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次理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w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把场次理论引入大学就业指导,分析了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根据场次理论的启示, 高校应将场次理论引入就业指导和人生观教育, 注重环境对学生就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实现就业指导的早期化、职业指导的全程化,以激发学生探索人生、积极就业的主动性。
  关键词: 场次理论 高校毕业生 高校就业工作
  场次教育
  
  一直以来,就业问题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现如今更成为高校毕业生关心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模式的转变,如何改进和转变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使高校就业体制适应社会就业市场化趋势,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勒温场次理论
  场就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空间,即实物间相互作用的场所和凭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过程中因知识、技能、情感等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产生并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空间,在此称为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个人的绩效B是个人的能力和条件p与所处环境e的函数:B=f(p,e)。勒温的场论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他的“场”)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其职业生涯规划早期处于一个较好的学习激励环境,有良好的实践渠道和人际关系,他就能较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取得好成绩,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达成个人的职业取向。相反,个人对环境的改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1.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有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同年研究生也开始扩招,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增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等就业现象。另外,由于近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出现“经济热”,一些高校热门专业大量扩招,致使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就业率不低,但实际失业人数却很多。同时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放弃了择业的初衷,选择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就业难的大环境,高校求职者在就业上体现更多的是盲目和在就业指导上的缺失。《保定日报》在2006年登载了一篇《我们欢迎这样的求职者》的文章,文中对大学生求职困境有这样的描述:“刚上‘大四’就忙着实习,尚未毕业就到处找工作,没有目标就四处参加招聘会……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竭力推销着自己,但仍难圆理想就业之梦。”记者参加了6场招聘会,并现场采访了69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80%以上的人没有求职目标和定位,往往采取“普撒网、广捉鱼”的方式海投简历,只要认为岗位或薪金合适便投递。河北大学一名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他先后已经印了近400份简历,虽然跑了不少地方,但至今仍未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个人原因。
  首先,就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时代,认不清形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
  其次,知识结构单一,自身能力有限。当前大学生普遍知识结构单一,多局限于专业知识,常常是因为综合素质差而被用人单位拒绝。
  再次,心理因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多毕业生的心气高,存在观望的心理,部分还存在攀比现象。认为一旦去了不理想的单位就是屈尊了,就会被同学看不起。这样,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必然要失利。
  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下降,是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和学生个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从学生个人原因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入手,通过在大学生入学时就灌输就业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打好基础。
  三、场次理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运用
  1.利用大学“场”进行人生观教育。
  加强正确人生观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就业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现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对人生选择的难度。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的迷茫影射出他们对人生目标的缺失。人生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从属关系。然而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多停留在对人生观概念的理论推演,大学生缺乏人生经历,不能将“人生观”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育效果不明显。
  大学所提供给学生的生活、课堂等多层次的场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空间,学生在参与校园生活、学习、工作的各部分中因知识、技能、情感等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自身心理和行为。高校教育者可将人生观教育贯彻于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中,利用大学“场”,让大学生在校园内模拟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和问题面前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激发探索人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注重早期就业观的培养,营造以就业为导向的良性学习氛围。
  我国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就业工作指导主要是毕业前一段时间进行的“临阵磨枪”式的应急就业培训和就业管理等,高校学生缺乏长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意识,使大学生盲目就业的情况增多。
  场论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言行思想是由诸多内外、远近的因素复合引发,从而启发我们要全方位地理解实际发生的事件。举个简单例子,拿“考试焦虑症”来说,无形中有一种升学就业、事关前途的社会竞争气氛,再加上老师、家长的期望就形成了一种客观因素,而学生身心素质、实力与成败得失的顾虑等可看作个体因素,它们总的构成了一种“心理生活空间”。在这种“紧张性力场”之下,个体的身心状态、动机与行为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面对考试竞争,有的学生化压力为动力,有的则焦虑不安,这都是同一个大环境下的不同的“心理生活空间”所产生的结果,个体因素固然是关键,但不健康的环境氛围也难辞其咎。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不可忽视良性就业竞争意识和正确就业观培养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和求职过程的影响。
