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开慧》和《板仓绝唱》是两部特色鲜明、很有意义的力作。《板仓绝唱》能够上2013年度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更加说明了这部作品的质量过硬。
其一,素材珍贵,视角独特。大家都知道,有关领袖和身边的人这类题材写的人多,容易造成重复、“撞车”,要后来居上、出类拔萃难度较大。以往,表现毛泽东的作品,写他丰功伟绩的特别多,涉及毛泽东爱情的作品也不少。但,专门以手稿为主要线索和视角来写毛泽东的作品,我看到的还是不太多。
对杨开慧手稿这个珍贵的史料的运用,显示作家在构思上的精巧。余艳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很好的点。杨开慧的这个手稿确实是非常地珍贵,1982年和1990年两次在修她那个板仓老屋的时候,在墙里发现后非常轰动,大家都在研究,从杨开慧8000多字的手稿中,看到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感情最隐秘、最深入的那部分。
总之,我觉得余艳能够运用这个墙洞里面发现的手稿,最隐秘的手稿,来表现毛泽东和他的爱情,表现他们的人格。应该说,确实显示了余艳对题材的一种独特的开拓。
《杨开慧》和《板仓绝唱》之所以能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于它写的是伟人毛泽东,又不同于以往的大多再现其革命活动或歌颂其丰功伟绩。它写的是毛泽东的爱情,而且是非常敏感的毛泽东与杨开慧、贺子珍之间的“恋情”。是从“杨开慧手稿”的角度来进行“还原”,保证了她的独创性。
其二,作家对敏感题材把握精准,体现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杨开慧》和《板仓绝唱》都运用了杨开慧手稿这个史料,但是她确实是又升华了。余艳是不为爱情而写爱情,更不为迎合低级趣味而媚俗,而是将“爱情”与“革命”相结合,以“爱情”写“革命”,从“爱情”角度“还原”历史真相。把他们的爱情和他们身处的时代,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那个时代的革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在爱情中表现革命的真实,在革命中感受爱的崇高。特别是作者对这些史料进行了非常细致缜密的分析,然后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情感的细腻,特有的敏感来写他们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点特别能打动我们。
特别是以往,人们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上存在疑问甚至误解,余艳则通过扎实的资料与缜密的分析,从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中,有力地证明他们是心灵美好、品质高尚,以个人小爱服从人类大爱的革命领袖与英雄。而这一点,也是作家的正义良知与责任担当之所在。
其三,作家的写作态度虔诚,理性和感性结合得较完美。作家能写出这样一个作品,是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为了写这个作品,余艳多次上井冈山、多次去板仓,去体验生活,去寻访,去民间跟一些人交谈。“要还原杨开慧的手稿,得先还原她的痛。痛,有了传递和感应,附着于我身上,成了深入骨髓的痛,才会有痛过之后有力的文字。”的确,这是女人之间用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用一种“痛”去体验另一种“痛”的方式。我也觉得杨开慧的痛已经附着到余艳的身上了,我们开玩笑时说,好像杨开慧已经魂魄附体。换句话说余艳已经穿越了,她去体验那个年代一个独特的女性,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的那颗心,她的痛,她的喜怒哀乐。所以,余艳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这说明我们的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也表现了我们作家的才情。正因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才有这么一部成功的作品。
作品在情理交融与心理描摩等方面,也很显功力与特色。毛泽东与杨开慧既是患难夫妻,又是革命战友;既是可敬可佩的“真英雄”,又是心灵美好、情感丰富、性格鲜明的普通凡人。在这个作品中,有一段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很有感触。余艳说她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板仓了。2013年1月28号这天,“我只想在杨开慧当年的卧室,她当年写追忆的这天晚上,当年凄风冷雨的这个季节,陪杨开慧坐一晚,从傍晚到天明,去熬一个杨开慧千百个彻夜难眠的一个通宵……”这段话非常打动我。
其四,作者在处理“虚构”与“纪实”的“文学性”问题上,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杨开慧》《板仓绝唱》无论从狭义与广义还是从传统与现代意义而言,它的“文学性”都很强。受“非虚构”特性限制,报告文学的确不能像小说等虚构文学一样,自由地运用“意识流”等手法直接进行心理描写,然而,有限制并不等于无作为,“戴着镣铐跳舞”并不等于不能跳出好舞,关键是怎样从文体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板仓绝唱》在处理虚构和纪实,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把握的非常好,既有历史让人感觉真实,又有艺术感染着我们。
