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惠州出口贸易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面对全球经济日渐下行的压力、传统要素成本优势丧失、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全球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困境及挑战,惠州出口增速近年持续放缓,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惠州市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按照“既要提供新供给,又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思路,以实现“去库存、去产能、去成本、去杠杆、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坚定不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到鼓励推行“互联网+”,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实现出口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口贸易;转型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65-04
引言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全球范围来看,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资本的有效积累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然而,原有建立在“扩大内需、刺激投资、鼓励出口”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越来越表现出不协调和疲态性,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人口红利丧失,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弱,出口支撑力、贸易结构、外部需求、竞争优势等方面面临调整需求,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和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令经济持续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必须依靠调整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使之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近年来惠州市出口贸易面临转型新挑战
1.近年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压力逐年显现。惠州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经济合作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惠州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惠州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上升。尤其进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以来,惠州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212.31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543.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122.77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47.76亿美元。可是出口年增长率并非持续递增,特别是2012年后,出口年增长幅度连年呈递减趋势(如下图所示)。
2.要素成本上升引发出口“结构性”放缓,动摇外贸出口高速发展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繁荣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为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科学合理性为对外贸易提供有效的供给源和发展动力。但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严重制约了这一高速发展机制,惠州也概莫能外。首先,人口红利逐年丧失,根据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数据显示,仅仅2013—2016年的上半年三年间,惠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名义增长35%,年均名义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累计实际增长27.7%,年均实际增长8.5%。2016年上半年,惠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 089.1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居民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关系紧密相关,成正比例关系,这势必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和企业利润的下滑。其次,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融资模式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的实际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再次,惠州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以日、韩系资本为代表的三资企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贸易,以TCL集团和德赛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份额仅占很少比例。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土地厂房租赁成本不断上升,自动化生产技术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力,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开始着手酝酿企业回迁或向其他地方转移,进一步减少出口贸易总量,降低了外贸增长幅度。地方政府极力鼓励的以大企业、大集团为牵头实施的技术创新优势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一优势的“断档期”牵制了出口贸易增长指数。
3.国际市场需求量显著下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大了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呈现逐年萧条态势,经济增长乏力。据海关信息网统计,2016前三季度的经济发展延续2015年的疲软走势,全球贸易有效流动大幅减少,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日本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尚未显现,欧盟面临进一步货币通缩风险,新兴经济体国家亦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世界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平庸期”,国外订单下降,市场需求萎缩,而依赖国际市场的惠州出口贸易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下自然在短期内表现同步下行趋势;人民币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升值,严重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但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后在短期内又显现大幅贬值,有利于出口发展。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给出口企业加剧了国际结算、汇兑风险,无疑给出口贸易增长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4.传统产业转型不彻底以及新兴产业不规范致使竞争优势不足。一直以来,惠州出口企业凭借着当地低廉的劳动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取得竞争优势。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在岗职工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据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数据显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从2011年2 977元上升到2015年的4 884元,远高于同期的内地省份偏远城市,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削减企业订单利润。考虑到企业长远发展,一些外向型企业开始谋划企业外迁至内地或周边东南亚国家。尽管政府极力倡导技术创新驅动,加快产业转移转型,但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附加值。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惠州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领有效指引下也制定了适合本市发展的行动纲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行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确保给外贸企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给予资金上扶持,以顺利度过这一竞争优势的“断档期”。 5.三资企业出口比重较高,国有及其他企业比重较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惠州市委市政府以“工业立市”的理论倡导下,培育了以TCL集团、华阳集团、德赛集团、麦科特集团为主的一大批本地国有控股企业,打造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数码产业基地,产品远销海外,为惠州的出口贸易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惠州本地的中小型出口导向型国有企业在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内部机制影响下,通过股份改制、资产重组、产权优化等国有企业改革手段实现了转型升级,或者破产关闭退出市场竞争,出口份额急剧减少。随着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外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三资企业对惠州出口贡献率越来越大。据2015年惠州市统计公报显示,惠州市总出口额347.76亿美元,三资企业283.2亿美元,占81%,而国有企业仅占2.6%,两者绝对数形成巨大反差,使惠州成为一个出口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如下表所示)。
