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的表达KIT(CD117)蛋白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存在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的突变[1].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的ATP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结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了失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目前已成为治疗GIST的标准药物.然而一般在Imatinib平均治疗24个
【机 构】
:
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省台州医院肿瘤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的表达KIT(CD117)蛋白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存在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的突变[1].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的ATP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结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了失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目前已成为治疗GIST的标准药物.然而一般在Imatinib平均治疗24个月后,将产生继发性耐药.关于Imatinib耐药(包括原发和继发)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Imatinib发生耐药的最大可能是由于KIT和PDGFRA基因的继发突变导致Imatinib耐药性克隆的出现.我们通过建立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的初步探讨,明确其耐药的可能机制,探讨GIST发生耐药后的分子改变事件,为GIST的靶向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下肢静脉曲张疾病中,Tiel基因在曲张大隐静脉第1对瓣膜中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隐静脉曲张组15例,正常对照组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隐静脉第一对瓣膜CD31及Tiel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瓣膜中Tiel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瓣膜两侧内皮细胞表达CD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瓣膜根部近心侧内皮细胞表达Ti
目的 观察持续氧合血灌注供心对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无缺血再灌注损伤(同系A1组、异系B1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同系A2组、异系B2组)4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并设立对照组C,术后第7天取标本,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移植心脏MHC-Ⅱ、B7-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T细胞浸润.结果 A2、A1组MHC-ⅡmRNA分别为9.30±0.53、1.
肝脏内细胞组分主要包括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上皮细胞有以下特征:较强的细胞间连接、角蛋白骨架、典型的细胞极性.相反,间质细胞胞间连接较少甚至缺如,其细胞骨架由中间丝搭建,没有明确的极性.然而,两种细胞体内或体外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转化,其中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被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MT),间质细胞向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上皮转化(MET)[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中中期因子(MK)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87例NSCLC患者、3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K mRNA的表达.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中MK mRNA的相对表达(6.749±1.117)与良性疾病患者(7.988 ±0.633)和健康志愿者(8.156±0.525)比较,差异有统计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癌旁肾组织中LGL( lethal giant larvae)/Hugl-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方法检测肾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30例中LGL/Hugl-1基因的表达,同时应用统计学方法评价在肾细胞癌不同临床阶段LGL/Hugl-1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LGL/Hugl-1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平均表达(LGL/
环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合酶途径的限速酶,其同工酶COX-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1],与肿瘤的生存、预后有关.前期体外实验发现利用RNA干扰(RNAi)对结肠癌细胞产生了独特的生物学效应[2].我们建立人结肠癌皮下荷瘤鼠模型,探讨其对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高度复制和分化潜能的种子细胞,BMSCs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传统的方法是用胰岛素、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吲哚美辛中的一种或者联合诱导,但是上述试剂都为化学试剂,因此临床上应用安全性低.我们应用脂肪上清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为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提供一种比较简便安全的方法。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GED)作为胃癌癌前病变,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Correa等[1]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的发生是由一系列的组织学事件组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GED-浸润性胃癌;发现GED形成和恶变的机制,预测GED恶变的发生并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干预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 观察环孢素预处理在同种带瓣管道移植的作用.方法 将1个月龄的中国白兔50只(取其带瓣主动脉)作为供体,体质量0.25 ~0.35 kg;将成年中国白兔50只,体质量2.50~3.50 kg,随机分2组作为受体,25只(移植时供体带瓣主动脉接受环孢素预处理)为实验组,25只(移植时供体带瓣主动脉不接受环孢素预处理)为对照组,移植前后应用葡萄糖代谢法检测带瓣血管的代谢,分别于第2、4周取出移植主
125 I粒子植入治疗目前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实体肿瘤综合治疗[1].在对实体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选用何种活度的125I粒子对不同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以及他们各自的并发症如何均是临床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相关报道了解到,对于不同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的恶性肿瘤在125I粒子活度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且国内较国外应用粒子活度偏高.现介绍国内外应用125I粒子活度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