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传人白大成:人生何似“盘中戏”(上)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to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知道鬃人,自然是從冰心先生的那篇散文:“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伧往,煞是好看。”冰心这篇《我到了北京》中特意提到的这种鬃人表演,到今天也只有白大成一家还在传承着。
  白大成的家在一个街口的把角,俨然一个地标,又仿佛一座戏曲和民宿博物馆。多年前的一个上午,白老指点着柜中的一件件藏品,眼中闪烁着灵动的光。凡是有戏曲人物形象和故事图案的,白大成都收藏。自然,这与鬃人“业务”分不开。白大成的鬃人艺术既从各类藏品中汲取养分,又能反哺传统民俗文化。屋里一溜儿排开的木柜里摆满了风格各异的面人、泥人、皮影、兔爷、脸谱以及绘有戏曲图案的备类瓷器……当然,白老最为珍视的还是他在不同时期亲手制作的数十款鬃人。
  白老说:“我一辈子靠手艺吃饭,没正经上过班。”其实这里的苦并非常人能想象。传承似乎要付出某种特殊的代价,甚至要做好某种特殊的准备。
  痴迷“盘中戏”
  白大成,1939年生于北京,满族,1979年,白大成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1991年其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1992年作品参加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艺术精品展”。1994年在大观园举办个人作品及戏曲艺术收藏展。1996年、l997年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以色列耶路撒冷手工艺博览会。1997年应邀赴法国五城市展览访问。1999年在新东安市场创办“老北京一条街”,组织民间艺人表演及经营民间艺术品。2004年被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挂牌“家庭艺术馆”。
  我第一次去白大成家采访恰是在西城区文委挂牌之后。白老骄傲地说:我这是政府特批的,也算是个旅游点儿。
  白大成说自己还是赶上了好时候。过去他想的是把鬃人这门手艺保护好、传下去,同时能够养家糊口,“出口创汇的活儿我干多了,画过扇面,山水一毛五到两毛,人物两毛到三毛。鬃人,老外很喜欢,迷上就不能自拔。”后来他明白这是文化,于是也自觉地向文化靠拢。“在过去,都知道鬃人,这铜盘也没什么特殊,老北京人家里头,甭管穷富,都有。把上面的茶壶茶碗拿走,就可以把鬃人摆上去敲着玩,会唱的还能跟着唱上一出,‘盘中戏’的别称就是打这儿来的。”
  史料记载:北京的鬃人手工艺品,是受皮影和京剧的影响而产生的,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已有1oo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清末时期的北京老艺人王春佩。他的鬃人作品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鬃人盛行于清末民初,当时,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庙会上常有表演、出售。普通鬃人高3寸左右,大的6寸有余,用泥做头面,高梁秆、纸绢做身子,下端粘一圈几毫米长的猪鬃,按京戏做成生、旦、净、末、丑,摆于铜茶盘中,用木棒击打铜盘,产生共振使小戏人在盘中转动,模拟演戏效果。鬃人是昕有中国民间艺术品中唯一有动态的。泥人、面人、毛猴等属于静止欣赏的。鬃人既可以静观,又可以拿过来作玩具来玩。
  拿小木槌“当当当”一敲铜盘,盘中手持丈八蛇矛的张飞便抬着脚,朝紧握方天画戟的吕布追打过去……为了让鬃人活泛、灵动,白大成可谓煞费苦心。其实奥妙就在鬃人底下这一圈鬃毛,猪鬃弹性好,能支撑,敲打铜盘的时候,鬃毛会跟着振动,带动鬃人转动。倾斜方向不同,也就相应有了对打、追击的效果。白大成说其中最要紧的就是鬃毛必须排得密实均匀,角度也很有讲究,大了小了都不行。转起来要想保证不倒,还得把握好平衡,这就用到了我之前在航佼学过的力学知识。”敲敲打打中,文臣武将,古今镜鉴,—起涌上心头。人生要是“盘中戏”那可就好了,而往往我们却是被命运操纵的“戏中人”。
  从“鬃人王”到“鬃人白”
  1959年,白大成因为身体缘故从航空工业学校休学,在家养病期间,由街坊介绍认识了鬃人爱好者李老先生,“我从小受家里影响,喜欢京剧,国画油画书法都懂,手也比较巧。李老先生教我制作鬃人,前后大概一个多月。后来李老得了青光眼,做不了了,我又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李寸松先生,他在中国美术馆工作,1955年为挖掘北京民间艺术,曾找过‘鬃人王’第二代传人王汉青制作鬃人。就这样我经李寸松先生介绍认识了王汉青先生。经常拜访他,向他请教鬃人的制作方法,同时也就继承了王氏鬃人的制作特点。以前的老艺人卖这些玩意都是在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等庙会,但那会儿受战争影响,换不回钱来,王老先生就不做了,改行修理无线电收音机,以此为生。因此解放初期,鬃人的制作已经‘后继无人’了。”
  王汉青虽然靠修理无线电为生,但也将自己零星制作的鬃人摆出来卖,他的儿子去了西北……当白大成提出想跟他学做鬃人时,王汉青打心底里高兴,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绝活悉数相教,这一场师徒之缘等于把鬃人从濒临失传的悬崖边儿给生拉了回来。上世纪60年代初,白大成还给市政府写了封信,申请鬃人的营业执照,最终在王府井的美术服务部白大成有了自己的柜台。
  可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白大成的手艺成了“四旧”,营业执照被收回,家里剩下的鬃人也只能毁掉。为了养家糊口,白大成在工地上搬过砖、和过泥,跟着老师傅学了木工活,还到厂子里做临时工,后来又去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从事制景工作……
  改革开放后,白大成的鬃人制作很快获得新生。从他参与筹备的地坛庙会开始,工艺精巧的白派鬃人成了国内外游客的抢手货,“鬃人白”的名号也逐渐传开。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说陈数‘知性’,但我觉得我好像是一个蛮奇妙的个体,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特质,往往要用多个、甚至是对立的词语混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陈数。”二次与导演李骏合作,一改《和平饭店》中女特工陈佳影精致端庄、古典优雅的形象,在近期北京卫视热播剧《幕后之王》中,陈数让观众看到了她高雅气质外的另一面:剧中,陈数饰演的星天娱乐董事长郁海伦,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坐镇公司时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范,出场
