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向度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卧虎藏龙》作为登顶奥斯卡的华影骄傲,也是李安导演最具影响力的人文武侠代表作,其广受赞誉的妙处当是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各路影评也相继从精神分析、悲剧精神等各个角度对片中人物进行分析。李慕白和玉娇龙作为片中主角,其身上亦有丰富的价值资源可供开采:我们可将两者分别看作是中西文化的代表,他们对于“自由”这一观念的认识转变——前者由“空”入“己”,后者从“己”入“空”,影片不仅仅停留于文本表层,更是代表了李安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中西方文明大幅交融的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自由 转向 李慕白 玉娇龙
  一、李慕白:由“空”入“己”
  李慕白师从江南鹤并自小在武当山修炼习武,他所追求的是“道”,是一种“虚静”之境,同样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两股潮流,一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孔孟之道,要求将人融入集体;一种是老庄之道,要求人在更广阔的形而上世界中寻找栖身之所,“致虚极,守静笃”{1},“抱神以静,遂于大明”{2}。可见,要达到“大明”、“虚极”的境界,必然要凝神专注,收视反听,舍人之大欲。影片中的李慕白一方面接受传统“侠”之定义:身负武当绝学,心系天下苍生,古道热肠,正义凛然;另一方面,他讲究道家的“以静制动,舍己从人”,去欲去己,于“空”中寻求绝对的所在。若将视野集中到李慕白的情感变化上,影片其实采用的是“凌空劈入”法,李慕白于影片起始便表明了自己的退隐之意,他所要退出的不仅是江湖,更是其前半生所追求的“道”,影片开头即表现了他对自身所学的质疑。另外,从影片中贝勒爷等人的言辞中可以感受到,他此番下山的目的之一就是追随心中的情感——和俞秀莲共同归隐。影片又采取“横云断岭”法,于影片中段补充了他对“道”失望的原因:李慕白的修习内容之一就是“入定”,这是排除杂念,进入至臻境界的必要条件。但在那次出定后,他感受到的并不是心无羁念的喜悦,而是一种无尽的空虚,他和俞秀莲的凉亭对话十分值得咀嚼。他摸着俞手上因为练功而出现的老茧说:“你的手冰凉凉地,那些练刀练出来的硬茧,每一次我看见都不敢触摸。”此中之“茧”代表着他和俞秀莲多年的感情羁绊以及自身对于情爱的渴望,但这都是和他所追求的“虚静“相违背的。他又说:“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欲望,我想跟你在一起——就像这样坐着,我反而能感觉到一种平静。”这里已经明白点出了李慕白的真实想法:在刻意追求“道”之自由境界时反而一无所得,正视自己内心的欲望反而获得了从所未有的平静。影片借碧眼狐狸之口言明李慕白之师江南鹤的死因,本应潜心修炼的一代宗师却被“道姑”所迷,死于床帏之中,这仿佛就是一记谶语,为俞李二人的最后结局蒙上了死亡的阴影。但也正是因为直面死亡,李慕白才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中剧毒后处于弥留之际的李慕白在多年相恋却又拘于种种障碍未能明言情意的爱人俞秀莲面前道出了心声:“这些年,其实我们一直可以这样在一起!秀莲……嫁给我……”“我……不愿意成了鬼魂,才可以爱你……”在这里,他意识到虚无缥缈的道,是穷己一身都无法参悟的,不仅如此,这还会让他错失身边实在的爱意,然而为时已晚。梦醒犹在一瞬间,李慕白参悟了一生的道,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欲。
  二、玉娇龙:由“己”入“空”
  玉娇龙则是一个与李慕白截然相反的存在,在她的眼中,任何自身处境之外的事物都是自由:大漠之于玉府,江湖之于家庭,武林高手之于“小姐”身份,从实物到抽象,而她的自由又源于最深的自恋。她是一个习武天才,八岁时被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碧眼狐狸”相中收徒,天才的灵光被点燃,她必须翻过王府的高墙投入世间的滚滚洪流方能得救。玉娇龙追寻的是内心的自由,换句话说,她将身边之人的情感利益毫不留情地扔进熔炉,铸成一把利斧来砸开加于己身的枷锁。为了见识家庭高墙之外的世界,与大漠盗贼罗小虎私定终身,但为了见识更广阔的江湖世界又背弃信约抛弃了罗小虎;因为同样的原因,不顾家族颜面,在大喜之日逃婚,女扮男装出走远方,不顾江湖规矩,“遇上不服气的就打”;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偷盗青冥剑,引出了师傅高师娘与李慕白沉寂多年的恩怨,最终使李慕白因救她而意外丧生。这些究其本因,都源自玉娇龙内心对于才华体认的渴望。当“京城高官家中独女”与“天分独具的练武奇才”这两种角色同时安在一个人身上,那一场性格与环境的拉锯战则不得不在她身上展开,毕竟,天才是不甘于平庸的。曾有影评说“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玉娇龙”,确实,特别是少年时期的我们——学校围栏顶上的一方天空早已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绵延千里,与无数垂天之云浑成涵盖万物的一片苍茫,这就是内心的世界。
