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的根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研究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二战后美苏没有携手共建世界最终走向冷战。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基辛格是分析这个变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延续这样的逻辑,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探讨了中美两国价值观兼容的可能性。美国决策者应当注重中国行为的这一根源,避免《克劳备忘录》中的错误,与中国共建世界。
  关键词:中美关系;可兼容价值观;价值观基因;中国传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16-04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作为苏俄研究专家的凯南分析认为,苏联政权的政治特性是意识形态和环境的产物。苏联的历史与地缘使得苏联“总是缺乏安全感,没有与对手共处的传统。苏联未曾受过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调和和折中传统的陶冶,所以他们特有的疯狂信念太强烈,猜疑心也特别,所以很难面对与他人长期分享权力的局面”[1]85-88。所以,苏联从民族心理上,对相互敌对的势力长期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抱怀疑态度。他们信任自己的教条“正确”,坚持认为必须降服或摧毁所有的竞争实力。苏联缺乏温和的与人合作的价值观基因,用凯南的话说,“在谋求保住自己的统治时,在使用什么方式方法的问题上,他们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不论是上帝还是人的限制”[1]88。意识形态教育了他们:“外部世界是敌视他们的,最终推翻他们国境以外的政治势力乃是他们的职责。苏俄历史和传统这双强有力的手使他们保持着这种思想感情”[1]89。这种思想感情的“牢固程度远远超过一般意识形态的束缚”,“已牢牢固定在苏联人的思想结构中”。
  苏联的历史性格和价值观基因是否像乔治·凯南分析的那样,仍有待探讨。但乔治·凯南这篇《苏联行为探源》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美国决策者的对苏政策。美国决策者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其历史形成的价值观,苏联是无法合作的。这样的判断构成了美苏以冷战为特征的关系。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无疑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
  亨利·阿尔佛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是美国前国务卿和国际关系学者。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基辛格的著作中有许多对中国行为根源的分析和判断。以基辛格在中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两本著作《大外交》与《论中国》为分析对象,归纳以基辛格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战略研究者对中国行为的历史思想根源的看法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大外交》关于共同价值观的观点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梅特涅恢复欧洲秩序主要靠的是价值观外交辅之以温和中庸的手段。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
  拿破仑的铁蹄搅动了欧洲,当他在滑铁卢被彻底击败之后,重建欧洲秩序变得非常急迫。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经历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持久和平。一般认为,这种秩序主要源于均势(各国权力的均衡)。但在《大外交》中,基辛格认为,这种国际秩序维持的力量恰恰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共同的价值观[2]70。换而言之,维也纳体系下的秩序,并不仅仅是因为“均势”降低了各国发动战争的能力,而是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道义诉求降低了各国发动战争的意愿。基辛格进一步指出,如果仅仅是靠力量的均势,无法实现国际秩序,因为“国际秩序若被视为不公正,迟早会受到挑战”[2]70。基辛格随即列举了凡尔赛和约后的均势因缺乏共同价值观而迅速瓦解的根源:“胜利者在处置战败的敌人以及设计和平方案时,心态必须由获胜所必需的奋战到底的精神,调整到为达成持久和平所需要的妥协求全。惩罚性的谋和对国际秩序无益,因为它会使战争期间实力已大肆消耗的战胜国,还需要负责压制战败国对和约不满,决心抑制到底的反弹。凡有不服的国家几乎必定可以找到不满的战败国为盟友。”[2]72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一样,都构建了一个各方可接受的价值观基础,避免了凡尔赛和约的错误。梅特涅的功绩之一,就是以高明的外交手法构建更高远的共同价值观,让各大国在此框架下求同存异。基辛格引用了塔列朗的表述“唯有若干大国秉持中庸及公正之精神,此一平衡始得以持续”[2]73。
  基辛格认为,梅特涅构建这一可兼容的共同价值观的关键词是“正统原则”,承载这一共同价值观的容器是“神圣同盟”。神圣同盟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出,梅特涅将亚历山大一世的设想由草案转变为现实的神圣同盟,用宗教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激发缔约国维持欧洲秩序的共同使命感。欧洲各国在某些层面相互竞争,唯有找到一个共同价值观才能让各方将局部的竞争置于对影响体系稳定的事务上的协调一致之下。
  基辛格认为,梅特涅运用“正统原则”作为共同价值观,并非因为梅特涅本人反动保守,而是宗教正统原则是当时唯一可供选择的黏合剂,是唯一可以为各国君主找到的道德上的“最小公约数”。而实际上(如前一段所述),梅特涅是有启蒙主义情怀的,他本人并不天性守旧。当时的情况是,欧陆各国的统治者均以君权神授为政权合法性的基石。但在梅特涅为各位皇帝找到这个共同价值基石以前,各个君主不但没有因为各自的神授君权而合作,与之相反,却往往由于各自对神授予的权力的自豪感而征战不断。共和政体的拿破仑法国对欧洲秩序的毁坏为各国君主建立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催化剂。
