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的想象力

来源 :名汇FAMOU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l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是个妙人,写过不少充满见识、有趣好玩的好书,其中有一部专讲女人的《裸女》。在书里,莫里斯几乎对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作了一次生物学与社会学交叉并重的考察,尤其侧重从进化角度讲述女人身体的前世今生。
  在谈到女性的胸部时,莫里斯说到,人类女性的乳房不仅是为了养育功能而进化得来,同时还兼具着性信号的功能。作为四足灵长类动物,雌性平时赖以向雄性伙伴传递性信号的器官,即为成对的、呈半球状的臀部。而千万年的演化历程,人类最终成为向上直立的动物,大多数情况下,雄性与雌性互相交流时,都以正面相对,雌性的臀部性信号被遮挡了起来,无法再像之前那般直接传递。于是,长久的演化使得雌性正面身体开始有了一对模仿臀部形状的器官,便于继续向雄性释放性信号,“而无须转过身来,以臀部朝向人家了”。简单点说,莫里斯的意思是,乳房是从屁股进化来的,最终成为屁股之外的另一大性感利器。
  这是我迄今读过的关于女性胸部最有趣的一种说法。不过即便我们对莫氏之言一无所知,也不妨碍绝大多数男性在看到性感胸部的那一刻,表面似李安,内心成奎安。
  事实上,除了赤身裸体不知妍媸的蒙昧时期,人类绝大多数时候都知道女性胸部确实具有极其鲜明的性信号作用。因此或是刻意遮蔽,宽衣大袍,以免予人淫荡不贞之感,或是存心呈露,“女人不让裁缝把高高的雪山封住”,恨不得将胸前春光一股脑儿捧给男人看。


  时代终于进步了。前时,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一时风靡,有女性朋友跟我说,看了这些模特的表演,发觉自己的身材只配称为四肢,而男性朋友则无不心下暗叹,只可远观啊。
  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女性如何展现或遮蔽自己的身体,不仅是所谓时装的故事,其实更是人类审美和道德演变的故事。譬如德国学者爱德华·傅克斯在《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一书中记录的袒胸装,利用胸褡尽量把胸部往上衬垫起来,领口也开得极低,相传17世纪的女人“希望领口至少能让男人的两只手很容易伸进去”。根据傅克斯的记录,18世纪的欧洲女性认为教堂是最好的显露自己胸部的秀场,因为“在教堂里下跪祷告时,别人很容易窥见她们胸衣里面的部位”,于是常常惹得那些牧师怒火中烧抑或欲火中烧?我们可不知道。袒胸装之外,还有经常在电影里瞧见的钟式裙,据说这箩筐般的、没有腰身的玩意,最初曾被上流社会女性用于隐瞒身孕,在那个避孕措施并不有效、风流韵事却层出不穷的年代,婚外孕是常有的事。而钟式裙与紧身褡的组合,使得女性身体被截然一分为二——胸部与下身。更有趣的是,紧身褡意在显扬女性胸部,而钟式裙却全然遮蔽了下身的线条,好比一口金钟罩,让人完全无法稍窥一二。这种上下身的强烈对比,在暴露与遮蔽之间制造出某种精致的平衡,足以惹得男性想入非非了。傅克斯还提醒我们,整个17、18世纪都是禁止穿内裤的,只有垂垂老矣的老太婆例外,或者骑马时,女士才会穿上内裤。
  而法国时尚文化教主鹿岛茂则在文学故事里找寻19世纪欧洲上流社会里的女性着装风尚以及其中透露出来的文化消息。少女的启程,灯红酒绿、霞光鬓影的舞会,华艳修身的服装,装点一新的马车,曼妙的音乐,可人的舞伴……鹿岛茂《明天是舞会》为我们带出法国社会风俗的点点滴滴。就像今天人们对于“维多利亚的秘密”里那些动辄百万美元的奢华内衣的惊叹,其实女人们很早就愿意在内衣上一掷千金。她们懂得不同颜色会使身材线条显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也知道繁复、精致合乎美感的设计会让男女双方都获得愉悦的感官享受,因为“彼此为对方创造一个奇妙而持久的生理享受的真正天堂”正是恋人们的天赋之权。
  就此而言,我特别欣赏这一年一度引来万众关注的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发布表演。虽然众所周知这或许不过是现代社会又一次出色的商业行为,但只要人类不再退返到一丝不挂或是扯着遮羞布四处晃悠的时代,那么就如傅克思所言,“我们希望服装由我们的想象力来决定,其中自然也包括情欲的想象力”。
  时装掩藏的是我们的身体,却无意间揭开了人们对于社会的道德问题的看法。我想维多利亚的秘密真正吸引人的部分,并不在于它的百万天价,而是以整场表演中的炫幻效果、健康酷辣的美女模特以及惊艳莫名的设计心思去逗引我们——不论男女——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吗?我们有感知过身体的需求吗?我们丧失了对贴身衣物的想象力了吗?至于那些在这个时代还忙不迭担当卫道士的人,倒是让我想起西方人老早就有的说法,“凡是上帝自己创造而不引以为羞耻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当引为羞耻而不说”。
其他文献