  女主角章子怡之所以能凭借此片广受赞誉,正是由于她生动地演绎了初期玉娇龙的满身戾气——这是她对于一身才华无从施展的愤懑。对于高师娘,她还是选择为她留得情面,将她早已学会了秘籍上的武功,自身的功力更是超乎其师之上的秘密埋藏多年;对于俞秀莲,她不单将她看作姐姐、朋友,更是比较的标杆,因此玉娇龙在与俞秀莲的比武中拼尽全力,占得上风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李慕白,尽管称她为“毒龙”,但这也是对其才华的变相体认;而她初出江湖便挫得一众好汉丢盔卸甲更是对其能力的极好说明。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认识自己,而迎接她的并不是胜利的喜悦,相反,和李慕白出定时所感受到的一样,无穷无际的空虚包围了她。因此,这股戾气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为茫茫天地无所依的迷惘所取代。
  以李慕白之死为节点,玉娇龙对于“自由”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李慕白为了救她身受碧眼狐狸的机关而中毒身亡。在李慕白身上,玉娇龙看到了李慕白所信奉的“道”中的“舍己从人”,她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是完全的通透,若执念于“己”,则始终无法解脱。因此,在主客观(在一次又一次从原有自己的“出走”中,玉娇龙认识到往后几乎没有人能驾驭自己)的双重作用下,她一步步地看到了李慕白所追求的道的境界,同时,这也是独孤求败式的孤独。高处不胜寒,对自身的体认若要落脚于与他人的对比,那等待她的只有无尽的虚无,唯有和自然融为一体方能超脱肉身,得到最大的自由。
  三、李慕白与玉娇龙的文化象征
  经过以上的分析,若将二人的心理转变过程抽象化,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不言自明。李安自《推手》以后,便在作品中“关注中国传统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切的人生体验,并通过人物的命运和行动来传达中国哲学在后现代、全球化语境中的传承、变异和迷失”{3}。这部影片亦是如此。李慕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人格:表征,负责,隐忍,他对于“情”有着复杂的认知态度。一方面,他承认情感欲望的存在,将人情所至表现出来的行为看作是自然之事,这从他对于千里迢迢从新疆来京寻找玉娇龙的罗小虎的态度即可知;另一方面,他又羞于正视自身的情感欲望,在潜意识中,这些情感欲望犹如毒蛇猛兽,是不洁不祥之物,其师江南鹤的意外身亡正是最好明证。中国传统文学对此常常持暧昧态度,例如世情小说《金瓶梅》,一面告诫着世人莫贪欢纵欲,一面又将欲情之事如赏心乐事般细细描摹,这正是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真实写照。那么怎样消除“情欲”呢?儒家列出了君子立身处世的条条框框,道家则给出了一个澄明世界,入境法门则是去情灭欲。不管何种方法,情欲都在主流话语权下无三寸立锥之地。而玉娇龙代表的西方文化,则是由己出发,使其行为处事皆能满足自身的情欲。影片的最后,二人对于自由的追求进行了一轮“乾坤大挪移”,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全球化的今日,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表现。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从未消止,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东方文明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和优势,则是李安作品中反复思考的问题。而他,也用包容平和的文化观在《卧虎藏龙》这部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4页。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9页。
  {3} 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
  [1] 墨娃,付会敏.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文杰.李安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电影学报,2003(3).
  [3] 沈义贞.梦幻中的抽象思考——关于《卧虎藏龙》的美学思考[J].电影艺术,2003(4).
