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夜游之前传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y_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3年,茅盾笔下的吴老太爷,第一回从乡下来上海,便是在晚上。坐在汽车里,“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灯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扑到吴老太爷眼前”。高高的NEON电管,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吴老太爷被这繁华的夜上海吓傻了,当然这是值得原谅的,因为茅盾告诉我们,这位老太爷虽然曾经是个维新派,却很早就摔坏了腿,25年来从未跨出他的书斋一步。于是他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原来人可以愈夜愈美丽的——不错,你知道上世纪30年代的人可以看午夜电影跳舞跳个通宵,然而生活在19世纪的吴老太爷也决不必只能夜夜吹熄蜡烛从事造人活动。他的选择不会比30年代的儿女少。甚至亦绝不逊色于你我今日的生活。
  倒退25年,年轻气盛的吴老太爷(当时应称之为吴大少)倘若四肢完好,跑到上海来从事维新革命活动之余,生活究竟又是怎样?不妨来随意想象一番。
  初初从乡下来上海时,吴大少也吃惊于不分白天黑夜的繁华街市。上海一地,以海港起家,商人习气特重,亦喜奢华的风气。开埠之前,就喜爱“火树银花”这般灿烂辉煌的景象。元宵佳节,城隍庙等处必然开放,“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如贯珠不绝”。节后还有放灯的习俗,是别处没有的。一盏灯可有三四丈高,往往要经年才能制成,灯中点有蜡烛,“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放灯的时候,城市“光耀若昼”,一派升平气象。
  然而这样整夜喧闹的日子,也只有遇上节庆才会出现。一般的时候,到了夜里,路上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赶夜路撞得鼻膏脸肿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大家不得不乖乖地呆在家里,晚饭过后,熄灯上床。
  “不夜城”的称号,始于煤气街灯的使用。上海之正式开埠,是在1843年11月。此前居民只在家中使用菜油或豆油灯。开埠之后,洋人首先带来了火油灯,并在租界街上立起了街灯,“悉以六角玻璃为之,遥望之灿若明星”,国人第一次放心大胆地走夜路。19世纪60年代街灯开始更换为煤气灯,不过20年,又陆续全面使用上了电灯。这些照明设施,“初仅设有路灯,继即行栈、铺面、茶酒戏馆,以及住屋,无不用之,火树银花,光同白昼,沪上真不夜之天也”。时人有竹枝词咏之,曰:
  “电火干枝铁管连,最宜舞馆与歌筵。紫明供奉今休矣,彻夜浑如不夜天。”
  “夜市燃灯”成为沪北(租界)十景之一。与此相比,华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夜夜伸手不见五指。然而这影响不到吴大少,革命党全都是躲在租界里的,就算不是革命党,也都爱租界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公共照明设备的出现和普及是夜生活的首要条件。只有当一般的普通百姓,也视夜晚出外为普通事,尽能任意活动,方可认为这个城市是有了夜生活。
  只是这“夜生盾”,自然亦分三六九等。达宦显贵们固然从来都可以“美酒羹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春三”(施润),一般升斗小民贩夫走卒,此时虽然已不必担心走夜路或宵禁,只是在文人们看来消费极低的茶馆烟间,一次数十或数百文的支出对他们而言仍是巨款,天黑之后回家洗洗就睡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少。自然也有那些流落到上海来的单身汉们,常把白天挣来的钱在花烟间里打打野鸡胡乱用掉。
  也有不花钱的享受。黄浦江畔的“浦滨月色”是著名的上海景致之一。著名的文人王韬在日记里就多次记载了众朋、酌之后,到江边散步赏月。“凉飙徐至,清兴转豪”。于是同行的李善兰(中国著名数学家)对江长啸,惊得旁人纷纷询问发生何事,大家不免相顾大笑。
