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uyi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1.04.013
  [摘要]藏戏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被列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藏戏研究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为了厘清藏戏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趋势,本研究通过CiteSpace与VOSviewer两个主流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近三十年藏戏研究成果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藏戏创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直观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藏戏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但研究内容逐渐向多元化、跨学科方向发展。藏戏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机构较少,且合作關系不明显。如何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目前藏戏研究最新主题。藏戏内涵的丰富性,未来势必会吸引更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视角对藏戏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
  [关键词]藏戏;CiteSpace;VOSviewer;计量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J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4-0101-09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18SQN5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野,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对外传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吴永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四川成都610041藏戏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着藏族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和历史。早期的藏戏源于藏族社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口头文学、歌舞表演、民间说唱以及宗教祭祀仪式中的表演艺术[1]。藏戏艺术在八十年代“雪顿节”恢复后,逐渐进入繁荣期。近年来,随着藏族地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藏戏艺术也逐渐从高原走向世界[2]。
  学界对藏戏研究虽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但并未形成系统研究成果。30年代到70年代的藏戏研究主要是一些介绍性的文献梳理和研究。如20世纪30年代初,藏学家任乃强在《西藏图经》和《西康札记》中记录了他在藏传佛教寺院观看康巴藏戏的演出情形,并对康巴藏戏做了简要介绍。20世纪40年代庚年的《康藏戏剧的本事》[3]、庄学本的《西藏之戏剧》[4]、蒋永和的《藏戏在巴安》[5]等。50年代集文的《评藏戏“文成公主”》,东川的《记藏戏及<文成公主>》,高平的《访藏戏名演员扎西顿珠》等。60年代的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则收录了诸如《藏戏》《藏戏的流派》《略谈藏戏》等相关藏戏研究的文章。70年代则没找到关于藏戏的文章[6]。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有学者对藏戏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藏戏研究也属于描述性,没有进入学理性讨论[7]。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戏曲志》开始编撰,藏戏研究才最终进入兴盛时期,藏戏研究的发文量也随之增加。
  那么,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状况如何?主要围绕哪些主题进行讨论?藏戏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又是什么?目前研究藏戏的学者和研究机主要有哪些?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把握藏戏研究现状、核心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对推动藏戏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Citespace和VOSviewer两个主流可视化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直观可视化分析,且能支持大数据和CNKI数据分析,并能提供研究对象的直观数据知识图谱,因此,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两个可视化工具对CNKI发表在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对国内近三十年(1988-2020年)藏戏研究成果进行较为详尽的计量统计分析,以期厘清藏戏研究的脉络体系和研究热点与趋势,进一步推进藏戏研究的深入发展,尤其通过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藏戏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以及推动藏戏翻译相关研究是本文重点关注内容。