其他文献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父母应该从小将家国情怀种在孩子心田,让他们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本期“总编策划”,我们聚焦培养孩子的爱国心。  山河草木,眷眷可亲。大学老师万宇让儿子远足西部,感受中华文化、历史的血脉,情怀共振,震撼心灵,从而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心理学者刘学菊带女儿观看革命题材动画片,参观红色教
期刊
摘 要:电影《禁闭岛》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的电影版。男主人公的病是“创伤性神经病”,发病的原因、病的症状及特点,直到精神分析模式的治疗方法,都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本文就两者之间关系展开探讨。  关键词:创伤性神经病 症状 特点 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模式  《禁闭岛》自从上映以来,一直在挑战观众的智力,有人说要智商达到多少以上才能看懂这部电影。其实,这部电影难懂的原因,不是观众
期刊
走在什刹海的路上  我祈求  中一次秋天的大奖  让金黄的落叶砸在我头上  我停在一棵树旁  等大奖落在我的头上  高高兴兴地回家  可大奖还是没有从天而降  我不死心  抬頭看天  大奖突然掉在头上  原来  是秋风帮助我得了大奖  铁头,本名梁胜杰,出版儿童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月亮读书》《巨人》,现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初中部。  编辑王淑娟623358414@qq.com
期刊
摘 要:《洛丽塔》对弗洛伊德“释梦”的诙谐模仿表明,所有的梦,从本质上看,都是白天生活的现实在变换了顺序之后的一种重新组合。释梦,既不需要借助“象征”,更用不着“性象征”。  关键词:“力比多梦” 释梦 性象征  1964年,纳博科夫在《生活》杂志的采访中这样坦言说:我很难想象,任何心智健康的人会去看一个精神分析医生。当然,如果一个人精神错乱了,他就会病急乱投医。总之,庸医和怪人、巫医和圣人、国王
期刊
摘 要:《在城崎》中展现的并不仅有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其实还有他的人生观。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大量出现的“静”字可以看出:其语意往往与主人公的心境和“人生观”密切关联,且整篇《在城崎》中的诸多人生观念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的,其先后经历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迷茫、拒绝三个阶段,而非相互独立和固定不变的。实际上构成了主人公及志贺直哉的人生观重构的过程,更是与志贺直哉现实中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关键词:志贺
期刊
民勤的梭梭树  虽然只是早晨,民勤的天光日头已然灼人,这里是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黄沙粒粒蒸腾着暑气热浪灼人。  在沙漠中,一切都是脆弱短暂的,每一种生命都为了生存拼尽全力。自然在这里支配着一切。然而,有一种生命确实例外,它生长在这里,绽放绿色,改造自然,它就是梭梭树。一棵,一棵,一棵,梭梭树在沙地上挺立,把守着生机与幸福的大门。它们的身后是沙漠绿洲民勤,它们的面前是长生天与大沙漠。它们拼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歌中动词的精妙运用。动词就像诗歌的“诗眼”,赋予了古典诗歌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动词如果翻译得当,就会成为诗句中富有情趣的细节,并拓展诗意的美好境界,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研究诗歌创作中动词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归纳了直译法、变换动词改译法、增添动词意译法、省略动词法、词类转换法等五种动词的翻译策略。只有对原诗进行透彻的剖析,领悟诗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并
期刊
亲爱的孩子,第一次面对西北的黄沙荒漠,一定感到震撼吧?“汽车如沙尘中的大甲虫,继续往前爬行,荒凉的景象一路延伸,仿佛永远都不会到头,这般萧瑟令人很难相信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沙州,更难以想象前方不远,就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敦煌。”这是你笔下的途中游思,璀璨的历史与眼前的荒漠相互叠映,更有一份怀古怅然,是不是有点魔幻的感觉?  敦煌在望,你离开杏花春雨江南已经将近三千公里,江南的山是朗
期刊
語言,是有力量的,是会生长的。  讲三个女孩的小故事。1  在学校遇到一个小女孩,她脸上满是小红点。我问她:“小姑娘,你的脸是过敏了吧?”  “是的,花粉过敏。”小姑娘很开朗,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着我,“老师,我是过敏体质,我吃海鲜或者含有添加剂的食品,都会过敏,所以外面的东西我都不能吃。”  我问:“疼吗?”孩子摇摇头:“不疼,但是痒。”  “吃药了吗?”“吃呢,中药西药都吃。妈妈带我到上海啊、
期刊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对于南京沃尔德防伪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德珍来说,从放牛娃到“中国好人”,从乡村教师到创业者的蜕变,大起大落的人生为这句话做了最生动、暖心的诠释。她酷爱用朗读表达内心,与这个世界好好谈谈,展示了一名沁润阅读的奋斗者自强不息、立德树人的巾帼风采。始终不忘教育理想  汤德珍从小爱读书,有很深的教育情结,1988年,她大学毕业后,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来到南京市江宁县陆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