6.贸易保护主义频繁,贸易摩擦不断,出口环境日益恶化。根据CEPR “World Trade Alert”项目数据统计显示,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几乎占全球总量40%以上,2010—2013年间外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就由66件上升至77 件。而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统计,2015 年,共17个国家(地区)针对中国启动了7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启动贸易救济调查11 起,全部为反倾销。截至2015 年底,我国对外启动贸易救济调查240 起其中反倾销案件232 起,反补贴案件7 起,保障措施案件1 起。2016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是非常多的,共有来自20个国家(地区)发起的8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03.21亿美元;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49%,涉案金额同比上升了94%。此外,美国发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调查”达到15起。凡此种种,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为“常态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和惠州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基于战略层面的应对策略
纵观惠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出口贸易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促进投资、消费和需求的增长,释放了人口红利,推动了制度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投资和高新技术的流动,从需求侧方面拉动出口额增长。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贸易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了结构性矛盾,依靠外部需求来提升出口贸易动能已十分有限,一般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出口附加值低的状况难以确保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面对如此复杂多变,形势严峻的世界贸易环境以及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为了实现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按照“既要创造新供给,又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思路,实现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供给;另一方面,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作用,重塑比较优势,重视人才建设,推动技术革新,提高供给侧质量,调整供给结构,增加高质量产品的供给和出口。
1.切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技术创新,完成出口贸易经营业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以转变过去外延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为集约内涵型出口增长方式,包括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方面。一是政府通过搭建创新技术平台和环境,从制度上予以扶持,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自主技术创新;二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要求政府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制度,减少国外高新技术进口的限制,对国内急需的技术进口给予宽松的政策和积极的支持态度。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高产品价值链,开拓更多的新产业,创造更高级的新供给。企业作为创新技术主体,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个性化和柔性生产方式,创新生产和经营模式,提高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出口商品类型多元化和高级化。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过了以“轻、小、散、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结构向临港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转变,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制鞋、家电、水泥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在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达2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8%。但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出口所占比重不够大,如何实施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出口份额已成为惠州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课题。摒弃没有质量的增长、没有效益的速度,加快向“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转型,通过产品研发创新、设备升级创新、通路模式创新、运营管理创新、品牌传播创新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进一步练好“内功”。特别是技改创新和研发创新,可以通过淘汰清理陈旧工艺设备,加速技术设备现代化进程,快速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在政府层面上,主动搭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大优势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力度。创造条件引导传统企业“走出去”开阔眼界、通过参加各类展会提高知名度,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形成外贸和内贸并重、网上和网下并行的经营市场格局。
2.打造企业“互联网+”竞争优势,加快企业智造建设。以低地租、低人力资源成本的手段实现出口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持续,不符合当前市场发展规律和特性,为了顺应新时期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成为企业竞争的关注点和追逐竞争目标。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手段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关停一大批有名无实的国有“僵尸企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实现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掌控,并将技术元素注入传统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之进行智能互联化改造,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和價值,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上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除产品研发和生产实施智能化改造外,惠州市本土企业竭力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积极主动“触网”,通过互联网营销平台将产品远销国内外。此外,还设立统一经营的大型跨境电商专门店,促进本土产品与国外产品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努力塑造一批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土品牌。 3.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优势,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如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秉承开放合作的精神,从世界人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可有效实现中国与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日韩贸易区域的国际间合作和往来。据海关总署2016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超过4.52万亿元,约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1/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表现好于同期总体水平。据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8%,对美国出口下降1.9%,对东盟出口下降1.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惠州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东南亚和欧洲国家和地区为主。因此,惠州除保持和加强与传统的日、韩等国家的紧密联系外,还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开拓与中欧、东欧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深度拓展欧盟、东欧国家市场。另外,惠州将全面启动中韩产业园建设,实施“共商、共建、共享”策略,吸引韩国优秀企业来惠投资。