期刊
工作中,加德热拉一丝不苟,这位95后女孩不无骄傲地说:“我的很多同龄人在开豪车,而我在大海上开航母,很拉风!”  今年23岁的加德热拉·哈布力出生在新疆阿勒泰一个哈萨克族牧民家庭,她下面还有个弟弟。加德热拉的爷爷曾经是一名军人,所以,他对儿孙们的教育格外严格,加德热拉和弟弟自幼都很能吃苦,不娇气,学习也很优秀。  “马背女孩”登上辽宁舰  也许是受爷爷的影响,加德热拉年幼时就很羡慕军人。上初中时,
期刊
黄小建,今年66岁,1978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厂学习传统雕版印刷、木版水印技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恢复了始于明末后逐渐失传的“饾版”和“拱花”技艺,其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雕版印刷术结合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与印刷术,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其间,雕版印刷经历了从文字向图案,从单色向多色,从平面向立体,从技术向艺术的蜕
期刊
独家采访 本刊记者 常江文/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某小学3年级的学生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群孩子身穿汉服,在老师的教导下,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让孩子更好地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情景中学习。记者抓拍到有的孩子却张着正在换牙的嘴,露出顽皮的笑容,这个瞬间,充分地展现出了孩子真实可爱的天性。  名作赏析  王文澜  (著名摄影家)简介:  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任中国日报社高级顾问、中国摄
期刊
这位中国最耀眼的“散打王子”,曾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顽劣少年,是别样父爱让他逆袭成了世界冠军。  2018年10月,在“2018第九届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90后选手叶翔力挫群雄,再次为中国队夺冠。叶翔身高189米,体重125公斤,是业内有名的“大块头”。近几年来,他几乎垄断了国内散打无差别级冠军,并获得2016年散打世界杯冠军、2017年世界级散打王争霸赛冠军。  不打不成器,顽劣小于越发叛逆  1
期刊
三大爷是我父亲的亲哥,抗战前入伍,属于红军时期的老兵。经历的大小战斗多的数不清,解放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戎马一生,功勋卓著。三大爷虽然与我父亲脾气性格截然不同,但共同的战斗生涯,让哥俩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是与我家来往最为频繁的亲人。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三大爷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像。  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经常连肚子都填不饱。受不了这份罪,11岁时三
期刊
我从小爱吃糖,所以牙不好。十六岁下乡到了北大荒,爱牙疼的毛病也一路追随到了北大荒。刚下乡第二年冬天,牙疼如期而至。那是一个周日,我准备出发去团部所在地的西岗医院看牙。我们一起下乡的李玉凤大姐是高中生,听说我一个人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一定要陪我一起去。早上九点多我们出发了。  先要从连里徒步二十里到宝东。这二十里既轻松又悠闲,边走边聊,谈天说地。我们穿着笨重的棉衣棉裤,走到宝东公社已是吃午饭的时间了。走
期刊
英籍印度裔作家奈保爾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代表作有《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米格尔街》等等。他虽是文学大师,但在私生活方面却极为混乱,而遭人鄙视。  他的第一任妻子帕特是个美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女孩。她和奈保尔交往时,后者不过是个穷小子,一无所有,而且还是一名印度人。帕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和他走在了一起。两人结婚后,为不让丈夫担心家庭的生活来源,帕特放弃了自己的舞台梦想
期刊
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领军人物,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陈独秀和胡适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17年9月10日的下午,地点是在陈独秀北大的办公室里。当时,陈正在写一篇东西,突然听到敲门声。“请进。”陈话音未落,就见一个留着短发、戴一副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是适之吧,我们北大的第一个洋博士!”陈顿时两眼放光地站起身来,并热情地向胡伸出手来。  陈虽没有见过
期刊
纪晓岚不用介绍了,阿桂是乾隆朝的著名将军,权力很大,就连和坤也要让他三分。  一天,纪晓岚与阿桂在一桥上相遇,橋窄,两桥不能同时经过。阿桂见是纪晓岚,就想调侃他一下。于是,说出了一个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陕”,“橹速”谐音“鲁肃”,“帆快”谐音“樊哙”,鲁肃是个文臣,樊哙是武将,因又暗含有文臣不如武将的意思。并说,纪要对不上来,就须退回去,给他让道,要是纪对上来了,他就退回去给纪让道。  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