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的骄傲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id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到农村去观赏民间庙会上那些残留着民间信仰的浓重痕迹、又是未经专业文艺家们雕琢的民间艺术表演·享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吸吮民间艺术的液汁,对于我这个文艺工作者兼民间文化学学者来说,自然是一件人生乐事。今年(1990,马年)元宵节-几位朋友又相约去天津南郊区的葛沽镇,观摩和调查那里源远流长的、专为天后娘娘而举行的“皇会”上的民间歌舞和音乐技艺的表演。
  
  “皇会”是什么
  
  皇会是什么呢?
  所谓皇会,原本是老百姓(多是渔民)对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娘娘林默 (即妈祖)的诞辰所举行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文艺活动既有酬神的性质,又有自娱的性质。
  天津是我国北方工业重镇,城市发展史相对地说不算很长,而且靠近京都,但它却在历史上形成了并且传承和保存下来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传统。人们说天津的文化是“漕运文化”,这不无道理。天津地扼渤海人海口,历史上在海运、漕运上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来往船艘不仅带来了各地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它融会了南来北往的异质文化,铸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系统。南郊三大镇的小站、咸水沽和葛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大村镇,而且接受了盐渔行业的海神信仰。因此,可以说至今仍存的皇会活动,就是天津漕运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笔者1 988年5月应邀在天津民俗博物馆(即旧日之天后宫)门前广场上观摩南开区举办的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时,第一次欣赏到葛沽镇农民们“跑辇”的精彩表演,不仅为他们所表演的文武歌艺所倾倒,而且为他们在“文革”后重新制作的、昔日妈祖娘娘所乘华辇(轿)的工艺之精致与独创暗中叫绝。尽管那次有机会与葛沽镇东茶棚的会头李洪升有所接触,并粗略地了解了皇会的大致情况,但毕竟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详谈。因此,希望再次欣赏皇会中的主要节目——跑辇的全貌并作进一步采访的愿望一直没有忘却。这样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法鼓与花会
   庚午(1990)春节刚过,我们便于2月12日到达了天津。我的朋友、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家冯骥才,知道我带领一千人马要到天津南郊的葛沽镇去调查皇会,以天津文联的名义,假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厅为我们壮行。我对大冯此举,非常过意不去。
  正月十八(2月13日)。天津南郊葛沽镇。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据当地老乡讲,这一天是天后娘娘的接驾日;也是自正月初二起举行各种文艺活动以来,皇会达到高潮的一天。因为如此,来考察观摩的文艺、新闻界人士特别踊跃。和我们同来的,有天津市文联的作家刘焕章,以及民间文艺研究家和音乐家。我们进得镇来,喧天的锣鼓声和富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音乐,就把我们带进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沿街排列着的各种名目的法鼓会、武艺会、捷兽会(狮子会)、高跷会等等,簇拥在各村群众之中,五颜六色,争奇斗妍。真个是: “碧玲珑不是万重山,野花时卉遍争妍。两廊下穿红挂绿,抱女携男。”
  
  华辇、宝辇、跑辇
  
  一队队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在长街上献艺之后,那一直隐而不露的“跑辇”——皇会的主角,就该登场,让翘首以待的乡亲们,一睹其雍容华贵的面孔了。流光溢彩的八座宝辇和两座同样鲜艳夺目的表亭(安置着钟表的亭子状的辇)及各茶棚的仪仗,一字儿在镇供销社商场门前的马路牙子上摆开,至少占据了足足50米远的地盘。其壮观而多彩、肃穆而欢快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也许这就是葛沽镇一年中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吧。为了它,区、镇的领导人都来了,北京、天津的作家、学者、艺术家来了,新闻界的朋友来了。为了它,那些原本是非“三顾茅庐”而不出的电视记者、摄影记者们,竟然不顾地上的雪泥、冒着跌落下来的危险爬上高高的房顶,把摄影机贪婪地对准着它。
  