4.加强政府对外贸企业支持与引导,强化人才培育与引进。2016年7月汪洋副总理在上海调研考察时指出:“实现新旧动能持续转换,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突出了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的必不可少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为确保外贸出口结构调整顺利,促进外贸出口增长,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给外贸企业减负,加装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首先,政府应积极为外贸企业牵线搭桥,构筑外贸便利交易平台;其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实施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惠州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于留在惠州工作的优秀的博士硕士、技术专家等高素质人才给予优厚的经济待遇,为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人才基础。
结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出口贸易进入了中高速的发展时期,但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出口产品质量、附加值、出口产业及产品结构、产品竞争力、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口贸易改革的内生力量,兼顾质量和效益,以知识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为抓手,将过剩的产能转化为优势产能,加快形成先导性产业,创造新的贸易增长点,提高贸易供给质量和水平,实现出对外贸易行业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惠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在出口贸易转型改革方面直面要素成本竞争优势缺失、贸易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困难,按照“既要提供新供给,又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思路,以实现“去库存、去产能、去成本、去杠杆、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坚定不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和推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甘当企业的“推销员”,构建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实行“互联网+”贸易方式转型。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孵化器”基地建设,打造产业集群生产和营销基地,即实行“筑巢引凤”,鼓励外商过来投资,又主张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广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实施人才兴市、科技强市战略,制定为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人才引进措施,以解决困扰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现实深层次问题和长期增长动力问题。
参考文献:
[1] 惠州统计局.惠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5年)[EB/OL].惠州统计信息网.
[2] 宋伦斌.新常态下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新困境及战略调整[J].对外经贸实务,2016,(8).
[3] 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4).
[4] 戴翔,张二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外贸转型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6,(7).
Abstract:Huizhou export trade marked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Facing the pressure of the down-turn global economy,the cost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was lost,the demographic advantage decreased,global trade fric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vere.Huizhou export growth continued to slow in recent years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appeared.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uizhou export trade.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ve tasks“Cutting overcapacity,destocking,deleveraging,reducing costs and identifying growth areas”an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harmonization,green,openness and sharing,Huizhou government unswervingly implement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xport trade companies by mea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high-ranked human resources,furthermore,to achieve the goal,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plus technolog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of a necessity.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export trade;challenge of transformation;strategic measures
[責任编辑 史丽丽]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口贸易;转型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65-04
引言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全球范围来看,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资本的有效积累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然而,原有建立在“扩大内需、刺激投资、鼓励出口”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越来越表现出不协调和疲态性,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人口红利丧失,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弱,出口支撑力、贸易结构、外部需求、竞争优势等方面面临调整需求,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和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令经济持续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必须依靠调整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使之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近年来惠州市出口贸易面临转型新挑战
1.近年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压力逐年显现。惠州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经济合作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惠州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惠州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上升。尤其进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以来,惠州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212.31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543.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122.77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47.76亿美元。可是出口年增长率并非持续递增,特别是2012年后,出口年增长幅度连年呈递减趋势(如下图所示)。
2.要素成本上升引发出口“结构性”放缓,动摇外贸出口高速发展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繁荣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为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科学合理性为对外贸易提供有效的供给源和发展动力。但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严重制约了这一高速发展机制,惠州也概莫能外。首先,人口红利逐年丧失,根据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数据显示,仅仅2013—2016年的上半年三年间,惠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名义增长35%,年均名义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累计实际增长27.7%,年均实际增长8.5%。2016年上半年,惠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 089.1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居民收入与劳动力成本关系紧密相关,成正比例关系,这势必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和企业利润的下滑。其次,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融资模式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的实际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再次,惠州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以日、韩系资本为代表的三资企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贸易,以TCL集团和德赛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份额仅占很少比例。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土地厂房租赁成本不断上升,自动化生产技术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力,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开始着手酝酿企业回迁或向其他地方转移,进一步减少出口贸易总量,降低了外贸增长幅度。地方政府极力鼓励的以大企业、大集团为牵头实施的技术创新优势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一优势的“断档期”牵制了出口贸易增长指数。