  一、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宏观动态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计算与信息学院美籍华人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可视化软件[8],目前最新版本为Citespace5.6.R5。VOSviewer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WTS)开发的构建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和分析软件[9],目前最新版本为VOSviewer1.6.15。两个软件的核心思想均可以总结为“共现聚类”,所谓共现聚类是指如果两个事物同时出现,那他们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借助Citespace5和VOSviewer实现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可视化展示文献关键词、研究机构共现、研究作者共现、研究热点和脉络等重要信息。相比其他同类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这两款主流软件均可以对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为了更好的呈现各类共现知识图谱,本文结合Citespace和VOSviewer最新版本对本研究所涉及的“藏戏”领域重要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检索关键词为“藏戏”,为了确保数据的权威性,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知网博士硕士数据库、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藏戏主要学术期刊《西藏艺术研究》,检索得到的文献时间段分布为1988-2020年,文献语言为中文,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16日,文献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出版刊物。通过数据筛选,剔除非学术期刊的文献,最终得到了605条记录。其中硕博论文94条(博士论文14条),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共计260条[10]。
  (三)宏观动态
  发文量年际变化能够反映本研究领域的宏观动态,本文通过CNKI数据中的文献分析功能,对近三十年藏戏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1988-2020年学界对藏戏研究呈现三个发展阶段。第一,起步发展阶段(1988-2000)。这一阶段关于藏戏研究每年都保持在15篇以内,起步发展趋势较为平缓。第二,波动上升阶段(2001-2014)。这一阶段较前一阶段发文数量增加明显,因为藏戏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因此在2006和2009年前后几年,学术界对藏戏给予了较多关注,虽然每年发文量不同,但是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第三,发展平缓阶段(2015-2020)。这一阶段发文量总体趋于缓慢,由于统计时间未到2020末,关于2020年的发文量不在此讨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仅有2017年发文量低于20篇,其他年份都维持在25篇左右。
  如图2所示,藏戏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西藏艺术研究,高达272篇,其次为四川戏剧、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戏剧等刊物。需要指出的是,藏戏研究成果发表在诸如《民族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很少,仅有一篇张鹰于1994年发表在《文艺研究》上的关于藏戏面具与祭祀相关的论文[11]。从CNKI上统计藏戏研究的全部期刊论文中,可查有954条,但发表在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的论文仅为260条,能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不到30%。从被引论文来看,他引次数超过30次的论文仅有两篇,引用次数最高论文为田联韬于2014年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关于藏族音乐地域性特征的论文[12],被引用35次。因此,从藏戏的发文数量、发表刊物、被引用率来看,藏戏研究向高水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引起学界更多关注。
  二、近三十年藏戏研究主体分析
  (一)核心作者呈现与合作关系分析
  厘清藏戏研究的核心作者及之间的合作关系,对新涉足藏戏研究的学者快速了解该研究领域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让研究者直观便捷地了解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有哪些,并能直接选择阅读经典文献。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分析软件,以“Author”为节点类型,将年份选定为1988-2020,其他为系统默认设置,运行结果显示“Nodes=410,Links=94”,说明从事藏戏研究共有410位作者,其中94组有合作关系,图3反映了部分研究者合作关系,可以看出作者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以团队为作者发表藏戏相关研究的较少。图4反映了藏戏研究核心作者,最有代表性的有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的刘志群[13]和桑吉东智[14],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曹娅丽[15]、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悦[16]、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袁联波[17],他们发表的关于藏戏的论文位列所有作者的前五,图5为核心研究者刘志群及其团队成员图谱。
  (二)研究机构分布及合作图谱
  对某主题的主要论文发表机构进行梳理,可以让研究者可以直观了解国内在该研究领域中主要的研究机构有哪些,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何,研究者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重点跟踪这些机构举办的学术会议和研究成果,并能快速了解到该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机构分布及合作图谱具体如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到:靠得较近的两个单位,表明单位之间合作紧密。由于涉及单位众多,本研究只截取部分。通过CiteSpace软件,以“Institution”为节点类型,将时间选定为1988-2020,其他为系统默认设置,得到Nodes=278, Links=65,说明有278家单位,其中65家有合作关系。其中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西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是藏戏研究成果最多的三家单位。从图6可以看出,某个单位发文量越多其字体就会越大。同时,单位距离相隔越近,就表示单位间合作关系越紧密。从图6中可以看出藏戏研究各大单位间合作并不紧密,没有形成较强的研究团队,这一点有待加强,藏戏研究成果较多(5篇以上)的机构如图7所示。