  然而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否能承受这样的消费,这样的选择已经出现了。而这般的条件,也只有在此礼崩乐坏的晚清时代,在国中之国的租界之内,放可萌芽生长。看那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文字,所记载的夜间活动无非吃喝玩乐,只因对于他们来说,这玩乐也是新鲜的,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出来,乍到这样一个自由自在,晨昏不分的世界,骤然发现的,是公共空间的扩大,交际方式的变化,还有那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意,每件事都在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惯和想法。
  看惯了这不分日夜的光明,早晨起身越来越晚,夜里倒精神十足睡不着,于是吴大少也时常与革命同志约了到饭馆边吃晚饭边商讨大计,叫上一二个局,一顿饭从掌灯吃到天明。一来二去,亦有了一个相好,英雄美人,做了个堂子里的革命党。吴大少渐渐也知道了该去哪里消磨这漫漫长夜了。
  学旁人一般,日上三竿方缓缓起身,揩面吃饭,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宏文后,掏出怀表看看已经4点。身旁的相好吵着要去坐马车,吴大少也乐从其愿,两人焕了—辆钢丝马车,缓缓驶向城中最繁华地段,一路上张大少李太少的马车风驰电掣般从身边擦过,时人亦有竹枝词咏之,曰:
  “四点钟敲月影斜,千家妆就貌如花。相邀彩伴无他乐,不坐龙船坐马车。”
  城中繁华之地,最早兴起的是宝善街,其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路从山东中路至福建中路这—段。“自宵达旦,灯火辉煌,与日市无异”,无论是吃饭还是买各色洋广杂贷,都方便得很,故而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每当夕阳西逝,怒马东来,有女如云,招摇过市”。不久之后,四马路兴起,取代了宝善街的地位,一样是不分昼夜,喧闹嘈杂。“自午后以至夜间十二点钟,无一刻不车水马龙,声如鼎沸……而地方则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一似佛经所谓西方极乐世界者然。”四马路的地位,历数十年而不坠,直到民国时期南京路兴起。南京路一盛便盛了近—个世纪,那些密密麻麻炫人眼目的霓虹灯,有几多不是装在南京路上的?
  马车慢慢地经过了四马路,转—个弯去到张园,再跑过外摊,入南京路。相好说,我们不要回去,去看戏吧。吴大少点点头,于是马车再次跑进了宝善街。
  戏园是晚清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正是看戏培养和开创了上海的夜生活。与北京的戏剧活动不同,北兢的戏园“大抵午后开场,至酉而散”,“无夜剧”;而上海因着商业社会的性质,看戏是绝对的夜间活动,日戏不过是杀时间的过场,连票子都只卖半价。好戏开锣,必要到夜里八点半。
  最早的一家戏园,名唤“满庭芳”,演的是此前不多见的京戏,生意大好,此后如雨后春笋,陆陆续续竟开了有120多家。晚清上海最著名的四大戏园,分别为:丹桂、金桂、天仙、大观戏园,演的都是京戏,也都开在宝善街附近。—条宝善街,“入夜则两行灯火,婉蜒如游龙,过其间者,但觉檀板管笙与夫歌唱笑语,人车马车之声,嘈杂喧阗,相接不绝,抑何其盛也!”“上灯时候,车马纷来。鬓影衣香,丁歌甲舞,如人众香国里,令人目不暇赏,迨至铜龙将尽,玉兔渐低,而青楼之姗跚来迟者,犹复兰麝烟谜,绮罗云集,诚不夜之芳城,销金之巨窟也。”   如同后来的看电影一般,没有人会一大早急吼吼赶去,必得等到华灯初上,方才呼朋唤友,进去如痴如醉几个钟头,就算到了半夜11点12点,照样精神奕奕,只恨不能—直看下去。当时的戏园想必也乐意满足观众们的这种心愿,故而演戏时间,越拖越长,逼得工部局出台命令,明令戏园演戏不得超过夜半一点钟。
  更有所谓“灯戏”之制,纯为夜晚演戏设置。起初只在演昆剧时偶一尝试,此后频鳖运用于京剧演出中。演戏之时,在周围点上数千支蜡烛,烛光灯影中,戏台恍如另一个世界,“古称火树银花,当亦无此绮丽”,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晚清上海之风尚,俗以“豪奢”为荣,发财太容易,银钱流水般进进出出,不尽情欢乐,又怎么对得起似水年华?于是来不及地玩,想方设法地玩,昏天黑地地玩,过了今朝不要知道明日。
  看戏看得多了,也有腻烦的一天。这一日吴大少群看新闻纸,发现一则小广告,称大马路四美园有“奇样外国画张,绘在玻璃面上,每日晚六点钟开门,七点钟时可以赏玩”。夕阳西下,夜风徐来,吴大少带着相好坐上马车去看外国影画。一看之下,果然不得不惊吧洋人的巧思。小小的房间里张着极大的白色薄布,幕布后灯光刺眼,忽然乐声响起,白布上出现了各色花卉,牡丹,荷花,桃李,兰菊,花蓝内水波荡漾,也不知是怎样做出来的。一会儿又是房屋被大火烧毁,那火势熊熊,仿佛要烧出幕布一般;又有轮船被大风吹得东歪西倒,看得相好只嚷头晕。看完西洋影画,相好嚷着下次还要来,洋人说,过两日有人在天华茶园放真正会动的影戏,要不要去看?
