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书法作品选登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o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倩 文学硕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尽管不同文化的艺术和美学观念存在很大的隐性差异,但由于人类基本的感知、美学偏好、生命之初的基本情感、对社会性目的反应等具有某些普遍的共性,因此不同文化的审美理论中表现出许多的相似性。检视欧洲、非洲、印度、中国、日本的美学理论,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观点:不同文化中对艺术和美的观念有着很大差异,不过各种文化都认为好与坏总是相较而言,并且往往“好的”物品可能被看作是“美”的;除了非穆斯林的非洲和现代西方之外,其他地方都存在文学的地位要高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倾向;至少在本土范围内,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个性可以被识别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萧梅。批准号:15BD042。研究周期:2015年9月6日至2018年12月31日。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被英国杜伦大学高研院聘为客座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
一、课题立项的社会背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包括了三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二是某些地区还在经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三是有些地区已经开始经历20世纪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型。
期刊
明清民俗对折子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直接促使了折子戏的形成;二是推动了明清折子戏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三是民俗约束了折子戏的内容和主题;四是影响了折子戏的演出方式。这种影响宏观上可以看作戏曲某种程度和某些层面的“民俗化”,由于民俗基因的注入,导致了生长在民俗土壤上的折子戏与成长在舞台上的折子戏具有了不同的禀赋和气质。
“杠天神戏”又名“唱天神”、“灶爷卷”,是流传在河南省南部和豫皖接壤地区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杠天神戏的曲牌中,最常用的有[欢调]、[哭调]、[平调]等,其间穿插[苦捻子]、[叫板]、[送板]、[收腔],这后四个曲牌不能单独成段,只能和其它曲调连接使用。对唱时各种曲调亦可相互转换。连接演唱。
期刊
以倡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为宗旨,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雕塑院、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任艺术主持的“徐悲鸿奖·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系列活动于2009年10月18日在中国宜兴举办并圆满成功!
齐鎛历史久远,脱胎于钟,但其工艺技术、文化内涵、社会功用却远超出了钟。齐缚在雅乐队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影响,也是其它乐器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