  皇会的组织
  
  我们来到区里的金谷宾馆住下。昨天下午我们来到镇上时,在供销社临街的那面墙壁上,看到一张大红纸的布告,上面公布的是葛沽镇各村老百姓捐钱办皇会的账目和自发组织起来的领导班子的名单。当我们调查询问皇会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经费问题时,区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全部活动都是镇上的群众自发捐资、自发组织的,镇上有威望的人出头主持;他们举办此项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来年有个好收成。
  俗谚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日之雨雪,是不是应了这句谚语呢?不记得去年八月十五是不是“云遮月”的天气了。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这场大雪也许可以扫清和弥补葛沽人民因未能尽兴地在皇会期间玩儿而产生的心中的遗憾和不快吧。
  事实是:在天后娘娘接驾之日举办皇会,是葛沽民众每年一度的狂欢节和必修课。经历过多年的消歇之后,现在这个承载着民众心愿和憧憬的文化传统,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得到恢复了。
  人不留客天留客,在风雪中回到了我们下榻的金谷宾馆。朋友们因以小酌驱寒。一时兴起,作打油诗一首,以志此行: “冷风狂雪才几日,刀光剑影敢相欺?帆樯林立华辇过,春雨一夜花满枝。”
  第一次欣赏到葛沽镇农民们、跑辇的精彩表演,不仅为他们所表演的文武歌艺所倾倒,而且为他们在“文革”后重新制作的、昔日妈祖娘娘所乘华辇(轿)的工艺之精致与独创暗中叫绝。
其他文献
到了鄞州,不能不去的地方,自然是塘溪。  前天,当寿永年书记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当地的27个博物馆后,就一再建议要我们去塘溪看看,说鄞州几个名人博物馆的名人,如书法泰斗沙孟海、昆虫学家周荛,再有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油画家沙耆等一批中外闻名的泰斗人物出生于那里。  第2天,塘溪镇委的澍书记委托周先生陪同着我们,沿着静静流淌的梅溪开车溯源而上上,直奔沙村。  沿途墨绿葱郁的林,从大地地面起舞,层层叠叠
期刊
多年前去湖南长沙游览岳麓书院时,为带回一点书卷气,在书院的小店里买了一本《三字经》。说来惭愧,当时未曾关注过《三字经》的作者是何人。一朝大悟,王应麟竟是我们鄞州老乡,他死后就长眠在五乡镇同岙村的一个山坳里,至今仍留存有他的坟茔遗址。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淳祜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在朝多年,后来因为弹劾左相庇用私人未成,愤而辞官。此后长期隐居家乡,
期刊
全祖望(1705~1755),浙江鄞州人。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耿介傲直,博学多才,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为翰林,后辞官归里,专心治学。  他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同时也受到了万斯同的影响,反对拾人牙慧、墨守成规,确立了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治学宗旨。全祖望虽贫病一生,却著述不辍,曾三笺《困学纪闻》,补辑《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等,他还留下了大量的人物碑传作品,其中《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22届国际博物馆大会,将于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庆贺大会的召开我们特编《走进博物馆》专辑, 《焦点》杂志走进“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鄞州。浙江宁波的鄞州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率先站在历史的高度,并在推动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上起到了引领作用,这次我们荣幸地访问了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寿永年先生。  《焦点》:寿书记您好!今年中央七
期刊
一、谁能进天堂    周尧幼年就对昆虫有兴趣,暑假回家,常爱捉虫子,拿到手里端详。他的老祖母信佛,见到总要说: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杀了众生,要进地狱的。”  他回答说: “升天堂还是下地狱,要看存心和行动,您老人家念佛没有救民的行动。我抓昆虫为了保护农业,造福农民。如果真有天堂,还不知谁能进得去呢”?    二、踏遍青山    周尧采集昆虫,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除西藏、台湾以外,各省都到过
期刊
石头文化源远流长    有人说,冥冥中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把宁波与那个古老的成语牵连在了一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建设中的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建筑位于鄞州区鄞江镇.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浙东重镇。史书记载,宁波在三江口建立子城前的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县府、州治所在地.也因此,鄞江畔的这块土地拥有了“宁波之根”的称誉  石头与鄞江的关系可谓莫逆,鄞州区文保专家谢国旗曾对此做过研究: “从遥远
期刊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焦点》·风土中国,将和大家一起唱响和谐的欢歌。关注人类对生态平衡的需慕,对文明古迹的寻探,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原生态、低碳生活的追念与记录。一起回家,回到我们的文明之家。  回家过年,连啰啦来*……  阿妈的绣花瑶装,你是不是还穿身上  可爸的吉祥铜铃,你是不是还在摇响  隆冬·山野·年末·“回家”的歌声透过车内的音响,荡漾在贺州依然苍翠的山林之间。  我们《焦点》一行,陪同国
期刊
一看到了婿乡的两字,或者大家都要联想到淳于髡的卖身投靠上去。我可没有坐吃老婆饭的福分,不过杭州两字实在用腻了,改作婿乡,庶几可以换一换新鲜;所以先要从杭州旧历年底老婆所做的种种事情说起。  第一,是年底的做粽子与枣饼。我说:“这些东西,做它作啥!”老婆说:“横竖是没有钱过年了,要用索性用它一个精光,籴两斗糯米来玩玩,比买航空券总好些。”于是乎就有了粽子与枣饼。  第二,是年三十晚上的请客。我说:“
期刊
悲凄佛诞后的日子里,我只有一夜的困极无眠。帮单位安排捐出了巨款,也安慰了很多位焦虑的朋友,同时慰问着自己的心。随机做着类似的事,我无法想象废墟下的是自己的孩子,可又宁愿他们全是自己的孩子。昨夜,按照惯例,我下机前又去论坛逛了逛,沿着标题挑了几个帖子飞速浏览,还给迷惘的小青年们说了几句话。在这几分钟的过程里,我观望着他们灵魂的辗转,想起了一句问话: “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是的,我们生者,究竟想要什
期刊
年来了。  年,是孩子扳着指头盼来的,是青年人欢呼雀跃闹来的,是中年人忙里偷闲挤来的,是老年人品陈年老酒酿来的……  年来了——对孩童来说是口里的糖,甜甜蜜蜜;对青年来说是五彩的花环,鲜鲜亮亮;对老年来说是儿孙绕膝的福分,美美满满。  岁月沧桑,年过了一代又一代。上世纪60年代,年在无米下炊的叹息里徘徊;70年代,年在土炕上的一盆冻秋梨里慢慢的缓解;80年代,年在花裙子、牛仔裤曼舞中旋转;9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