  三、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热点分析
  (一)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反映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因此,对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VOSviewer软件,Type of analysis 选择Co-occurrence,Unity of analysis 选择Keywords,得到如图8的知识图谱,每一个中心的点就是一个研究聚类,而且颜色越浅,表示离当前时间越近的研究,字体大小可以区分出研究的频次。具体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如图8所示,频次在9以上的关键词共有23个。从图8可以看出,藏戏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从早期的安多藏戏、康巴藏戏、八大藏戏,到后来的传统藏戏、文成公主、阿吉拉姆、格萨尔,到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戏剧、传承与发展等领域。从图9可以看出目前藏戏研究主要集中在藏戏,藏剧,西藏,戏曲,剧目等方面,出现次数排在第一位的是“传统藏戏”,一共出现了70次,藏戏名《文成公主》出现了30次。
  (二)近三十年藏戏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
  为了了解藏戏研究下的子领域及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选择“Keywords”为节点类型,时间切片定为1,Top N=50,门限值选为10,得到如图10-11的知识图谱。从中心性分布图(图10-图11)可以看出目前藏戏研究主要集中在藏戏,传统藏剧,戏曲,剧目等方面。为了对现有研究更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高频词前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已有文献以“藏戏”为关键词出现了85次,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如图10所示,字体越大说明研究频次更多。例如格萨尔、康巴藏戏、唐东杰布、文成公主等等都是“藏戏”主要研究主题。
  以“藏剧”为关键词出现了70次,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如图11所示。例如汤东杰布,白玛文巴,卓娃桑姆,嘉绒等领域都是“传统藏戏”研究的細分领域。
  藏戏研究中以“文成公主”为关键词出现了30次,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如图11所示。例如文化艺术,唱腔音乐,阿吉拉姆等领域都是藏戏《文成公主》为主题的研究细分领域。   四、藏戏研究的热点走向分析
  (一)近三十年藏戏研究内容趋向多元化
  以往对藏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记录性的文字梳理,或是史料的编纂。通过对近三十年藏戏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随着藏戏研究的深入发展,近三十年来,不同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纷纷加入藏戏研究,藏戏研究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领域更细、多视角研究更明显:
  (1)从藏戏剧种的分类和流派划分、剧名的规范研究入手对藏戏进行研究。关注这方面研究内容的学者主要有刘志群、刘凯、田联韬、桑吉东智、次仁朗吉等。刘志群和刘凯两位学者一致认为:藏戏不应该只有一个剧种,而是可以根据藏戏的实际情况和地方艺术特色进行多剧种的划分[18]。刘志群认为藏戏可以至少划分为八个剧种,并在藏戏系统剧种名称的规范性问题上,建议各个剧种在用藏语文表述时用群众习惯性称呼更为妥当[19]。学者田联韬从整体性建构的角度试对各种藏戏剧种进行整理和分类[20]。
  (2)从藏戏的组成要素着手对藏戏进行研究。藏戏的表演由多种要素组成,其中服饰、面具、音乐等要素得到藏戏研究者们的关注,不同的学者分别从这些要素对藏戏进行了研究。卢光从音乐的角度对藏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虽然各地区的藏戏音乐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整个卫藏地区的藏戏音乐在基本特征上是相同的,在音乐的“构成”上是完全一致的[21]。学者马达学从宗教精神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深入研究[22]。李宜对藏戏中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西藏藏戏服饰不仅由本土服饰发展而来,而且还融入了其它民族服饰元素,呈现出多元化民族特征。藏戏服饰的多元化折射出藏族人民在审美情趣、宗教心理等方面具有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23]。
  (3)从美学的视角对藏戏的审美风格和艺术魅力进行研究。如:姚宝瑄从东方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对藏戏的艺术价值进行研究。姚宝瑄认为藏戏是融合了藏戏文学、藏戏舞蹈、唱腔曲调、乐器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24]。曹娅丽则从藏戏的文体、题材、艺术表演、舞台美学等多视角出发,对黄南藏戏的美学风格进行探讨[25]。何玉人从情节、语言等方面入手对藏戏的美学风格进行研究,认为藏戏创作在本质上是对美的探询和创造,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历史与现实,内容与情怀的形象化反映[26]。刘玉丽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对藏戏作品中的审美思想进行研究,认为以善为美和人性之美是藏戏的审美依归[27]。邢崇认为传统藏戏因为巧妙的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一起,因而具有了无限广阔的审美空间[28]。
  (4)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藏戏研究。刘志群认为对藏戏的保护和传承要做到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西藏固有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抢救研究和继承发扬,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的注重藏戏的现代转型研究[29]。刘丽萍和李树两位学者认为:传统单一的传承和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鼓励在新时代下对康巴藏戏的传承和保护采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30]。强巴次仁通过对部分地区藏戏进行田野调查和实地访谈,提出藏戏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31]。杨于卓通过田野调查,从“藏戏人”的视角对藏戏现代转型进行研究,并发现地方性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更有利于推动传统藏戏的传承和发展[32]。