  梅特涅时代的奥地利在实力上非常式微,邻国普鲁士、俄国还有法国都对奥地利虎视眈眈。梅特涅无法依靠奥地利的物质实力达成均势,因为从根本上说,奥地利的实力与邻国根本就不均衡。梅特涅唯一可以运用的是道德共识这一“软工具”。梅特涅说服邻国的君主,让他们相信,革命所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危险,远远大于地缘政治上他们乘机攫取奥地利部分领土的收益。例如,亚历山大一世始终无法忘怀自己的伟大使命,期望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并彰显其功德。梅特涅看透了亚历山大一世注重形式的性格特点[2]78,他尊重亚历山大的这种情愫,满足他的心理,在外交实践上成功地把沙皇的这种宗教狂热由对奥地利的威胁变成了对奥地利的保障。梅特涅将自己深怀戒心的俄罗斯,变成了基于保守利益而结合的朋友。基辛格这样描述:梅特涅以为对俄国的问题不在于如何防范其侵略野心,因奥国对此力不从心,而是如何缓和此种野心。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转变、师资队伍组成、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入手,试图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研究适合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运行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由于飞行技术专业特殊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下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符合专业特色、契合“卓越计划”的管理制度,成为首要任务。通过对飞行技术专业通用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卓越计划和特殊人才培养需求,从如何营造有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管理制度视角,提出学生“自我管理”、柔性的“鼓励式”教育管理与“准军事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卓越计划;飞行技术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虽然校企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体化阶段,可在校企合作方面依然存在校企双方合作态度不均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以及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提出从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化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健全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制度,整合双方优势共享资源,实现合作互惠共赢,促进校企双方的文化融合等措施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校企
期刊
摘 要: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感恩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从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感恩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感恩教育;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必要性;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70-02  一、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职
期刊
摘 要:助理班主任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新生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南京工业大学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助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系统介绍了学校新生助理班主任工作的体系构建,并从多年实践中总结提出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对今后高校新生助理班主任工作和新生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助理班主任;新生教育;体系构建;高
期刊
摘 要:悲剧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悲剧冲突中,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因为冲突,所以悲剧是矛盾的产物,矛盾的不可调和使人物与社会、环境、自身之间进行相互冲撞,由此引发对主人公的悲悯和同情。莫泊桑小说《一生》以主人公雅娜为中心,真实再现了19世纪法国女性在情与欲,灵与肉中矛盾苦难的悲剧一生。  关键词:悲剧意识;冲突;一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拓展新校区建设的方式来培养更多人才。本文针对新校区建设环境中大学生思想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此环境下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通过对新校区建设中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剖析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校区;环境;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布哈林的哲学遗稿《哲学短篇集(辩证法概要)》,是布哈林生命里留下的最后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布哈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贡献。布哈林将辩证法贯穿于这部著作始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丰富而广博的论述,可以说此部手稿是布哈林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最后探索与追求的结晶。布哈林在手稿中提出的丰富而具开创性的哲学观点直到今天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布哈林;辩证法;哲学遗稿;哲学短篇集 
期刊
摘 要:罗尔斯关于平等与正义的理论多出自《正义论》,其逻辑起点是原初状态,原初状态最突出的特点为“无知之幕”。“无知之幕”下的原初状态作为一种可能性状态,其出发点引发了许多关于创造正义和检验正义的争论;“无知之幕”的正义观有两个基本原则:基本自由原则,罗尔斯也论证了功利主义原则的不可行性;差异原则,涉及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的哲学原理。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无知之幕;平等  中图分类号:D0
期刊
摘 要:狄尔泰主张通过摈弃和消除解释者的个人前见,并借助于一整套正确的理解方法达到对历史世界的客观认识。伽达默尔批判性地指出,由权威和传统构成的前见是个人存在的历史实在,是一切理解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摈除前见就是摈弃理解,否定前见就是否定历史研究本身。  关键词:精神科学;权威;传统;时间距离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4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