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就要增强情境的问题性,启迪学生思维;增强情境的生活化,激活背景知识;增强教学情境的形象性,提高感知效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3-02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以情境引出问题,增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激活背景知识,这已成为我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看到一些老师,没有领会教学情境的真正内涵,因而也就没有发挥它的真正价值。一些老师把教学情境看作是课堂的点缀,为了追求表面的生动效果,不管情境是否满足学生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不管情境本身是否具有教学价值,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没有精心选择和设计,信手拈来,不仅降低了教学情境的效能,而且会给教学带来负效应。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情境的有效性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教材的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
  
  一、 增强情境的问题性,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情境的低效性,首先表现在片面追求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忽视教学情境的问题性,或问题的质量不高,缺少一定的思维含量,使情境与问题脱离,为情境而创设情境。失去了情境的问题功能,也就失去了教学情境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教学情境其低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原风情》时,以播放一首《草原之夜》作为教学情境导入,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进了广阔的草原。这本身是一个很有情趣性的情境,可惜这位老师没有从情境中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置情境于不顾,接着就按照课本内容和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另一位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时,也用歌曲导入,他选用的歌曲是《草原情》,深远的歌声把学生带进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后,教师切入问题,歌词反映的草原情在什么地方,歌词中唱到了蒙古人民吃、穿、住、行有哪些特点?这样的导入就把情境性和问题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增强了情境的有效性。
  以上讲的是新课导入时的教学情境创设,这时的教学情境可以是以激趣为主,问题的思维含量可以相对低一些。但在知识展开的时候,意在突破重点或难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入把握和理解知识,就要增加教学情境的思维含量,要以问题为主,创设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让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母亲河──长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图片和文字的情境材料,随着情境的展示,相机切入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层层推进。出现长江流经的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情境时,设问:(1)滔滔江水在穿越崇山峻岭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启发学生理解多峡谷急流形成的原因;接着顺势提问:(2)在峡谷间穿行的江水,沿着三级地势直落而下,可见长江的什么资源一定很丰富?学生就会想到是水能资源。再接着展示长江流域南北支流密布且大部分地区处于雨量集中的亚热带季风区的图文情境,继续追问:长江特别容易出现什么灾害呢?这给我们提出了长江治理的什么首要任务?这样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教学情境的高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 增强情境的生活化,激活背景知识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它涉及的一些具体知识毕竟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积累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学生所熟知,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了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而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增加了陌生感,让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而且如果情境本身就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段材料,那就更加降低了情境的功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时,用《史记》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情境材料,提出问题:你们从这段文字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它是用什么方式记载下来的?由于所引用的这段文字是文言文,学生没有学过,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他们回答能从这段文字中获取什么信息,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而且让学生了解这段文字中的信息与正在学习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情境的效度。如果这位老师能从学生熟知的鸿门宴的故事入手,问这个故事是从什么地方记载下来的?这种历史资料叫什么资料?从学生生活入手,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史记》等属于文献资料。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广泛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时,课堂上我问学生:“今年春游,我们去杭州游览西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个出游路线图好吗”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有的学生很快想到了地图说,“那就找张地图,按照上面的路线去设计。”通过设计路线,学会了使用交通地图。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坐火车去既经济又方便。接着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杭州市区图,让学生找一找,火车站在什么位置,提问:“我们从杭州火车站出发去西湖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呢?”进而导出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如果步行的话要多长时间我们才能到达呢?”引出了地图比例尺的计算问题,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距离。整个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所有的情境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被激活,有效地发挥了教学情境的教学功能。
  
  三、 增强教学情境的形象性,提高感知效果
  
  我们之所以要把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目的是使问题具有直接的形象可感性,以提高感知效果,进而增强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学情境的低效性是由于情境本身缺少形象可感性造成的。情境本身的抽象、枯燥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情境的形象性。一是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模拟化情境,增强情境的形象性。在教学中,学习者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才能最有效的获得。对于问题情境不能直接真实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资源用模拟的方法,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场景来展现。如《游历华夏》,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历真实情境,但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设计一次模拟带外国朋友游华夏活动。可以去哈尔滨,感受北国冰城的特色,去新疆一睹大漠风光,去云南体验民族风情,去海南享受海岸阳光。假如外国朋友要到这四个地方去,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比较合理的路线,并且他们想以乘火车为主,同时也要体验一下中国的航空、水路、公路。学生在模拟活动中,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充分利用了课本和地图资源,在模拟的情境中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形象感知。二是通过观察模型,创设操作情境,以增强情境的形象性。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创设操作情境。如,《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在学习经纬线时,学生感到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先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在基本了解经纬线是怎么一回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乒乓球上刻画经纬线,标出主要线条的度数,制作简易的地球仪。通过亲手制作不仅使教材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其他文献
为使我国车船界较快地了解国内外目前车船节能新技术的发展情况,交流车船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配合我国第七次节能月活 In order to make China’s shipping industry know
会议
香颂,是法文chanson的音译,原意是歌曲,有“来自天堂的圣音”的美誉。她起源于处处洋溢着浪漫气息的国度,历经百年传承与沉淀,香颂早已不仅是一种音乐,而成为优雅格调生活的
【青大三路项目】    青大三路项目位于青岛市浮山南麓,用地面积约9公顷,规划容积率1.0。项目依山傍海,北依青岛城市“绿肺”——浮山,南接香港东路(距海岸不足千米),西临中国海洋大学,东连崂山区高档住宅区,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拥有稀缺的依山傍海土地资源,景观环境十分优越:北依浮山,地形现状为台地,北高南低。浮山蜿蜒向下成为项目的一部分,山势优美,风景秀丽;南侧广阔海景一览无余。  ◆
开拓发展中的大连港务公司门洪升(大连港务公司,大连116011)大连港务公司码头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是由交通部、辽宁省和大连市共同投资建设的大连市目前最大的地方港口骨干企业
前不久,在成都磨石外语学校学生艺术节上,一位年逾花甲的外国老太太动情地唱了一首中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虽然她吐词并不是很准确,但她声情并茂的演唱却赢得了师生们的
1984年,我们曾提出了一套包括人工和自动长话网运营规划的优化模式及算法,设计了一套机助长话网业务流量流向统计分析、预测和规划运营的软件包SIMEC。SIMEC软件包是在中型
录音部份本机录音与放音前置放大使用同一个集成电路2JC1(D7668AP)。录音状态时,2K_(1-3)处于位置2,2C_(15)、2R_(18)接到2JC1的脚⑧,ALC 电路开始工作,控制左右两路的录音
会议
在自然界中,有时一种化学物质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子结构--左旋和右旋,它们互为镜像对映体,彼此间的关系就像人的左、右手.所以,化学家们称它们为“手征性”或“手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