,兴趣好像是催化剂,它能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