  (5)从宗教学视角对藏戏进行研究。康宝成认为传统藏戏是典型的佛教戏剧,其剧目题材多源于佛经[33]。邢莉认为虽然藏戏充满着佛教的元素,但在藏戏的构思结构、人物情节中依旧充分体现着苯教信仰[34]。杨宝春认为藏戏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随着佛教的引介和苯教的发展,两种宗教与藏戏表演艺术密切融合,使藏戏逐渐成为宗教仪式性与审美娱乐性相结合的艺术形态[35]。
  (6)从比较视阈的视角对藏戏进行研究。藏戏研究者们对藏戏和其他戏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最为突出的是刘志群,刘氏分别把藏戏与汉族戏剧、西方戏剧、印度梵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审美性、文本结构等多方面分析比较藏戏和其他戏剧的异同[36][37][38]。
  (7)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公共服务体系与藏戏传承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程艳在其研究中指出西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将藏戏纳入其中,通过政府行为使普通观众有更多欣赏藏戏文化的机会,从而有效承续藏族的集体文化记忆[39]。杨于卓认为藏戏的产业化发展将是藏戏未来走向的一支重要分流,不仅可以推动藏区经济的增长,还能使藏戏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变化,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40]。
  (8)从其他不同视角对藏戏进行的研究。彭翠和格勒从传播符号学视角对藏戏的传承进行探究[41]。李宜通过对八大藏戏中的梦境进行研究,旨在说明梦兆习俗和梦境的关系对促进藏戏情节发展的促进和预示作用[42]。曹娅丽和邸莎若拉从人类学层面对藏戏起源、形态、内容与功能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阐释藏戏的思想谱系与历史发展[43]。徐睿、胡冰霜和秦伟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藏戏的群体整合功能实现的可能性、表现形式以及现状进行了研究[44]。彭砚淼运用故事形态学理论作为方法论对藏戏进行研究,发现藏戏情节中某种恒定不变的本质特征[45]。对藏戏的研究内容在这里不能一一详尽的梳理,一言以蔽之,藏戏研究的跨学科、多元视角的发展势必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藏戏的研究中。
  (二)近三十年藏戏研究历程及热点追踪
  使用现代化数据分析软件对文献资料中高频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及变动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更直观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态势。本研究通过CiteSpace中的Timelineview功能对藏戏近三十年研究历程和热点进行梳理,以便找到研究脉络和研究趋势。由于Timelineview得到的是从1988-2020年的数据,图较大且不清晰,因此研究只截取了最近二十年的数据,结果如图13所示。
  Timeline View通常用来对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其原理是先把全部文献分为若干个聚类,然后按时间顺序列出各个聚类的文献,从而可以看出历年的研究热点和演进关系。如图13所示,将近三十年藏戏研究分为11个聚类,分别为藏戏、卓瓦桑姆、传承、康巴藏戏、護法神、八大藏戏、文成公主、戏曲剧种、拉卜楞寺、集成志书、阿吉拉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从2020年最新研究可以看出当前热点为藏戏、卓瓦桑姆、传承、康巴藏戏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可以为研究藏戏提供新的思路。   (三)近三年藏戏研究热点走向分析
  为了追踪藏戏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藏戏近三年的关键词用CiteSpace专门分析。通过统计2018-2020这三年时间发文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界目前关注的热点(具体如图14所示)。随着符号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相关研究者将符号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藏戏研究;部分学者将传播理论和方法也应用到藏戏相关研究;与此同时,具有英语专业知识背景的学者也加入到藏戏研究队伍,将藏戏的对外传播和英译作为研究方向,推动了藏戏对外传播和译介的研究;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视的大背景下,随着藏戏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趋于精细化,例如将藏戏分为康巴藏戏、德格藏戏、传统藏戏进行分类研究,这也是近三年藏戏研究呈现的特点之一。
  总结和分析文献中高频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及变动趋势,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某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和各个年份热点变化的趋势,从而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基于CiteSpace的“Timezone View”能实现关键词分布的时序可视化展示,本文对1988-2020 年以来发表的学术文献通过CiteSpace的“Timezone View”并将时间切片设为1就得到图15的时序图。从图15可以看出,藏戏的研究热点从早期的卓瓦桑姆、戏剧史的研究演变到最近几年的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分析1988-2020年关键词分布的时序图谱,可以从直观的可视化成像中找到规律认识,针对藏戏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中央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例如藏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突发性检测(Burst detection)可以发现某一个关键词衰落和兴起的情况,如图16 所示,红色部分表示该主题在某一年是否为热点,通过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得到7个突发较高关键词。