以手稿“还原”历史,以真情抒写大爱,以心理描摹揭示人物精神,努力向深处开掘与向高度提升,从而在报告文学如何进行“红色题材”的创作探索,以及如何在艺术上“向内转”等方面,《杨开慧》和《板仓绝唱》都进行了成功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两部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分析的作品。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其一,素材珍贵,视角独特。大家都知道,有关领袖和身边的人这类题材写的人多,容易造成重复、“撞车”,要后来居上、出类拔萃难度较大。以往,表现毛泽东的作品,写他丰功伟绩的特别多,涉及毛泽东爱情的作品也不少。但,专门以手稿为主要线索和视角来写毛泽东的作品,我看到的还是不太多。
对杨开慧手稿这个珍贵的史料的运用,显示作家在构思上的精巧。余艳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很好的点。杨开慧的这个手稿确实是非常地珍贵,1982年和1990年两次在修她那个板仓老屋的时候,在墙里发现后非常轰动,大家都在研究,从杨开慧8000多字的手稿中,看到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感情最隐秘、最深入的那部分。
总之,我觉得余艳能够运用这个墙洞里面发现的手稿,最隐秘的手稿,来表现毛泽东和他的爱情,表现他们的人格。应该说,确实显示了余艳对题材的一种独特的开拓。
《杨开慧》和《板仓绝唱》之所以能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于它写的是伟人毛泽东,又不同于以往的大多再现其革命活动或歌颂其丰功伟绩。它写的是毛泽东的爱情,而且是非常敏感的毛泽东与杨开慧、贺子珍之间的“恋情”。是从“杨开慧手稿”的角度来进行“还原”,保证了她的独创性。
其二,作家对敏感题材把握精准,体现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杨开慧》和《板仓绝唱》都运用了杨开慧手稿这个史料,但是她确实是又升华了。余艳是不为爱情而写爱情,更不为迎合低级趣味而媚俗,而是将“爱情”与“革命”相结合,以“爱情”写“革命”,从“爱情”角度“还原”历史真相。把他们的爱情和他们身处的时代,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那个时代的革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在爱情中表现革命的真实,在革命中感受爱的崇高。特别是作者对这些史料进行了非常细致缜密的分析,然后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情感的细腻,特有的敏感来写他们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点特别能打动我们。
特别是以往,人们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上存在疑问甚至误解,余艳则通过扎实的资料与缜密的分析,从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中,有力地证明他们是心灵美好、品质高尚,以个人小爱服从人类大爱的革命领袖与英雄。而这一点,也是作家的正义良知与责任担当之所在。
其三,作家的写作态度虔诚,理性和感性结合得较完美。作家能写出这样一个作品,是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为了写这个作品,余艳多次上井冈山、多次去板仓,去体验生活,去寻访,去民间跟一些人交谈。“要还原杨开慧的手稿,得先还原她的痛。痛,有了传递和感应,附着于我身上,成了深入骨髓的痛,才会有痛过之后有力的文字。”的确,这是女人之间用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用一种“痛”去体验另一种“痛”的方式。我也觉得杨开慧的痛已经附着到余艳的身上了,我们开玩笑时说,好像杨开慧已经魂魄附体。换句话说余艳已经穿越了,她去体验那个年代一个独特的女性,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的那颗心,她的痛,她的喜怒哀乐。所以,余艳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这说明我们的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也表现了我们作家的才情。正因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才有这么一部成功的作品。
作品在情理交融与心理描摩等方面,也很显功力与特色。毛泽东与杨开慧既是患难夫妻,又是革命战友;既是可敬可佩的“真英雄”,又是心灵美好、情感丰富、性格鲜明的普通凡人。在这个作品中,有一段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很有感触。余艳说她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板仓了。2013年1月28号这天,“我只想在杨开慧当年的卧室,她当年写追忆的这天晚上,当年凄风冷雨的这个季节,陪杨开慧坐一晚,从傍晚到天明,去熬一个杨开慧千百个彻夜难眠的一个通宵……”这段话非常打动我。
其四,作者在处理“虚构”与“纪实”的“文学性”问题上,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杨开慧》《板仓绝唱》无论从狭义与广义还是从传统与现代意义而言,它的“文学性”都很强。受“非虚构”特性限制,报告文学的确不能像小说等虚构文学一样,自由地运用“意识流”等手法直接进行心理描写,然而,有限制并不等于无作为,“戴着镣铐跳舞”并不等于不能跳出好舞,关键是怎样从文体实际出发,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板仓绝唱》在处理虚构和纪实,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把握的非常好,既有历史让人感觉真实,又有艺术感染着我们。
以手稿“还原”历史,以真情抒写大爱,以心理描摹揭示人物精神,努力向深处开掘与向高度提升,从而在报告文学如何进行“红色题材”的创作探索,以及如何在艺术上“向内转”等方面,《杨开慧》和《板仓绝唱》都进行了成功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两部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分析的作品。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