  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从低年级就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而学”进行思考,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
  四、开展多层次的场次教育
  大学“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校能否发挥“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感染、调控、凝聚和教育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完成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建立完善、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丰富和拓展“场”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的来源,打通传递和交换的渠道,增强传递和交换的有效性。
  1.建立贯穿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在新生入校后全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形成比较完善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每位学生找准方向,确立奋斗目标。
  2.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增强大学生实践经历和信息传递,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意志力和奉献精神。同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加学生实习机会,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能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强化专业技能,做到学以致用。
  3.在就业指导中加入人际交往指导。
  职业教育要面向就业,而现今高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中涉及人际交往方面内容的很少。我们发现在学生求职的岗位中服务行业占多数,那么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就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金钥匙”。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通过宿舍、班级、学生会等,为学生提供不同环境的“场”,在这些场中进行多层次、深入的人际交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加强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企业雇用员工所参考的基本素质,我提倡就业指导课要突出人际交往内容,着重对学生的沟通技巧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其学会用言行提升自身魅力,改善沟通技巧。
  其次,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大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步了解社会,在了解社会复杂性的同时,培养择善意识;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能够正确地甄别和选择。
  4.培养责任意识。
  高校教育注意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对于个人就业,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都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应了解,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养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这样的人际交往必然是庸俗的人际关系学的翻版。
  
  参考文献:
  [1]宋东海.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内江科技,2008,1.
  [2]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教育探索.1.
  [3]熊书银,黄登婕.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13-116.
  [4]陈麟,李金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04:71-72.
  [5]于姝媞.大学生就业路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
  [6]范三云.给学生成功就业的“金钥匙”——将人际交往指导融入就业指导课的尝试和思考.教育导刊,2007,1.
  [7]陈昌.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新西部,2007.24.
其他文献
我国传统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育则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
聚焦“科技赋能,构建智能维护新生态”的2019年TnPM高峰论坛暨设备智能维护大会近日在广州开幕!大会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国际维修联合会(IMA)中国分会主办,
摘 要: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问题,着眼于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文章作者身体力行,深入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世界,利用他们对教师的信任,结合实际解除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顾虑,并着力提出了减少乃至避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倾听 解除 提高 建议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正> 伤寒与温病两个学派的论争,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医学的大发展,其成就是辉煌的。但在临床上,寒温并无绝对界限,往往同一疾病寒温互相渗透,或在不同的阶段表现或寒或温,因此
【本刊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上海)近日上线。作为国家五大顶级节点之一,上海节点将辐射长三角,推动传统工业企业迈向智能制造,助力长三角
摘 要: 在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科人才的模式中,应该让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拓展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实施拓展教育的工作需要高校在进行充分调研和认识自身专业基础的背景下开展和进行,而不是盲目地采取各种门类的艺术教育形式进行拓展。  关键词: 工科院校 艺术素质 拓展教育    随着中国教育关于素质拓展的进程向深度展开,高等学校藝术教育朝着更加坚定的方向实现着预期的目标。不容置疑,对于国内普通工科院校而言,加强艺
作者介绍了黑白花母牛与荷斯坦公牛在具有不同饲养水平和牛群生产力水平的农场的杂交结果。杂交效果在许多方面决定于荷斯坦公牛的遗传质量。黑白花品种母牛对杂种后代的生产
道德精神,就是人们敬畏道德、向往道德、享受道德、坚守道德的心理意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精神。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旨归。当今社会,培育人们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环艺专业构成设计课程的本质特点,探讨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课题练习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归纳和研究,以使本课程教学能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艺术 设计专业 构成课程 改革 教学训练框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构成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建筑基础、空间感觉和创意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为专业基本教学结构,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
<正> 笔者自1983年以来采用自拟防鸡泽桂汤为主治疗输卵管积水33例,获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年龄:本组33例均为已婚3年以上不孕妇女,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