其中,汤东杰布、文成公主、藏戏、阿吉拉姆、传承、非物質文化遗产研究热度都超过5年。而藏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关键词研究热度从2016年到2020年一直都是热点话题,这也符合当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的实际情况。藏戏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承和保护研究理应是当下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五、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研究对国内藏戏研究近三十年(1988-2020)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的文章作为研究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对藏戏研究的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近年来涉及的主要研究热点领域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目前藏戏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但研究领域更细,研究内容视角更广泛,大文科范围内学科交叉研究明显。从2020年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纷纷加入对藏戏的研究,研究热点包括艺术形象、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播符号学、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等涉及艺术、经济、传播学、历史学、旅游等多个学科。
  2)从核心作者共现图谱可以知道,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的刘志群和桑吉东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曹娅丽、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悦、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袁联波是目前藏戏研究的核心学者。
  3)从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可以看出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是国内藏戏研究的主要机构,以刘志群和桑吉东智领衔的藏戏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但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
  4)从藏戏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看出,目前的藏戏研究从早期的安多藏戏、康巴藏戏、八大藏戏到传统藏戏、文成公主、阿吉拉姆、格萨尔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戏剧、藏戏传承与发展等新领域趋势,但传统藏戏、文成公主、卓娃桑姆、八大藏戏等传统热点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主体。
  5)藏戏研究可以分为十一个大类,具体有藏戏、卓瓦桑姆、格萨尔、智美更登、西藏王统记、弥勒会见记、文成公主、戏曲剧种、传统文化艺术、阿吉拉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且不同的分类下有不同的主题。随着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藏戏如何服务公共文化体系是目前最新的主题之一。
  6)从关键词突发检测可以知道,2016年到2020年,持续的研究热点包括藏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研究展望
  藏戏的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藏戏研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藏戏研究的未来充满信心。
  1)从近年来的发文量统计分析可知,藏戏研究每年发文量处于较低水平,仅在30篇左右。而从作者学科背景来看,以传统的音乐学、戏剧学、民俗学、民族学学者为主,但近年来也有少量符号学、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翻译学研究学者逐渐加入藏戏研究。藏戏研究应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学者尤其是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加入,全方位提升藏戏研究水平。
  2)从已有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可以知道,除了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外,国内还未形成专门的研究机构,建议组建相应学术机构,有利于加强和指导藏戏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3)藏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承和保护是目前藏戏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对藏戏的数字化保护相关研究却未有文献可查,这一点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
  4)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藏戏要想扩大影响力一定离不开新媒体的传播。如何通过新媒体快捷传播藏戏的同时,不削弱藏戏的文化精神内涵也是学术界应该重点关注内容之一。
  5)在党中央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藏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中华文化,其对外译介和传播的有效性将提高世界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积极组建藏戏研究的相关科研机构和团体,加强学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多角度、全方位、跨学科的藏戏研究,势必让藏戏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让藏戏除了“给现代戏剧提供营养和启迪”之外,还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志群.中国藏戏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86.