3.国际市场需求量显著下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大了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呈现逐年萧条态势,经济增长乏力。据海关信息网统计,2016前三季度的经济发展延续2015年的疲软走势,全球贸易有效流动大幅减少,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日本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尚未显现,欧盟面临进一步货币通缩风险,新兴经济体国家亦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世界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平庸期”,国外订单下降,市场需求萎缩,而依赖国际市场的惠州出口贸易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下自然在短期内表现同步下行趋势;人民币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升值,严重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但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后在短期内又显现大幅贬值,有利于出口发展。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给出口企业加剧了国际结算、汇兑风险,无疑给出口贸易增长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4.传统产业转型不彻底以及新兴产业不规范致使竞争优势不足。一直以来,惠州出口企业凭借着当地低廉的劳动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取得竞争优势。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在岗职工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据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数据显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从2011年2 977元上升到2015年的4 884元,远高于同期的内地省份偏远城市,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削减企业订单利润。考虑到企业长远发展,一些外向型企业开始谋划企业外迁至内地或周边东南亚国家。尽管政府极力倡导技术创新驅动,加快产业转移转型,但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附加值。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惠州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领有效指引下也制定了适合本市发展的行动纲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行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确保给外贸企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给予资金上扶持,以顺利度过这一竞争优势的“断档期”。 5.三资企业出口比重较高,国有及其他企业比重较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惠州市委市政府以“工业立市”的理论倡导下,培育了以TCL集团、华阳集团、德赛集团、麦科特集团为主的一大批本地国有控股企业,打造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数码产业基地,产品远销海外,为惠州的出口贸易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惠州本地的中小型出口导向型国有企业在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内部机制影响下,通过股份改制、资产重组、产权优化等国有企业改革手段实现了转型升级,或者破产关闭退出市场竞争,出口份额急剧减少。随着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外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三资企业对惠州出口贡献率越来越大。据2015年惠州市统计公报显示,惠州市总出口额347.76亿美元,三资企业283.2亿美元,占81%,而国有企业仅占2.6%,两者绝对数形成巨大反差,使惠州成为一个出口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如下表所示)。
6.贸易保护主义频繁,贸易摩擦不断,出口环境日益恶化。根据CEPR “World Trade Alert”项目数据统计显示,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几乎占全球总量40%以上,2010—2013年间外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就由66件上升至77 件。而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统计,2015 年,共17个国家(地区)针对中国启动了7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启动贸易救济调查11 起,全部为反倾销。截至2015 年底,我国对外启动贸易救济调查240 起其中反倾销案件232 起,反补贴案件7 起,保障措施案件1 起。2016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是非常多的,共有来自20个国家(地区)发起的8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03.21亿美元;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49%,涉案金额同比上升了94%。此外,美国发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调查”达到15起。凡此种种,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为“常态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和惠州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基于战略层面的应对策略
纵观惠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出口贸易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促进投资、消费和需求的增长,释放了人口红利,推动了制度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投资和高新技术的流动,从需求侧方面拉动出口额增长。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贸易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了结构性矛盾,依靠外部需求来提升出口贸易动能已十分有限,一般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出口附加值低的状况难以确保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面对如此复杂多变,形势严峻的世界贸易环境以及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为了实现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按照“既要创造新供给,又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思路,实现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供给;另一方面,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作用,重塑比较优势,重视人才建设,推动技术革新,提高供给侧质量,调整供给结构,增加高质量产品的供给和出口。
1.切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技术创新,完成出口贸易经营业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以转变过去外延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为集约内涵型出口增长方式,包括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方面。一是政府通过搭建创新技术平台和环境,从制度上予以扶持,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自主技术创新;二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要求政府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制度,减少国外高新技术进口的限制,对国内急需的技术进口给予宽松的政策和积极的支持态度。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高产品价值链,开拓更多的新产业,创造更高级的新供给。企业作为创新技术主体,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个性化和柔性生产方式,创新生产和经营模式,提高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出口商品类型多元化和高级化。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过了以“轻、小、散、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结构向临港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转变,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制鞋、家电、水泥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在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达2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8%。但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出口所占比重不够大,如何实施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出口份额已成为惠州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课题。摒弃没有质量的增长、没有效益的速度,加快向“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转型,通过产品研发创新、设备升级创新、通路模式创新、运营管理创新、品牌传播创新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进一步练好“内功”。特别是技改创新和研发创新,可以通过淘汰清理陈旧工艺设备,加速技术设备现代化进程,快速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在政府层面上,主动搭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大优势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力度。创造条件引导传统企业“走出去”开阔眼界、通过参加各类展会提高知名度,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形成外贸和内贸并重、网上和网下并行的经营市场格局。
