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年级之后,统编本教材中具有文学性的课文大幅增加,其中小说就是一个重头戏。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小说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就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小说的阅读方法。笔者结合该单元中《桥》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尝试。
  一、梳理情节,感知小说的一波三折
  1.厘清冲突,展现感性魅力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细节和场面一一呈现出来,为了凸显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波折,作者常常会在情节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人物之间的冲突,从而增强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波折性,这样更易于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
  如《桥》一文的教学,在整体感知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可捕捉作者有意设计的冲突:其一,遭遇灾难时的混乱与老汉的镇定之间的冲突;其二,要求党员退后与有人反对之间的冲突;其三,老汉制止年轻小伙子时的冲突;其四,老汉与小伙子在“谁最后走”时的冲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作矛盾的双方进行课文朗读,用有声的方式将人物的矛盾冲突真正凸显出来,将小说的情境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既厘清了文本故事的情节,又在情节逻辑下关注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提升了学生解构小说的能力。
  2.对比补叙,洞察设计精妙
  微型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常常会在情节设计的精妙上下功夫,让整个小说的整体情节呈现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如《桥》一文中,作者在一开始并没有点出老汉与年轻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而是在最后作为补叙的内容给出,利用老妇人来祭奠的方式揭示出年轻小伙子原来是老汉的亲儿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不在前面直接交代出来?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如果一开始就将老汉与年轻小伙子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读者就会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解,而放在最后展示,读者则会被老汉的做法所震撼,从而提升了作者精妙表达的艺术性,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这样的情节设计,作者为了表达的效果,故意将相关的信息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从而形成了意犹未尽的冲击震撼力,让学生真正洞察了情节设计上的精妙。
  二、观照环境,体悟小说的多维表达
  1.渲染氛围中反衬人物形象
  对于叙事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描写环境的意识,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学生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价值的理解就会剑走偏锋。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文本的语境之中,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可以先紧扣课文开篇的环境描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像泼。像倒”的句式中感受到大雨的猛烈以及山洪形成之后的危害。随后引导学生将这样的环境置放在小说的情节之中,比如老汉盯着混乱的人群、老汉揪出自己的儿子……都不是在一般情况下,而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有了这样的环境作为支点,很多学生能够快速而深入地感受到老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环境描写不应该单列呈现,应与其他内容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人为地将环境描写与其他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真正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熨帖发展中推动情节发展
  在充分关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对描写环境的语句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探究与联系,从整体上关注文本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作者联系的内容,更好地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在联系对比中发现,《桥》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集中呈现的。比如:“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环境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在联系、对比的阅读中,学生意识到环境描写究竟该写什么、该在什么时候写,并不是作者随意而为的,而是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物表现联系起来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学生对于环境描写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懂得:环境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形象,还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敏锐地认识到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真正凸显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氛围,从而将环境与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言行细节联系起来,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习得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聚焦人物,把握小说的内在细节
  1.现场再现,设计多维刻画渠道
  小说创作最基本的任务是展现人物的特点。而刻画与展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主要在于两点,其中之一便是对人物言行细节的直接描写。这一内容占据着整个描写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人物展现出来的鲜明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细节进行深入体悟。
  如在老漢揪出年轻小伙子时就进行了这样的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很显然,这一段简洁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是老汉对共产党员的严格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语句中一连串的动作“冲”“揪”“吼”进行想象,感受人物动作的迅疾、内心的坚定,并对这些动词背后的潜台词进行再度开掘:从“冲”中可以感受到老汉动作的迅猛,确保每一个群众能够快速逃生;从“揪”中感受到老汉动作的力量之大,也展现出老汉想让群众全部逃离危险的一种决心;从“吼”字感受到人物语言中流露出来对这种行为的痛恨……如此紧扣人物的细节进行体悟,让原本在语言文字中的人物形象逐渐浮出水面,让学生内在的意识形成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感知效果,从而在实践阅读、实践提炼、实践感知的过程中,习得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
  2.前后联系,把握人物个性特征
  无论是情节的设计,还是环境的渲染,小说的创作都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即刻画一个最鲜明、最真实、最立体、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本单元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认知: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凸显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因此,对人物细节的感知不应该始终局限在某一种层面上,而需要在统整的联系阅读中深化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
  如在老汉揪出小伙子之后,小伙子用一个“瞪”字表达了愤怒与不满,而老汉将小伙子推出去之后,想对小伙子“喊”。这两个动作在开始阅读时,很多学生容易忽视,因为在普通的两个人之间,这些细节的描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当了解到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之后,教师就可以重新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情节之中,阅读到完全不同的内涵:小伙子的“瞪”更多的是一种不解,从反面衬托老汉形象的高大;老汉想对面临危险的儿子“喊”,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嘱托,在党性原则下使得人性更加丰满。
  利用联系的视角来反复阅读,是小说阅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需要在文本载体上巧妙使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提升服务。
  小说阅读不能脱离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统编本教材中所设计的语文要素就是厘清这三者之间形成的共性联系,教师要以此为基本要领,在实践运用的层面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小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雅周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教师时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便会愁眉苦脸,如果说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而陈旧的教法常常使他们昏昏欲睡。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地方,只是平时的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太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教师心里明白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但还是会因为缺少时
语文学科素养是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提升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入的一些名家名篇,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巧借精彩片段,促进语言建构运用  对于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来说,其主要价值是导读作用,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家名著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点带面,选择精彩片段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便无法体验。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开放要保持适度平衡。如何精准地把握好语文教学开放的“度”,考验着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现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张”与“弛”要有度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是开放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最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开放”但不“乱放”,注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动作的相关词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执着与勤劳。为什么这样选择,是由于在写作中,动作描写对勾勒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体现的。聚焦动作,细细品味,切己体验,父亲的形象自然就会在课堂中高大起来。习得用外在动作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写法,也会水到渠成了。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许多赛课活动、公开课活动都是以习作教学为主题,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积极反思与不断尝试,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习作评讲。但是,评价或是重视对习作修改兴趣的激发,却常常有头无尾,不重视习作评讲后的延展;或是重视对佳作和精彩片段的表扬与赏析,却常常止步于赏析,对习作的后进生帮助不大;还有就是习作评讲贪多求全,束缚学生修改时的想法,没有做到一课一得。  基于上述习作评讲中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丰富学生对这一类文体阅读的素养积淀。笔者就以经典小说《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梳理罗列,在把握文本情节中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以实物结构为思维对象,以
汉字具有因义构形、因形表意的特点,所以每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符号,汉字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系统,它展现了人们在造字之初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感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汉字,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发现其中隐藏的人文因素,并提升文化感受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
目前,在小学阶段,经典童书的赏读,已经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给种子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把种子蕴藏的价值和资源作为它自身的成长动力。在童书赏读中,怎样的方式才能给学生“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呢?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童书阅读的种子呢?笔者认为,“读、写、演”互动,是调动学生童书赏读兴趣,提高学生童书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三年级是习作指导的关键时期,从当前习作教学来看,存在着重指导轻修改的现象。其原因有很多,诸如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不高,对习作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等等,但更多在于旧版教材中对习作修改重视程度不够。翻开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我们能欣喜地发现教材对习作修改非常重视,并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笔者依据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结合自己
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汲取习作知识,用口语催生习作知识,在创作中实践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着力点。习作知识的丰盈能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并提升习作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作知识的黄金时间。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只有博闻广記、厚积薄发,才能学会习作。毫无疑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对习作发挥着根基性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回避习作方法