  [2]张子扬.藏戏,从高原走向世界——对藏戏艺术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J].艺研动态,1987(04):27-33.
  [3]庚年.康藏戏剧的本事[J].艺文杂志.1944(05):62.
  [4]庄学本.西藏之戏剧[J].边政公论,1941,(06):89-105.
  [5]蒋永和.藏戏在巴安[J].康导月刊,1943:6.
  [6]刘志群.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藏戏研究的历史经验及其成就[J].西藏艺术研究,2015(02):62-70.
  [7]蒋建华.改革开放40年国内藏戏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2018(03):195-200.
  [8]Chen C, Song M. Visualizing a field of research: A methodology of systematic scientometric reviews[J]. PLOS ONE, 2006,57(03):359-377.
  [9]Eck N J V, 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 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Scientometrics, 2010, 84(2):523.
  [10]王猛.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7):231-240.
  [11]张鹰.西藏面具与祭祀[J].文艺研究,1994(05):138-148.
  [12]田联韬.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4):3-16.
  [13]刘志群.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來藏戏研究的历史经验及其成就[J].西藏艺术研究,2015(02):62-70.
  [14]桑吉东智.山南错那县、隆子县民间藏戏调研报告[J].西藏艺术研究,2015(02):58-61.
  [15]曹娅丽,邸莎若拉.藏戏[J].民族艺术,2018(01):151-156.
  [16]李悦.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西藏藏戏[J].艺术评论,2008(06):23-32.
  [17]袁联波.传统藏戏的开放性结构[J].西藏研究,2017(04):126-130.
  [18]刘志群.我对于藏戏系统剧种的观点——亦同刘凯同志商榷[J].西藏艺术研究,1988(02):38-41.
  [19]刘志群.藏戏系统剧种论探[J].中国藏学,1988(04):144-155.
  [20]田联韬.藏戏剧种分类研究[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2012(02):21-24.
  [21]卢光.论卫藏地区藏戏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4):3-9.
  [22]马达学.青海民间藏戏面具艺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3):38-41.
  [23]李宜.试论西藏藏戏服饰的多元化民族特征[J].文化遗产,2015(04):38-43.
  [24]姚宝瑄,谢真元,贡布.藏戏—东方戏剧的活化石[J].民族文学研究,1988(01):39-44.
  [25]曹娅丽.黄南藏戏的审美风格[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1):60-62.
  [26]何玉人.藏戏剧作的审美风格[J].西藏艺术研究,2003(04):79-87.
  [27]刘玉丽.传统藏戏作品的戏剧冲突及其审美内涵[J].戏剧之家,2015(07):13-15.
  [28]邢崇.传统藏戏的审美张力分析[J].民族学刊,2020(04):52-58.
  [29]刘志群.西藏藏剧现代戏的审视和思考[J].广西民族艺术,1989(01):117-125.
  [30]刘丽萍,李树.从新媒体艺术角度论康巴藏戏的传承与发展[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03):38-40.
  [31]强巴次仁.西藏民间藏戏队传承保护的调查与思考——以山南市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2016(03):35-45.
  [32]杨于卓.地方性知识与新知识:传统藏戏现代转型的研究[J].民族学刊,2020(04):43-51.
  [33]康宝成.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J].中山大学学报,2002(03):54-61.
  [34]邢莉.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04):18-21.
  [35]杨宝春.藏戏的界定与起源问题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6(02):79-87.
  [36]刘志群.藏戏与汉族戏剧的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06(01):70-79.
  [37]刘志群.我国藏戏与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2006(04):11-23.
  [38]刘志群.我国藏戏与印度梵剧的比较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2007(01):15-22.
  [39]程艳.西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藏戏传承[J].中国民族,2015(02):59-61.
  [40]杨于卓.藏戏产业的特征与产业体系[J].四川戏剧,2019(04):29-34.