天似镜,风如纱,竹涛阵阵,流水淙淙。正是个好日子,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  神睁大眼睛看这两个人:李白,腰挂酒葫芦,身着青白衫,胯下小毛驴,顶上飘飘发,不时用手抚一下那长长的山羊须;阮籍,坐在辆破牛车上,酒瓶东倒西歪,头发凌乱如草,衣服上半只扣子也没有,用一支树枝挂住,潦倒非常。  神引他们进了一个房间,各给他们一只破耳壶,壶中装有半壶酒。阮籍摇一摇又往壶里看一眼,叹气道:“神怕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熏是盲人。不是先天盲,23岁那年,一场大病让他永远地生活在黑暗中了。我总以为这种失明比那种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因为曾感受过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知道那种阳光刺眼的滋味。  但是几乎没有听到他抱怨过。失明后他的眼睛和以前一样明亮,不知道他是盲人的几乎看不出来。我们去吃饭,有人扶着他进饭店,服务生说,怎么喝成这样还来喝?以为他是醉了的酒鬼。他总是笑着,一脸的得意,并不觉得悲哀。人活到这个份上
期刊
因为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奇怪的她》已经成为韩国的“国民喜剧”。而1月8日登上内地大银幕的电影《重返20岁》,其实是韩国CJ娱乐在中韩两地同时开发的项目。只因陈正道2014年初在忙碌《催眠大师》,才错失两地同时上映的时机。对于是否“山寨”的问题,主创已不想再多解释,因为电影院里观众笑中带泪的反馈,已经让杨子姗摆脱了“致青春”的影子,出门都会被喊“奶奶”。  “打麻将”是中国特色  《重返20岁》首映
期刊
谁在看电视?这似乎是一个荒唐的问题,电视就像牙刷、毛巾,早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放弃上影院,但你却不可能拒绝电视这一最廉价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  但事实的确与我们想像的不一样,你周围十个人中或许早有六七个人放弃了电视,放弃了这种无聊(至少很多人都固执地这么认为)习惯——小孩要学习没法看、青年人忙工作或忙着玩,每天晚上电视机前还剩下谁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人员流动比较大的西单文化广场进行
期刊
我是你最后的恋人  永远不用分手  也决不会争吵  我们的唇吻  做了故事中最美丽的插图  我们的体温  成为诗篇里最隐微的余韵  你的寂寞留给了过去  我的寂寞留给了自己  自今而往  我们的爱情  是你惟一禁得起考验的历史    你是我最后的恋人  永远不用分手  也决不会争吵  你的眼神  占据我最温柔的一片回忆  你的身体  隶属我最放心的一块领土  立春之后  我们的故事  是结束也是开
期刊
现年35岁的乔治,是佛罗里达一家著名通讯公司的高级主管。这个快乐的单身汉是信息社会里成功的淘金者,十年里创造了7位数的个人财富。不仅如此,其感情生活也丰富无比,新鲜的约会和意外的电话占据了他所有的闲暇时光。   2001年初夏,他来到欧洲的激情之都巴黎,街头的热吻和咖啡馆的凝望,让他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浪漫气息。一个周日的下午,乔治靠在埃菲尔铁塔下的一根铁柱上,茫然地看着从身边经过的游人——在巴黎的几
期刊
Q=名汇A=李呈媛  Q:你为什么这么爱笑呢?  A:可能我心态比较好,很乐观,想得开,性格又很简单,平时做事的方法和跟人的相处也尽量简化到一个简单的程度,让大家都比较轻松。跟很熟悉的人放得太开了,可能天性解放得比较好。哈哈哈……  Q:放得开?那你属于主动追求男生的人吗?  A:绝对不会,“放得开”跟“放得开”不一样,我只是在笑这件事上比较放得开。但我绝对不属于那种会主动追求男生的人。我内心深处
期刊
晚上7:30,观众还排着长队检票,而演出本应已经开始。检票员要求每一位观众当面关闭手机,原因是罗伯特对光线和声音极其敏感,如果拍照或打电话他随时可能罢演,在中国如此严格的检查大概并无先例。临近8:00,场灯渐暗,观众席的嘈杂声随之偃旗息鼓,剧场里久违的一片漆黑与宁静。突然一声惊雷,大幕缓缓升起,罗伯特的独角戏《克拉普最后的碟带》正式开演。  喝彩与倒彩  突然间,罗伯特大吼一声:“哈!”直到此刻,
期刊
十月中旬去巴黎前,就看见Facebook上有人贴出旺多姆广场上的圣诞树照片,心中难免生疑:西人并无早早营造气氛的习惯,哪怕是一年里最重要的圣诞节,也总要到11月底、12月初才开始梳妆打扮呀。一番谷歌后,才知那棵树是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为巴黎当代艺术博览会“墙外”单元创作的装置作品,名字就叫《树》。但这高24米、直径12米的绿色充气塑料圣诞树,又好像有哪里不对。  我联想到前几年在香港西九龙草地上
期刊
埃博拉并非新的疾病。早在1976年,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就发现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造成280人死亡。此后在2000年9月,埃博拉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地区爆发,拉克尔·圣玛丽医院的三名实习护士因为照顾病人而染病身亡。院长马修·卢奎亚多次向卫生部长求助,但都没有回应,3个月后他也与世长辞。  卢奎亚和他的同事们被国际社会所忽略,埃博拉也是。一直到2014年病毒在西非肆虐,人们才明白这种疾病的可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