  于是过几日,两人又一起去看会动的影戏。一样张着极大的白布,只是灯也不点一盏,忽然面前就亮了起来,两个头发黄蓬蓬的西洋女子就出现在大家面前,面孔贴面孔地跳起舞来,下面的人嚷起来,趁我们看不见,什么时候偷偷运了两个西洋女子进来的?话音未落,跳舞女人不见了,倒有几百辆自行车一地卢冲过来,底下一片尖叫,相好虽然缠着小脚,这时候气力倒比吴大少大许多,拉起他就要走避,只是那自行车突然自己撞到了—起,轰隆隆全部倒下,方才受了惊吓的人忍不住拍掌大笑。过一会儿白布上大火车轰隆隆驶来,大家也不怕了,晓得不会从白布后钻出来,看火车上潮水般的人涌下来,一瞬间四散而去,留下空空的车站。灯光适时亮起,西洋人出来道谢,“明日请早”。
  看完影戏出来,已是深夜,两人叫了马车,绕到广东人开的杏花楼吃“消夜”。这广东人一日只吃两顿,夜里非补一餐“消夜”不可,于是在沪上也开了许多消夜店,随便玩到多么晚,都能喝到一碗粥,吃两碟小菜。相好还沉浸在看外国影戏的兴奋中,嘀嘀咕咕吹耳边风,说最近有个外国人每晚9点钟在洋泾浜路汉口路演杂技,能把自己的头拿下来再装上去。吴大少笑她说,9点钟开始演杂技,看完不要睡觉啦?相好说:太阳不出来,我怎么睡得着?
其他文献
赢政: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命。逮诏(伪)  诸葛亮: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尺愚忠。遗表  朱元璋:天下臣民,哭临三日,毋妨嫁娶。遣诏  陈天华:呜呼我同胞!其亦知今日之中国乎!今日之中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无在而不是悲观,来贝有乐观者存。绝命书  秋瑾:壮志扰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致徐小淑绝命词  段德昌:胡子(指贺龙),我段德昌一生磊落光明,今遭小人暗算,死而无
期刊
死亡,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我们自身对死亡未知的恐惧。对于超越现实层面的电影表现手法来说,无论是战争、爱情、恐怖甚至是喜剧,80%的电影都会归结到死亡。因为死亡,才能成就永恒,而永恒,是所有人一个不灭的梦想。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同样因为无法永恒于这个世界。而遗言,往往是电影里的点睛之笔,蕴涵着巨大的力量,时而催人泪下,时而教人奋起,遗言文化也是电影里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期刊
黑帮恺撒找到加菲尔德,胁迫用左轮枪“俄罗斯轮盘赌”。加菲尔德三次扣扳机安然无恙。恺撒却在最后一次将自己击毙——  这是凯文·雷诺兹导演的《187》细节。枪械发达,有时已如人的器官,影视片场是枪与枪手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出租汽车司机》中,枪支密密麻麻挂满枪手的前胸,好象延伸的手臂和喉咙。  “禁止枪口对人,空枪不得对人”是持枪者的行规;面对枪口,也许只有演员,以及历经过“假枪毙”,企盼安乐死,泼皮
期刊
编译/尹林标  1981年3月30日,里根宣誓就职美国第40后总统后大约70天,正当他踌躇满志希望未来的每个美国人都能昂首阔步安然行走于世界上任何一条偏僻马路之时,却颇具讽刺意味地在华盛顿一条街上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考验。  1981年3月30日,星期一,下午2点25分,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在美国劳工联合会一产业工会联合会建筑贸易部一个会议上发表演说后离开希尔顿饭店。他从一扇边门走出饭店,向一小群