2.打造企业“互联网+”竞争优势,加快企业智造建设。以低地租、低人力资源成本的手段实现出口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持续,不符合当前市场发展规律和特性,为了顺应新时期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成为企业竞争的关注点和追逐竞争目标。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手段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关停一大批有名无实的国有“僵尸企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实现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掌控,并将技术元素注入传统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之进行智能互联化改造,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和價值,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上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除产品研发和生产实施智能化改造外,惠州市本土企业竭力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积极主动“触网”,通过互联网营销平台将产品远销国内外。此外,还设立统一经营的大型跨境电商专门店,促进本土产品与国外产品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努力塑造一批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土品牌。 3.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优势,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如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秉承开放合作的精神,从世界人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可有效实现中国与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日韩贸易区域的国际间合作和往来。据海关总署2016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超过4.52万亿元,约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1/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表现好于同期总体水平。据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8%,对美国出口下降1.9%,对东盟出口下降1.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惠州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东南亚和欧洲国家和地区为主。因此,惠州除保持和加强与传统的日、韩等国家的紧密联系外,还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开拓与中欧、东欧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深度拓展欧盟、东欧国家市场。另外,惠州将全面启动中韩产业园建设,实施“共商、共建、共享”策略,吸引韩国优秀企业来惠投资。
4.加强政府对外贸企业支持与引导,强化人才培育与引进。2016年7月汪洋副总理在上海调研考察时指出:“实现新旧动能持续转换,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突出了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的必不可少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为确保外贸出口结构调整顺利,促进外贸出口增长,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给外贸企业减负,加装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首先,政府应积极为外贸企业牵线搭桥,构筑外贸便利交易平台;其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实施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惠州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于留在惠州工作的优秀的博士硕士、技术专家等高素质人才给予优厚的经济待遇,为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人才基础。
结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出口贸易进入了中高速的发展时期,但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出口产品质量、附加值、出口产业及产品结构、产品竞争力、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口贸易改革的内生力量,兼顾质量和效益,以知识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为抓手,将过剩的产能转化为优势产能,加快形成先导性产业,创造新的贸易增长点,提高贸易供给质量和水平,实现出对外贸易行业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惠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在出口贸易转型改革方面直面要素成本竞争优势缺失、贸易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困难,按照“既要提供新供给,又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思路,以实现“去库存、去产能、去成本、去杠杆、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坚定不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和推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甘当企业的“推销员”,构建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实行“互联网+”贸易方式转型。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孵化器”基地建设,打造产业集群生产和营销基地,即实行“筑巢引凤”,鼓励外商过来投资,又主张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广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实施人才兴市、科技强市战略,制定为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人才引进措施,以解决困扰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现实深层次问题和长期增长动力问题。
参考文献:
[1] 惠州统计局.惠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5年)[EB/OL].惠州统计信息网.
[2] 宋伦斌.新常态下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新困境及战略调整[J].对外经贸实务,2016,(8).
[3] 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4).
[4] 戴翔,张二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外贸转型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6,(7).
Abstract:Huizhou export trade marked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Facing the pressure of the down-turn global economy,the cost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was lost,the demographic advantage decreased,global trade fric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vere.Huizhou export growth continued to slow in recent years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appeared.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uizhou export trade.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ve tasks“Cutting overcapacity,destocking,deleveraging,reducing costs and identifying growth areas”an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harmonization,green,openness and sharing,Huizhou government unswervingly implement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xport trade companies by mea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high-ranked human resources,furthermore,to achieve the goal,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plus technolog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of a necessity.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export trade;challenge of transformation;strategic measures
[責任编辑 史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