  [41]彭翠,格勒.传播符号学视域下的藏戏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02):20-25.
  [42]李宜.八大传统藏戏中梦境解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01):36-40.
  [43]曹娅丽,邸莎若拉.藏戏[J].民族艺术,2018(01):151-156.
  [44]徐睿.胡冰霜,秦伟.浅谈藏戏的群体整合功能[J].西藏研究,2003(02):56-61.
  [45]彭砚淼.传统藏戏情节的故事形态学分析[J].戏剧文学,2008(04):70-73.
  收稿日期:2021-02-20责任编辑:王珏
其他文献
[摘要]法国汉学社会学家葛兰言在《古代中国媵妾制》中指出周代贵族社会通过媵妾的交换,作为个体的夫、妻与媵妾三者之间缔结婚姻生成家庭;不同家庭进而构成基于地缘的家族或宗族,最后形成邦或国。“礼”与“情”穿插于其中,使“个体-家-族-邦/国”四者之间形成有机的动态关联。媵妾婚符合周代的“人伦”与“礼制”,即“亲亲”和“尊尊”,但它们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同时并存的、双向度的情理结构,体现为一种封建时期的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族是死者出殡前晚上进行;彝族用竹子制作灵牌代表亡灵,韩民族是用死者衣物代表亡灵;彝族是通过毕摩念经和象征行为模拟来完成,韩民族是巫堂以多种专门的乐器伴奏下用歌曲或说话来完成。仪式共同点:主要以五个程序构成;宗旨是将亡灵送往极
期刊
[摘要]在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双重力量作用下,西江苗寨的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给村民带来可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旅游景观的人为塑造与村民传统互动方式产生对抗,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前台化,传统的禁忌伦理难以执行,各类噪音对村民生活造成干扰等。针对上述问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三项对策:一是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
期刊
[摘要]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災文化记忆在乡
期刊
真假贫困生之间的围城效应    在浙江大学,某生着装华丽,却以贫困生名义申请到贫困补助2000元,其身后还拥有一位开着宝马车的父亲。时下类似假冒贫困生现象,在各高校并不少见,他们把贫困补助和贷款随意挥霍,反而让真贫困生失去机会。而某些真正的贫困生,却由于难以接受公示程序而对帮助选择了放弃。(11月10日《东方早报》)  这样,贫困补助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描写的“婚姻围城”一样,“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
期刊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因而也是智力资源的大国,所以中国应该在科学研究上走到世界的前列。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世纪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试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60年代人工第一次合成胰岛素结晶等。然而在今天,在各方面条件都有极大改善的情况下,这样的成果却鲜有看到。
期刊
[摘要]择医实践是指当一个人感到不适,为了证实是否有疾病和为了减少疾痛为目的寻求帮助的行为,是医学人类学研究主要课题之一。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等因素,藏族聚居地区医疗模式显现出多元共存,与之对应,当地民众的择医实践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状态。正是由于人们多元择医实践的诉求、固守与调适,才推进着多元医疗模式在发展中适应区域群体的文化变迁、需求改变而日趋完善,由此医疗模式与择医实践形成了互动、互构关系
期刊
年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布的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阐发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全面反映了正在蓬勃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这份重要文件值得所有关心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人们认真学习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
期刊
[摘要]选取CSSCI(2017-2018年版)民族学与文化学14种期刊,以“城镇化”为检索主题词,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历史的视角采用分述法和比较法回顾与反思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脉络与研究成果。研究发现:①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研究成果显著,且研究成果的集中发布时间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文件的颁布时间密切相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发文量最多,达121篇。②以往研究内容呈现为23个
期刊
编者按:近日,本刊记者孟玮就科技自主创新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院士委员会副主任王志新。王志新院士根据自己在科研、教学一线的切身感受,直言谈论了科研、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 从1998年中科院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到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加强自主创新纳入国家战略,当前,围绕自主创新这个话题,学界、产业界已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您是中国科学院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