期刊
假日里朋友在单位里值班。约我去打牌。来到朋友单位,她才告诉我今天的牌友中将有一位美国人。原来朋友邀请了她的同学,而她的同学正在和这个美国人谈恋爱。今天就顺便带他来见见老同学,同时体验一下中国平民的娱乐生活。  “老外”名叫罗伯特。当然这是我们根据他的女朋友的英文介绍硬译出来的。他女朋友用英文介绍他的名字时,卷舌音,翘舌音全用上了。乍一听觉得很拗口的。我—听介绍就说:“嘿,怎么不叫麦克,大卫什么的啊
期刊
我能够己住。腾、腾、腾、腾……她会以她响亮的脚步声这样走来,坐到我对面的办公桌前,而倘若那一刻我正在发愣,在看见她大红大绿的衣裳,和她那天戴着的珠子手镯,挎着的漂亮的大草包……许多声音便让我提起精神。如今那悲哀的声音送来受伤的音乐。  往昔的一个碎片敲响了一个灵魂。1990年代中期,陆星儿在海上文坛副主编的岗位上,用她的“腾腾腾腾”来敲打我们,在那时,巨鹿路675号小楼的楼道里,花园石径上,陆星儿
期刊
银山悠情  海 燕    北京八达岭以十三陵风景名胜举世闻名,终年繁闹,但其东边不远的另一景点——“银山塔林”却游人稀少,久锁深闺。“银山”得名于它冬季“冰雪厚积,色白如银”,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被称为“铁壁银山”;“塔林”是指这里僧塔林立。1300年前唐朝高僧邓隐蜂曾在此讲经说法,并建有华严寺,辽代建有宝岩寺,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该寺被改建为大圣延寺,明正统13年(公元1148年)
期刊
在不太遥远的过去,妇女一旦到了某个年龄,就会欣慰地接受一个处于性之舞边缘的新身分。她们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她们给孩子们出谋划策。她们在餐桌上教导孩子们如何做到举止端庄,应该用哪一只调羹,如何跳华尔兹舞,如伺撰写吊唁信。她们是社会知识的宝藏。她们不会抢走你的男友,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她们已经告别了所有这些欲望。  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祖母已经快奔60岁了。她年轻的时候据说花容月貌,是俄罗斯和
期刊
本刊2003年第7期刊发专题策划《男女凝视裴勇俊:关于男人形象与精神的话语》后,有持不同见解的读者热不住,发来文章,他的意思是——裴勇俊不是榜样;我们的意思是,是不是榜样,是个人的事儿,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从小到大所学习的榜样,一直是男人要比女人多。但要推出裴勇俊做男人的榜样,我是要发言的。用现在时行的话语,我是要拍上几砖的。  一个完美的榜
期刊
我是—把挑花心木做的吉他是我的名字。  我们吉他是有生命的,而且有男女之分。但在我们术被买主买去之前,并没有性别,只有关于木质生涯的记忆,就如尚未投胎的婴孩一样。一把琴只有当它被买去了,才算得到新生,从而有了性别——与琴:拦相反的那个。  未被买去的崭新的琴有着幽香的,令人欣喜的体味——我自己并不能感知—这是那个你诗一样流畅清朗的男孩子说的,他每次到店里来学琴总小心翼翼地把我从琴架上拿下来,并且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